劉秀有點類似於雍正吧,勤於政事,於國有功,聲名被掩。光武帝劉秀平天下於亂世,挽漢室於危亡。光武帝是在西漢自成、哀、新莽以來社會積弊日深、天下大亂的基礎上重建漢王朝統治的。所以他在位的33年中,“量時度力,舉無過事”,不求赫赫之功,唯求恢復、穩定。他所建立的國家,雖然聲稱是承襲西漢舊制,但實際上,無論是在統治機構方面還是在統治政策措施方面,都比西漢更加完備、有力,為東漢王朝奠定了近200年的統治基礎。
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寬鬆而非放任,柔和而非軟弱,剛柔相濟。為了鞏固漢王朝的統治,他總結前朝經驗教訓,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
(一)退功臣,抑外戚,制宗室。在東漢王朝的建立中,跟隨光武帝打天下的將帥們,位高權重,他們既是王朝的輔佐,又是潛在的威脅。對這些開國的元勳,光武帝採取“高秩厚祿,允答元功”,“不任以吏職”的辦法對待,即給予顯赫的榮譽,豐厚的待遇,而解除他們的實權,不授以執政的官職。光武帝封功臣百餘人為列侯,除了少數在邊疆任將的以外,多數是在京中“以列侯奉朝請”,不參預政事。功臣位尊無權,減少了對皇權的威脅,保持了上層統治集團的和諧穩定,功臣並非都有治國之才,不任官職,避免了堵塞進賢之路,有利於新政權的建設。光武帝“退功臣”之舉,於其時可謂是治國之良策。
(二)進文吏,虛三公,重臺閣。光武帝在組建政權方面,不用功高的勳臣,而選拔有治國安邦之才的文士為官,尤其器重那些有氣節,不仕王莽新朝的儒流名士。光武帝屢次下詔求“天下俊賢”、“天下義士”,要公卿、御史、列侯等舉“賢良”、“方正”、“茂才”。劉秀雖行黃老的“柔道”,但同樣重視儒家的經術,“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因此,四方學士“莫不抱負墳策,雲會京師”,光武帝親自接待,授官任職。但是,對任職的官吏,特別是近臣、大臣,光武帝則以法理督責極嚴,對不稱職或失職者,嚴加懲罰;對於事涉刑律的大臣,更是決不寬貸;對於稟公執法的官吏,則予以獎勵。光武帝治國之術,寬以待民,嚴以責吏,確保了吏治清明,社會秩序的穩定。
(三)強監察,集軍權。光武帝為了加強對中央和地方官吏的控制,加強監察機構。西漢時,副丞相御史大夫主管監察,光武帝將御史大夫改為形同虛設的司空,以原隸屬於御史大夫的御史中丞主管御史臺(府),御史中丞不再隸屬於三公,改為隸屬於少府,御史中丞秩千石,掌察舉官吏違法,接受公卿、郡吏奉事,權力僅次於尚書令。
劉秀有點類似於雍正吧,勤於政事,於國有功,聲名被掩。光武帝劉秀平天下於亂世,挽漢室於危亡。光武帝是在西漢自成、哀、新莽以來社會積弊日深、天下大亂的基礎上重建漢王朝統治的。所以他在位的33年中,“量時度力,舉無過事”,不求赫赫之功,唯求恢復、穩定。他所建立的國家,雖然聲稱是承襲西漢舊制,但實際上,無論是在統治機構方面還是在統治政策措施方面,都比西漢更加完備、有力,為東漢王朝奠定了近200年的統治基礎。
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寬鬆而非放任,柔和而非軟弱,剛柔相濟。為了鞏固漢王朝的統治,他總結前朝經驗教訓,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
(一)退功臣,抑外戚,制宗室。在東漢王朝的建立中,跟隨光武帝打天下的將帥們,位高權重,他們既是王朝的輔佐,又是潛在的威脅。對這些開國的元勳,光武帝採取“高秩厚祿,允答元功”,“不任以吏職”的辦法對待,即給予顯赫的榮譽,豐厚的待遇,而解除他們的實權,不授以執政的官職。光武帝封功臣百餘人為列侯,除了少數在邊疆任將的以外,多數是在京中“以列侯奉朝請”,不參預政事。功臣位尊無權,減少了對皇權的威脅,保持了上層統治集團的和諧穩定,功臣並非都有治國之才,不任官職,避免了堵塞進賢之路,有利於新政權的建設。光武帝“退功臣”之舉,於其時可謂是治國之良策。
(二)進文吏,虛三公,重臺閣。光武帝在組建政權方面,不用功高的勳臣,而選拔有治國安邦之才的文士為官,尤其器重那些有氣節,不仕王莽新朝的儒流名士。光武帝屢次下詔求“天下俊賢”、“天下義士”,要公卿、御史、列侯等舉“賢良”、“方正”、“茂才”。劉秀雖行黃老的“柔道”,但同樣重視儒家的經術,“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因此,四方學士“莫不抱負墳策,雲會京師”,光武帝親自接待,授官任職。但是,對任職的官吏,特別是近臣、大臣,光武帝則以法理督責極嚴,對不稱職或失職者,嚴加懲罰;對於事涉刑律的大臣,更是決不寬貸;對於稟公執法的官吏,則予以獎勵。光武帝治國之術,寬以待民,嚴以責吏,確保了吏治清明,社會秩序的穩定。
(三)強監察,集軍權。光武帝為了加強對中央和地方官吏的控制,加強監察機構。西漢時,副丞相御史大夫主管監察,光武帝將御史大夫改為形同虛設的司空,以原隸屬於御史大夫的御史中丞主管御史臺(府),御史中丞不再隸屬於三公,改為隸屬於少府,御史中丞秩千石,掌察舉官吏違法,接受公卿、郡吏奉事,權力僅次於尚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