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出兵阿富汗的大部分時間裡,蘇聯都覺得自己勝券在握,更沒有因此而感到負擔沉重或損失太大承受不起。
坊間總愛說蘇聯在阿富汗戰爭中“蒙受巨大損失”,並以此臆斷“陷入阿富汗泥潭”是蘇聯解體的一大外因云云。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從1979至1989年,蘇聯先後派出150多萬官兵赴阿輪戰,耗資約450億盧布,蘇軍在阿損失約5萬人(喪生1.5萬人),並損失近千輛坦克、裝甲車和約450架飛機(超過7成為直升機)——上述數字看起來挺“嚇人”,但請注意這可是整整10年戰爭的損耗。
換言之,每年蘇聯在阿花費不過45億盧布,僅相當於蘇聯每年3萬億盧布GDP的萬分之十五,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同時期蘇聯每年教育經費都有近400億盧布)。至於損失的戰車和軍機看似不少,其實分別只佔蘇軍裝備量(戰車約15萬輛、軍機約1.3萬架)的萬分之七、千分之五,憑藉強大的軍工體系,這點裝備損失蘇聯只消幾個月就能輕鬆彌補。
實際上,從1980年3月至1985年4月的5年時間裡,蘇軍一直牢牢掌控著戰場主動權,可以說始終把阿富汗游擊隊壓制得非常狠,特別是蘇軍米-24武裝直升機給游擊隊造成很大損失。有資料顯示,同時期阿游擊隊卻有約8萬人戰死、超過7.5萬人受傷,另有數百萬平民傷亡。
直到1986年美國開始向阿游擊隊提供“毒刺”行動式導彈後,這一情況才有所改觀,並創造了連續200天日均擊落1架蘇軍飛機的戰爭奇觀。
但軍機損失增大也並非蘇聯撤兵的主因,至於說蘇方高層為何軟化對阿戰爭立場,歸根結底還在於戈爾巴喬夫上臺後開始推行“新思維”,其對蘇聯傳統戰爭觀大加鞭撻,認為“現代戰爭不會使任何人從中獲利”。據此,1986年戈爾巴喬夫公開宣稱“(阿富汗戰爭)是蘇聯一個流血不止的視窗”,並開始著手從阿富汗撤軍。
總之,蘇聯從阿富汗撤軍更多、更主要地是因為自身百病纏身,所以不想也不願再打下去——國內政經形勢不佳(特別是計劃經濟已陷入停滯)、外部敵對勢力強大,因此蘇聯才主動做出“收縮力量和戰線”的選擇,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能力將這場戰爭持續下去(最好的例子莫過於美軍在阿富汗苦戰17年、傷亡2萬多人、耗資4萬億美元還在死磕)。
因為在出兵阿富汗的大部分時間裡,蘇聯都覺得自己勝券在握,更沒有因此而感到負擔沉重或損失太大承受不起。
坊間總愛說蘇聯在阿富汗戰爭中“蒙受巨大損失”,並以此臆斷“陷入阿富汗泥潭”是蘇聯解體的一大外因云云。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從1979至1989年,蘇聯先後派出150多萬官兵赴阿輪戰,耗資約450億盧布,蘇軍在阿損失約5萬人(喪生1.5萬人),並損失近千輛坦克、裝甲車和約450架飛機(超過7成為直升機)——上述數字看起來挺“嚇人”,但請注意這可是整整10年戰爭的損耗。
換言之,每年蘇聯在阿花費不過45億盧布,僅相當於蘇聯每年3萬億盧布GDP的萬分之十五,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同時期蘇聯每年教育經費都有近400億盧布)。至於損失的戰車和軍機看似不少,其實分別只佔蘇軍裝備量(戰車約15萬輛、軍機約1.3萬架)的萬分之七、千分之五,憑藉強大的軍工體系,這點裝備損失蘇聯只消幾個月就能輕鬆彌補。
實際上,從1980年3月至1985年4月的5年時間裡,蘇軍一直牢牢掌控著戰場主動權,可以說始終把阿富汗游擊隊壓制得非常狠,特別是蘇軍米-24武裝直升機給游擊隊造成很大損失。有資料顯示,同時期阿游擊隊卻有約8萬人戰死、超過7.5萬人受傷,另有數百萬平民傷亡。
直到1986年美國開始向阿游擊隊提供“毒刺”行動式導彈後,這一情況才有所改觀,並創造了連續200天日均擊落1架蘇軍飛機的戰爭奇觀。
但軍機損失增大也並非蘇聯撤兵的主因,至於說蘇方高層為何軟化對阿戰爭立場,歸根結底還在於戈爾巴喬夫上臺後開始推行“新思維”,其對蘇聯傳統戰爭觀大加鞭撻,認為“現代戰爭不會使任何人從中獲利”。據此,1986年戈爾巴喬夫公開宣稱“(阿富汗戰爭)是蘇聯一個流血不止的視窗”,並開始著手從阿富汗撤軍。
總之,蘇聯從阿富汗撤軍更多、更主要地是因為自身百病纏身,所以不想也不願再打下去——國內政經形勢不佳(特別是計劃經濟已陷入停滯)、外部敵對勢力強大,因此蘇聯才主動做出“收縮力量和戰線”的選擇,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能力將這場戰爭持續下去(最好的例子莫過於美軍在阿富汗苦戰17年、傷亡2萬多人、耗資4萬億美元還在死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