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泉陽子
-
2 # 沒事鬧著玩
因為楚國是南蠻啊!楚國最早是沒有得到中原各國承認的,一直都把楚國當做蠻夷。所以楚國為了抬高自己,在春秋時就自稱為王了。這個時候雖然周室衰微,但各國之間還算剋制,雖然攻伐不斷,但對於周禮還是很少會有逾越的。所以這個時候,大國的統治者還是公爵。楚國一看,好傢伙你們都不帶我玩,那我就自己玩!你們不都是公爵嘛,那我就是王,高你們一級!然後再問問周天子鼎的大小,我嚇死你們。。。哈哈
-
3 # 毛劍傑
楚人的族源稱為“祝融八姓”,在商周時代被稱為“荊蠻”,其血統可能更接近今天的苗瑤民族。楚人生活在南方的長江中游兩湖一帶,最初其不在以周族為核心的中原華夏族文化圈核心體系中,周人及中原諸國將之視為未開化的野蠻人,那時,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開發程度,遠遠比不上黃河流域。
不過,在周王分封的體系裡面,楚國也是有份兒的,但是級別很低。在公侯伯子男五級諸侯爵位中,楚國是倒數第二級的“子爵”,因此楚國國君只能成為“楚子”。
然後,楚人因為一直遊離在華夏體系邊緣,當週王試圖拓展南方空間時,便首當其衝遭到了討伐。據《竹書紀年》記載周代第四代王周昭王時代,曾三次討伐楚國。
第一次,周昭王十六年(前985),周昭王“伐楚,涉漢,遇大兕” 。一般認為此次戰爭與上述《牆盤》記載相同。周昭王領軍渡過漢水,深入荊楚一帶,渡漢水時還遇見“大兕”(犀牛)。 第二次,周昭王十九年(前982),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周軍渡漢水時,陰風驟起,氣候惡劣,將士驚恐,軍隊損失嚴重。
第三次,“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王南巡不返”。據魯紀年推算,此時為周昭王二十四年(前977)。此次伐楚聲勢浩大,陝西扶鳳出土的“牆盤”銘文記載:“弘魯召(昭)王,廣笞荊楚,唯狩南行。”但結果全軍覆沒,周人諱言此事,模糊地說“南巡不返”。
昭王第一次攻打楚國是成功的,但是昭王二十四年的第三次出征,史書講得很有意思,模糊地說南巡不返,連訃告都沒有發,周穆王就直接繼位了。發生了什麼呢?其他史書上還是有記載的,周昭王落水死了。《史記》中說,楚人假裝服從了,然後弄一艘船送周昭王回去,但那個船的底是膠粘起來的。於是船到長江中心的長江時,船就解體了,周昭王就溺斃於江中。
其實真正的真相,可能就是周軍戰敗了,周昭王在亂軍中溺水而死。西周在還強盛的時候,奈何不得楚國,後面就更加奈何不了楚國了。
說回到楚國的崛起,其中一個關鍵節點,是在楚君熊通時代,這位國君在位時費了好大勁兒,滅掉了當時江漢地區最強大的隨國,就是故址在湖北隨縣的那個隨國,然後控制了隨國勢力範圍內的銅綠山,這是出產銅的,當時鑄造兵器最重要的戰略物資。楚國滅了隨國,隨之就佔領了整個江漢平原、雄踞長江中游,然後熊通稱王,這就是楚武王。楚國可以不理會周王朝治下的那套禮法,但是中原諸國沒那個膽子,他們還是受禮法制約的,再強大也不敢稱王,因為這形同反叛,是最大的政治不正確,會被諸國群毆。
-
4 # 歪史
再後來,楚國先民在周成王時期被分為子爵,這個分封類似於後來的朝貢羈縻制度,僅僅名義上確立了宗主關係。當地在華夏文化圈外的楚人也沒有意見,當然,實力不容許他們有意見。
天高皇帝遠的當時,周天子無力保護封國,楚人的實力一步步積聚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後來周王室恰巧趕上犬戎之亂,國立進一步衰弱。而楚國沒有受到損耗,愈發的強大。
楚人成為和周天子名義上相同的王沒有受到任何制裁,於是楚王就世襲下來,成為春秋時代和周王一樣的王。但是他不被周室封國承認,整個春秋時代楚國的實力也沒一騎絕塵。
隨著時間的推移,楚人文化上逐漸和華夏族融合互相影響。
-
5 # 歷經春秋史發天下
任何一個國家稱王稱霸,必須有稱王稱霸的資本,那就是國家強大。
戰國時期,各國在相互兼併攻伐之中強大起來,最後形成了相對穩定的七國秦、趙、楚、韓、魏、齊、燕國,被稱之為“戰國七雄”,為了與周王室平起平坐或不屑於周王室,紛紛稱王。這時候已經沒有周王室什麼事了。
為何春秋時期,其他國家國君稱“公”,只有楚國國君稱“王”?在西周時期,有王、公、侯、伯、子、男之稱,王當然就只有周天子能稱為王,其他諸侯國國君以爵位(王以下)稱呼。發展到後來的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國君紛紛稱“王”。他們為什麼稱王,原因很簡單,國家強大起來了,所以就自封為“王”,這裡的“王”是自封的,並非周天子分封和承認,當然了此時的周天子管不了他們,甚至自身難保,所以算是預設吧。楚國稱“王”最早也是有原因的。
一、崛起強國
西周時期,楚國的先祖有功於周文王和周武王,由於周成王要封對周文王和周武王有功的大臣,所以封當時楚國先祖的子嗣熊繹為子爵爵位於楚蠻五十里之地。經過周成王和周康王兩個時代辛勤的開發,楚國從“篳路藍縷”逐漸興盛起來。到周昭王時期,想擴大周王室疆土,於是周昭王三次攻打楚,均無功而返,最後還淹死在漢水之中。自此周王室逐漸衰弱,而楚國日益強盛。到周穆王時期,周王室打不過叛亂的徐偃諸部,求救於楚國,同楚國一起滅掉徐偃王。此後,楚國更加強盛。
二、稱王苗頭
到了周夷王時期,周王室更加衰弱,以至於各諸侯國開始輕慢周天子。楚國強盛之餘繼續擴大疆土,攻取庸、楊粵至鄂地。由於周王室被各諸侯國看不起,而強大的楚國還是沿用子爵爵位,很沒有面子,於是,楚國國君封自己的兒子為王。到了周厲王時期,壟斷國家資源,對周邊地區不斷攻伐,楚國也不例外。為了避免與周王朝正面衝突,儲存實力,楚國國君熊渠取消王的稱號和分封,繼續臣服於周。
三、正式稱王
楚國自封為王,跟戰國時期其他六國封王沒有區別,都是國家強大之後,不願意受約束,為了體現出自己的地位,而自封為“王”。
-
6 # 一天換一次網名
因為七個諸侯都是受封於周王室的公侯,共封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 (例如齊桓公、趙驤子等)在春秋時期,周王室尚有號召力,各個諸侯以“尊王攘夷”為旗號,結為聯盟,抵抗夷狄(包括秦楚),因此,“周德雖衰,其命未改”。
但在春秋後期,周王室已經名存實亡,所以楚在春秋時期就一直稱王。公元前344年,齊魏“會徐州相王”,已開始諸侯稱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韓、趙、魏、燕、中山“五國相王”。諸侯稱王事實上已不承認周為宗主國或者共主了。
戰國時期也屬東周時期,東周時期(自公元前770——公元前249年),公元前249年被秦國攻滅,周朝滅亡。
回覆列表
要了解這個事情,先了解這些字的意思。
春秋以前,上古之時,有皇、帝、王、公、君等,這些稱謂有很大的區別。
《西遊記》開頭有“感盤古開闢、三皇治世、五帝定倫”,另外,李斯建言秦王政稱“皇帝”時也曾提道: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有五帝,青紅黃白黑,黃帝為尊。秦王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蓋五帝”,再稱王不足以彰顯自己功績,遂稱自己為皇帝。那麼皇、帝、王、公、君等等又有什麼區別呢?
皇,古為上天,光明之意,“因給予萬物生機謂之皇”。帝,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皇是開創者,帝是發揚光大的繼承者,比如三皇五帝的關係,以中國傳統的標準來看,皇的成就地位要高於帝。《說文解字》記載,皇是大和始的意思,也就是說是某個領域的開拓者和事物的源頭,是創始者,比如叫秦始皇而不是秦始帝,就是這個原因。而帝,和德天者稱帝,是道德水平達到最高的境界,又通締,是締造者,也就是說,帝是某一個領域達到最高水平的稱謂。帝在戰國以前專指道德修養和功德很大很高的人,也是最高管理者。
三皇五帝后,到了夏商周三王時代,此時,沒有人再敢稱皇稱帝,最高統治者稱為“王”。王者,以一聯通天地人三才,也就是天地人三才以德一貫之。也就是說王是貫徹皇和帝的精神,聯通天地人,上合天時,下通地利,中理人和。
王最為最高,制下設爵,乃公侯伯子男。其實,這些都是侯的範疇。其中公者,上尊王命,下安黎民,不偏不倚,必須有大德之人方可勝任。所以才有“公平”、“公正”的說法。古代王室嫁女,王不能親自去送,由“公”主親,故而後世稱王室之女為“公主”。類似還有“公子”什麼的,就不一一解釋了。而候,基本上是一鎮之主,後面也不多說了。要不太多了。
君,一般來說這時畿內附庸的稱號,後來一些大國的附庸的國君也稱君,如衛國戰國時自貶爵位稱君。另外戰國時期諸侯國也會進行些分封,這些次於國的往往也稱為君,如商君(即商鞅)、安陵君、信陵君、平原君。基本上君在侯下。
楚國,建立於長江流域,以“鳳”為圖騰,乃顓頊之後,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這裡可以看出,楚國在周的地位僅僅是子爵。《左傳》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繹闢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也就是說,楚國建立之初,極貧極困,但國君帶領臣民跋涉山林,開闢疆土,甘苦與共。經過數代的經營,楚國版圖日益擴大,全盛時的最大轄地大道了大致為現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山東、上海、浙江的部分地方的規模。
由於楚國僅僅是子爵,天子召見天下諸侯,楚國基本不受中原諸侯的待見,因為楚國國君只是子爵,又因為楚國出身貧困,難入各路出身高貴的中原諸侯法眼。晚上會餐之時,楚國國君基本沒有位置,一般都是提著酒壺給別的諸侯倒酒,或者在火推旁看著食物,這對一個國君來說是莫大的侮辱。這也是一直以來楚國與周天子及中原諸侯不合的原因。
公元前704年,周王拒絕了楚君熊通提高爵位的請求,楚君怒曰:“王不加我,我自尊耳!”然後自己給自己加官進爵,什麼公啊侯啊,統統靠邊站,我直接稱王。這一年,熊通加冕登基,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王室當時的態度是,無論如何我也不封你公侯,你愛怎麼玩怎麼玩,想稱什麼稱什麼,你稱王,肯定是自找麻煩,我不出手,別人也會看不慣,你定會稱為各國眾矢之的。
熊通稱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諸侯僭號稱王的先河,成為第一個僭越的狂人。他還得意洋洋的給當時的周天子周桓王寫了一封信,意思是現在寡人也和你一樣了,一樣是大王了,但是,我還是很樂意為你效勞。
自此,楚國後來的國君基本都自稱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