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158134898603

      原文:

      孟子少時,東家殺豕,孟子問其母曰:“鄰家殺豕何為?”母曰:“欲啖汝。”既而母悔失言,自言曰;“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鄰家之豕肉而烹之,明不欺也。

      編輯本段

      翻譯:

      適:正好

      豕:豬

      少:年少時

      啖:給····吃

      既而:不久

      是:這

      信:誠實

      乃:卻

      明:證明

      孟子很小的時候,看見東邊的一戶人家殺豬,孟子問他母親:“東邊的那戶人家殺豬幹什麼?”孟母說:“想要給你吃呀。”(說完)孟母就後悔了,對自己說:“我懷著孟子以來,坐席不端正我不坐,割食物不正我不吃,(給)他(良好的)胎教。現在孟子初識人事就欺騙他,這是教他說話不講信用啊。”於是孟母就去東邊殺豬的那戶人家買了些肉來(給孟子)吃,絕不欺騙(孩子)。

      文言知識:

      “何為”即“為何”。這裡是個倒置句式,解釋為“幹什麼”、“為什麼”。上文“鄰家殺豕何為”,意為鄰家殺豬幹什麼?又,“鄰家何為殺豕“,意為鄰家為什麼要殺豬?

      文化常識:

      胎教。今人很重視“胎教”,如婦女在懷孕期間多聽音樂,多看美麗的風景,據說對孩子的發育有好處,將來孩子會更聰明美麗。從上文看,中國二千多年前就有胎教了,孟母“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大概就是希望將來的孩子行為正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長紛紛吐槽“陪寫作業”是渡劫,作業應如何又快又好的完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