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楓欲靜而風不止
-
2 # 狼煙一九三一
總體思想是尊劉貶曹,主體思想是以儒治國。
從書的成就上說,作者還是尊重歷史的,後代評價《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基夲正確。
在這三分裡作者傾注了自已的理想。整部《三國演義》刻劃最成功的是諸葛亮,有後代評論家說諸葛類似妖,拔高了諸葛亮的智慧。這是作者以儒家思想為正統,以諸葛亮為核心的儒家治國理想式的人物。在整部《三國演義》中有關諸葛亮的篇幅佔到六成,這也說明作者傾向於儒家的思想理念。
其次國繞義字大作文章,正是這個愚義害了劉備的蜀漢事業,但作者還是大書特書,在儒家思想中的,忠孝仁義禮智信中,作者偏重的是義和智,義的代表人物是關羽,作者也把他拔高為神,談化了他的剛愎自用,驕傲自大特點,而突出了他的義氣,勇敢一面,這二點對否世影響極大,在民間甚至超出了諸葛亮的影響。至今人們還把他看作忠勇義氣的化身,很多廟宇還供奉他的塑像。
以上僅是一點粗淺看法,至於劉備,曹操,孫權容後再敘!
-
3 # 全峰山
《三國演義》的主要內容和成就,不是敘述地主階級和農民的矛盾,而是成功地描寫了封建統治階級的內部鬥爭。
《三國演義》的全書,在描寫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其矛盾的鬥爭中,表現了"擁劉反曹"的強烈傾向。
這種傾向性產生:①由於封建正統思想,認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託名漢相,實為漢賊;②認為劉備是漢朝宗室,是漢王朝的合法繼承人;③把曹操作為兇殘奸詐的典型加以塑造一一″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極端利已主義哲學,從而使曹操成為"奸雄″之形象。④把劉備則作為″寬仁厚道″,對人民施以仁政,對臣下肝膽相照,是作者心目中的″好皇帝";⑤封建忠義觀念在書中有強烈表現,主要是提倡忠於漢室,效忠故主(如關羽)。
《三國演義》記述了近百年的歷史,主要人物的活動與歷史記載相去不遠。但多數細節部分均為虛構,如"三英戰呂布″、″連環記″、"關公五關斬六將″、″煮酒論英雄、″劉備三顧茅廬"、″孔明借箭、三氣周喻″等等均為虛構。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突出了演義二字。與傳記不同,小說則更需要故事的跌宕起伏,耐人尋味,因此在編寫過程中難免會加入其他成分,甚至改變原本三華人物的性格色彩。改編內容像溫酒斬華雄,單刀赴會,華歆勸位,樂不思蜀等等。演義中更傾向於蜀國勢力,更多的以桃園三兄弟和諸葛孔明做引線,故角色在演義中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