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言東飛燕

    如果父母身體健康硬朗,子女有能力的還是應該出去闖,為今後的生活提供保障。

    古人的思想並不完全適用現代人。古代以農耕為主,田地收種離不開勞動力,加上交通通行不方便,出遠門實屬不易,如果父母家人有變故,很難及時行孝。現代社會那是翻天覆地的變化,除非你有人脈有關係,能圍著父母找份不錯的工作,我想大多數人都是需要外出闖一闖的。老是守在家裡,可能只能解決溫飽。與現在的經濟發展實在不符。沒有經濟基礎,即使守著父母,生活也是舉步維艱,何苦呢?所以趁著父母還能自己照顧自己,作為子女,還是要儘可能多的創造條件把家庭經濟搞上去。

  • 2 # 宇宙下的小樹

    這種事在古代是非常矛盾的,你若到很遠的地方,比如說到一千公里以外,光來回路程就得走幾個月或半年,家裡父母有了麻煩,就來不及盡孝處理;請人捎信也得幾個月時間。

    同時孩子在外地有個好前程,也是不錯的,做父母的也會十分滿意的;父母想孩子也會當天趕到見面。

    所以說,這句話現在來說不矛盾。是現代交通工具解決了這個問題!

  • 3 # 蘇小妮

    以前人們出行,像孟老師所說的那樣“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因為普通人出門,多數靠腳力,條件好的,頂多也是騾馬,出一趟遠門真正是不容易。尤其是南方人,古時候京都大多在北方,去長安趕一場考,報名,複習準備,考試,再等放榜,一路趕過去,再風塵僕僕回家,可能兩三年時間就過去了,而且古人壽命相對比較短,通訊又極不發達,更怕遇上“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年代,可能每一次分別都會成為永別。所以,對那時候的人來說,“父母在,不遠遊”是有道理的。當有一天你榮歸故里的時候,根本不知道你那白髮的孃親是否還在。

    現在不一樣了,通訊和交通都極為發達,“千里江陵一日還”成為可能。而且現在的人普遍壽命都比較長,拋除意外情況,一般七十歲的人身體還很健朗,不像古時候說人到七十已成古來稀了。

    所以,對當今的人來說,“好男兒志在四方”更重要。你志在四方,努力出息了,什麼時候想見父母都可以,有能力更是可以將父母接到身邊來一起生活。而在古人,一路奔波接父母同住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

    說“好男兒志在四方”也好,還是“父母在不遠游”也罷,都不應該拋棄我們的時代特徵,世移時移,一切都不再是原來的樣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童英語啟蒙教育,是否應該選擇課外輔導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