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出生以後,尤其是0-3歲這一階段,也就是乳兒期。他們接觸最多的就是父母,他們的安全感來自於父母,他們的衣食住行也完全依賴於父母,所以他們對父母的依戀也是最強烈的,對父母的話可謂是言聽計從。當他們再稍大一些,步入了幼兒園的生活後,進入了學齡前期。他們接觸到了很多和自己同齡的孩子,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環境,慢慢的他們開始離開了父母的視線,並在思想中建立了一個新的認知,那就是老師。他們稚嫩的心靈開始慢慢的發現,他們除了應該服從爸爸、媽媽,還應該服從老師。起初他們的認知是模糊的、矛盾的,不適應甚至是抗拒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對新環境、新人群的適應增加,也就開始接受並認同。
在他們的下意識裡,就已經開始確認,老師是教育他們的、是要約束他們的,從開始的不適應、抗拒,轉變為接受和順從。很多家長都會發現,孩子自從上了幼兒園以後,老師的話就成了“聖旨”,有時還會故意反駁父母“這是老師教的”、“老師就是這麼說的”。家長為此哭笑不得。那麼老師的話為什麼會這麼好使?其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我們很多家庭,很多家長忽視或不在意的。
我們現在大部分家庭的組成結構都是,四位老人,一對父母加一個孩子。大家都在疼愛他、關心他、寵著他,也都在教育他。那麼他到底應該聽誰的,結果是一個人的話都不聽。在反觀一下大部分的家庭,有沒有給孩子建立明確的規矩、有成文的規定嗎?估計能說出一條都很難。可是老師就完全不一樣了,比如指甲要剪乾淨、比如衣服要整潔、比如坐姿要筆直,又比如發言要舉手等等。
當規矩形成以後,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組成部分,那就是獎懲制度。因為光有規矩沒有獎懲,那就是一句空話,沒有任何的說服力和嚴肅性。當孩子按照老師的要求表現的很好,或是完成了老師佈置的某項任務時,老師就會獎勵他一個大拇指或是一朵小紅花,還會當著很多小朋友的面提出表揚,這會讓他們感覺非常的自豪、非常的舒服、非常的興奮。再來看看我們的家長,是不是承諾孩子的太多,可真正兌現孩子的卻太少呢?比如,好好吃飯,吃完了帶你出去玩;比如,快點寫,寫完作業就可以看動畫片了;又比如,這次考試如果考得好,就給你買個玩具。結果是一個也沒有兌現。孩子們認真了,而家長卻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孩子的心理開始對父母產生了懷疑,出現了質疑。孩子對家長變得不再信任,就更別提聽你的話了。希望回答能夠幫助到你,解開你的疑惑!
當孩子出生以後,尤其是0-3歲這一階段,也就是乳兒期。他們接觸最多的就是父母,他們的安全感來自於父母,他們的衣食住行也完全依賴於父母,所以他們對父母的依戀也是最強烈的,對父母的話可謂是言聽計從。當他們再稍大一些,步入了幼兒園的生活後,進入了學齡前期。他們接觸到了很多和自己同齡的孩子,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環境,慢慢的他們開始離開了父母的視線,並在思想中建立了一個新的認知,那就是老師。他們稚嫩的心靈開始慢慢的發現,他們除了應該服從爸爸、媽媽,還應該服從老師。起初他們的認知是模糊的、矛盾的,不適應甚至是抗拒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對新環境、新人群的適應增加,也就開始接受並認同。
在他們的下意識裡,就已經開始確認,老師是教育他們的、是要約束他們的,從開始的不適應、抗拒,轉變為接受和順從。很多家長都會發現,孩子自從上了幼兒園以後,老師的話就成了“聖旨”,有時還會故意反駁父母“這是老師教的”、“老師就是這麼說的”。家長為此哭笑不得。那麼老師的話為什麼會這麼好使?其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我們很多家庭,很多家長忽視或不在意的。
規矩我們現在大部分家庭的組成結構都是,四位老人,一對父母加一個孩子。大家都在疼愛他、關心他、寵著他,也都在教育他。那麼他到底應該聽誰的,結果是一個人的話都不聽。在反觀一下大部分的家庭,有沒有給孩子建立明確的規矩、有成文的規定嗎?估計能說出一條都很難。可是老師就完全不一樣了,比如指甲要剪乾淨、比如衣服要整潔、比如坐姿要筆直,又比如發言要舉手等等。
獎懲當規矩形成以後,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組成部分,那就是獎懲制度。因為光有規矩沒有獎懲,那就是一句空話,沒有任何的說服力和嚴肅性。當孩子按照老師的要求表現的很好,或是完成了老師佈置的某項任務時,老師就會獎勵他一個大拇指或是一朵小紅花,還會當著很多小朋友的面提出表揚,這會讓他們感覺非常的自豪、非常的舒服、非常的興奮。再來看看我們的家長,是不是承諾孩子的太多,可真正兌現孩子的卻太少呢?比如,好好吃飯,吃完了帶你出去玩;比如,快點寫,寫完作業就可以看動畫片了;又比如,這次考試如果考得好,就給你買個玩具。結果是一個也沒有兌現。孩子們認真了,而家長卻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孩子的心理開始對父母產生了懷疑,出現了質疑。孩子對家長變得不再信任,就更別提聽你的話了。希望回答能夠幫助到你,解開你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