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生代奶爸

    首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件事要從嬰幼兒開始教育,比如一開始自己吃飯,不允許餵飯等等一些小事情上去著手。同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孩子看在眼裡,所以父母要言傳身教,給孩子樹立榜樣。

  • 2 # 兒子的日常生活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家庭中很多家務活都是媽媽做,這時爸爸就應該和媽媽一起做,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特別是週末給孩子說我們大家分工合作,看誰把衛生打掃的最乾淨最快,第一名和最後一名的就有獎勵或者懲罰

  • 3 # 微--笑29906970

    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培養孩子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

    (1)記孩子收拾自已的玩具、整理自己的房間。

    要讓學齡前兒童完全做到自我管理是不可能的,但自我管理的意識要從小培養。事實上,兒童適當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如做點家務、做手工等,不僅可以培養兒童對勞動的感情和興趣,增強動手能力,同時也能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和自理能力的提高。

    對於能夠“幫大人收拾”的兒童,家長和教師對他們要進行鼓勵,引導他們將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下去;對於“扔下不管”的兒童,家長和教師要對他們進行有意識的教育引導,逐步培養其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的興趣.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事自己做是長大的表現。

    (2)自己穿衣、吃飯。

    隨著兒童一天天長大,他們的獨立性也與日俱增,往往開始提出一些獨立的要求,並希望自己的要求能夠得到家長和教師的認可,對於孩子的這些獨立願望,家長和幼兒教師不能視而不見,而要重視、鼓勵、支援他們去滿足自己的要求。多數兒童不僅有自己想穿什麼衣服、穿什麼鞋、扎什麼樣的小辯等要求,而且想自己洗臉、洗襪子、洗手絹、自己穿衣服,對於兒童的這部分願望,如自己洗襪子、手絹等,應放手讓他自己去做。

    (3)按要求完成家長和老師安排的事情

    交給孩子一些事情讓他自己去做也不失為培養兒童自理能力的方法。家長和幼兒教師讓孩子做的事,往往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有的只要細心就可以做到.有的可能有點困難,但困難也往往是學齡前兒童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加以克服的。家長和幼兒教師對兒童要透過鼓勵等方法增強其克服困難的勇氣,勇於面對困難而不放棄,同時,兒童一旦經過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困難,完成了家長和幼兒教師佈置的任務,他們也會從中體驗到克服困難後獲得成功的喜悅,這無疑也會增強兒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季炎熱,痛風患者可以喝綠豆水嗎?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