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皇漢武

    現代人對考古都有一個誤區,認為考古就是挖墳掘墓,其實不是。

    考古的直接目的一般有兩個,一個是為了弄清楚歷史,透過對墓葬的發掘,來填補研究的空白,比如我們對陶寺遺址的發掘,就是為了尋找夏朝甚至更早的歷史遺存;另一個目的則是為了保護。怎麼理解呢?也就是說,中國當前的考古主要是被動式考古,比如修築三峽大壩時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如某處工地施工時意外挖出的歷史遺存,再如因盜墓導致隨葬品流失,墓葬被毀等,都屬於這一類。

    新中國唯一一次主動式發掘是郭沫若主張的對明朝定陵的發掘(原定的是對長陵的發掘),結果這次發掘對歷史遺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壞,可謂得不償失。所以,此後,國家不再支援對帝王級陵墓的主動式發掘。

    為什麼特意提到帝王級陵墓呢?因為帝王級陵墓中的歷史遺存往往具有非常價值,保留的資訊多,能夠為研究帶來裨益。至於古代普通平民百姓的墓葬,考古專家是不會去發掘的。

    接下來再來回答題主提到的問題:兩千年後,我們的墓葬會不會被後人當考古給發掘呢?

    顯然是不會的,拋開將來是否會全面推行火葬這個觀點不論,即便是依然推行土葬,以我們普通人的墓葬規格,能否留存超過百年都是個問題,畢竟從古至今,平民的墓葬遍佈全國,隨著每一個時期的工程建設,這些墓葬多數都被集中遷移或者直接推平化作塵土了。

    即便是僥倖能夠留存到2000年以後,墓中留存的資訊是否能引起考古學家的注意,依然是個問題,畢竟現代社會有完善的資訊記錄裝置,遠不像古代那樣僅僅只有史書留存(而且還經常被毀),所以,未來的歷史研究可能透過計算機就能完成大部分工作,不需要再對墓葬進行發掘驗證了。

    此外,中國當前土地實行國有,墓地只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即你的產權最長也不會超過70年,根本達不到2000年的長度,也就不存在所謂被考古的情況了。

  • 2 # 師說歷史

    瞎操心,你以為未來你還能夠有墳墓啊?!

    農村土地是集體所有,還能有快墳地。城市土地是國家所有,墓地的使用權只有20年,20年之後,如果不續費,直接清理出去的,根本等不到2000年後了。

    火葬的概念已經過時了,現在提倡綠色殯葬,包含樹葬、草坪葬、花壇葬等葬法,鼓勵倡導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方式,迴歸自然。隨著耕地面積的減少,這種方式未來有可能會被強制執行。

    未來很可能死了就沒了,乾乾淨淨,不留一定痕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韓國科學技術院要研發人工智慧武器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