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豆瓣上那些給《都挺好》打低分的基本上都是原著黨,因為阿耐筆下的蘇明玉,最終也沒能理解和原諒她那個原生家庭,結局也並不“都挺好”。
父親蘇大強前半輩子被老婆管著,是個十足的窩囊廢,老婆死後,他開始放飛自我,各種不著調、各種不靠譜,作到最後,大年三十自己一個人在家淒涼地過年,冷飯冷菜冷黃酒,肚子著涼沒人管了,給明成打電話,關機,就又給遠在美國的大兒子明哲打電話。
明哲也不能飛回來啊,關鍵時刻又想到了明玉,明玉無奈之下才接下這個燙手山芋,將蘇明強送到醫院後又拉回自己家,可是,心裡真是一百個不情願,但沒辦法,畢竟,她不是那種“你負我,我就負你”的狠心人,還是有親情深埋心間。
結尾處,她還一直在懷疑,自己是不是蘇大強親生的,原著是這樣寫的:
可以說,原著這樣一種結局描寫迎合了部分讀者的心思,他們恨不得蘇明玉也不管這個蘇大強才好,就讓他自己作死。而且,原著中,蘇大強到最後也沒有什麼改變,更沒得什麼阿爾茨海默症,還是一如既往地能作能耍。
另一方面,如果不這樣改編,恐怕連稽核都過不了,《都挺好》也就無緣以影視作品的形式呈現給大家。
觀眾同情蘇明玉,看不慣蘇家父子三人的所作所為,不想讓惡人得到好報,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電視劇這種強行圓滿式的改編就會有部分觀眾不買賬,特別是原著書迷,他們認為劇版《都挺好》後半部分已經嚴重偏離原著,而這是不能容忍的,抗議的方式,就是到豆瓣上打低分,以發洩不滿。
但是,不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挺好》都談不上爛尾,雖然劇情反轉的有點突兀,總體上還是向觀眾宣導和灌輸了與人為善、慈孝為先的社會倫理理念,從這個意義上講,《都挺好》其實算得上是一部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良心之作、精品之作。
結束的太突兀了 以前上學的時候總跟我們說寫作文別虎頭蛇尾 可看看你們乾的這叫什麼 從寶貝蔡根花到老人痴呆 剎車剎的太突兀了
其實,豆瓣上那些給《都挺好》打低分的基本上都是原著黨,因為阿耐筆下的蘇明玉,最終也沒能理解和原諒她那個原生家庭,結局也並不“都挺好”。
父親蘇大強前半輩子被老婆管著,是個十足的窩囊廢,老婆死後,他開始放飛自我,各種不著調、各種不靠譜,作到最後,大年三十自己一個人在家淒涼地過年,冷飯冷菜冷黃酒,肚子著涼沒人管了,給明成打電話,關機,就又給遠在美國的大兒子明哲打電話。
明哲也不能飛回來啊,關鍵時刻又想到了明玉,明玉無奈之下才接下這個燙手山芋,將蘇明強送到醫院後又拉回自己家,可是,心裡真是一百個不情願,但沒辦法,畢竟,她不是那種“你負我,我就負你”的狠心人,還是有親情深埋心間。
結尾處,她還一直在懷疑,自己是不是蘇大強親生的,原著是這樣寫的:
“可她忍不住看看化妝鏡裡的自己,又看看後面父親的臉,越看越無相像之處,她連自己是不是蘇大強的女兒都還沒搞清楚呢。她看來只有糊塗到底了。”可以說,原著這樣一種結局描寫迎合了部分讀者的心思,他們恨不得蘇明玉也不管這個蘇大強才好,就讓他自己作死。而且,原著中,蘇大強到最後也沒有什麼改變,更沒得什麼阿爾茨海默症,還是一如既往地能作能耍。
顯然,作為電視劇作品,原著這種描寫肯定會被擯棄並改編,因為我們倡導的是和諧社會,不管前面發生過什麼驚濤駭浪,到最後必然是風平浪靜,團圓美滿、人心向善才是核心價值觀的體現。另一方面,如果不這樣改編,恐怕連稽核都過不了,《都挺好》也就無緣以影視作品的形式呈現給大家。
觀眾同情蘇明玉,看不慣蘇家父子三人的所作所為,不想讓惡人得到好報,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電視劇這種強行圓滿式的改編就會有部分觀眾不買賬,特別是原著書迷,他們認為劇版《都挺好》後半部分已經嚴重偏離原著,而這是不能容忍的,抗議的方式,就是到豆瓣上打低分,以發洩不滿。
但是,不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挺好》都談不上爛尾,雖然劇情反轉的有點突兀,總體上還是向觀眾宣導和灌輸了與人為善、慈孝為先的社會倫理理念,從這個意義上講,《都挺好》其實算得上是一部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良心之作、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