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日本第一個吃餃子的人是江戶時期水戶藩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圀(1628年~1701年),是移居日本的明末遺臣朱舜水教給他做法的。不過,在整個江戶時代,餃子(指水餃)也就是在上層社會小範圍流行,普通庶民是根本吃不到的。
到了明治時代,東京中華料理店的選單上開始有了餃子,當然也是水餃。書店裡還出現了介紹餃子做法的料理書籍。有趣的是,從江戶時代出現餃子開始直到整個明治時代,日語的餃子發音不是現在的“GYOZA”,讀音基本與中國的“餃子”發音相同。而且,雖然中華料理店裡有餃子賣,但依然不是普通庶民能享受得起的食物。
而餃子真正在日本普及開來成為大眾食品,是在昭和30年(1955年)以後的事兒了。當時,從中國撤退回來的日本關東軍和滿蒙開拓團成員把中國東北的餃子習俗帶回了日本,也是在那時,東北人把吃剩下的水餃第二天用油煎食的做法也同時被這些從中國東北撤回的人員帶回了日本。
與我們米飯、麵食都可做主食的習俗不同,日本人的主食就是米飯,其他的如餃子、饅頭等麵食等都被視為副食。所以,可以說自餃子傳入日本時起,日本人就從未把餃子當過主食,而只是當作一道菜來享用。那麼,當開拓團把中國的煎餃風習帶到日本後,日本人自然就把它當作菜餚配米飯食用了。正是不吃不知道,一吃嚇了日本人一跳,原來煎餃米飯是那麼相配,那麼“熬姨喜”(好吃)的。自此,慢慢的,米飯煎餃就成為了日本人“定食”的一種。
巧的是上個世紀5、60年代也正是日本各種拉麵館走向繁盛的時期,當日本人新鮮的把剛傳入的煎餃配上拉麵試食後,又情不自禁的大呼“熬姨喜”了。而原本日本人就已經開始米飯配煎餃了,這時又開始出現了令我們看不懂的拉麵配煎餃,之所以讓我們看不懂,是因為在我們的意識裡,面和餃子都是主食,但在日本人的飲食文化裡,面和餃子卻都是副食的,所以還要加上他們的主食米飯一起吃才算主、副食都有了,這樣,就有了餃子拉麵配米飯的讓我們看了感覺怪怪的餐食搭配。
發展至今天,上班族在下班後如果一個人即想省錢而又能吃飽喝好的話,那麼,一份煎餃,一碗拉麵,一碗米飯,外加一杯生啤,就是最佳選擇了。
其實,日本人的這種吃法,也沒有什麼神秘不解的,就是一個在我們看來有點稍微跑偏的不同的飲食習慣而已,適應了,也就不覺得奇怪了。就如筆者自己,一個人外食的時候,偶爾也會來這麼一份套餐,還真就是即經濟又實惠的務實組合,挺美的。
據說日本第一個吃餃子的人是江戶時期水戶藩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圀(1628年~1701年),是移居日本的明末遺臣朱舜水教給他做法的。不過,在整個江戶時代,餃子(指水餃)也就是在上層社會小範圍流行,普通庶民是根本吃不到的。
到了明治時代,東京中華料理店的選單上開始有了餃子,當然也是水餃。書店裡還出現了介紹餃子做法的料理書籍。有趣的是,從江戶時代出現餃子開始直到整個明治時代,日語的餃子發音不是現在的“GYOZA”,讀音基本與中國的“餃子”發音相同。而且,雖然中華料理店裡有餃子賣,但依然不是普通庶民能享受得起的食物。
而餃子真正在日本普及開來成為大眾食品,是在昭和30年(1955年)以後的事兒了。當時,從中國撤退回來的日本關東軍和滿蒙開拓團成員把中國東北的餃子習俗帶回了日本,也是在那時,東北人把吃剩下的水餃第二天用油煎食的做法也同時被這些從中國東北撤回的人員帶回了日本。
與我們米飯、麵食都可做主食的習俗不同,日本人的主食就是米飯,其他的如餃子、饅頭等麵食等都被視為副食。所以,可以說自餃子傳入日本時起,日本人就從未把餃子當過主食,而只是當作一道菜來享用。那麼,當開拓團把中國的煎餃風習帶到日本後,日本人自然就把它當作菜餚配米飯食用了。正是不吃不知道,一吃嚇了日本人一跳,原來煎餃米飯是那麼相配,那麼“熬姨喜”(好吃)的。自此,慢慢的,米飯煎餃就成為了日本人“定食”的一種。
巧的是上個世紀5、60年代也正是日本各種拉麵館走向繁盛的時期,當日本人新鮮的把剛傳入的煎餃配上拉麵試食後,又情不自禁的大呼“熬姨喜”了。而原本日本人就已經開始米飯配煎餃了,這時又開始出現了令我們看不懂的拉麵配煎餃,之所以讓我們看不懂,是因為在我們的意識裡,面和餃子都是主食,但在日本人的飲食文化裡,面和餃子卻都是副食的,所以還要加上他們的主食米飯一起吃才算主、副食都有了,這樣,就有了餃子拉麵配米飯的讓我們看了感覺怪怪的餐食搭配。
發展至今天,上班族在下班後如果一個人即想省錢而又能吃飽喝好的話,那麼,一份煎餃,一碗拉麵,一碗米飯,外加一杯生啤,就是最佳選擇了。
其實,日本人的這種吃法,也沒有什麼神秘不解的,就是一個在我們看來有點稍微跑偏的不同的飲食習慣而已,適應了,也就不覺得奇怪了。就如筆者自己,一個人外食的時候,偶爾也會來這麼一份套餐,還真就是即經濟又實惠的務實組合,挺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