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請自來。
當今書壇一直有種說法,書法藝術要植根傳統、迴歸傳統。
於是很多人開始拼命模仿古人。他們認為只要把古人的法學會了,就等於開啟了迴歸傳統的大門。
這其實一種誤解。迴歸傳統,並不是簡單的複製。
什麼是傳統?
蘇軾的《寒食帖》用今人的思維去欣賞,只會看帖中字型的大小錯落、看行距的參差變化這些技術層面的東西,根本看不到或者領悟不到作品背後作者創作時的人文情懷。
而恰恰是這些隱藏的人文情懷賦予了作品臻美的藝術價值。
那麼蘇軾的《寒食帖》要表達一種什麼樣的人文情懷呢?
寫《寒食帖》的時候,蘇軾45歲,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心情極其低落。
那天,因為窗外烏鴉含的黃紙蘇軾才知道又到了清明寒食的時候。
窗外的雨一直下個不停,雨中夾著寒風,將海棠花吹落,凋零的花瓣落在淤泥裡任由風吹雨淋。廚房裡連口吃的也沒有,自己只能湊合著吃點青菜。
細雨、寒風、凋落的海棠花、空空的廚房、這一切的一切絞織在一切湧上心頭,蘇軾感慨良多,報國無門、盡孝無路、擬哭途窮的心境一下子透過筆宣洩在了紙上。
《寒食帖》沒有絲毫的修飾、做作、完全是蘇軾真實心境的率性的宣洩。空、寒、破、溼把一個得罪朝廷,流放詩人的心境完全點了出來。
所以說,我們看《寒食帖》就不能單單的看技法了,應該再結合作者所處的環境、心情,連同技法一起分析、學習。這才是迴歸傳統,繼承傳統的方式。
現在的書法,有時真不能叫做書法。或者單純應該叫寫字。那些所謂的大師只不過算得上寫的一手好字的寫手罷了。
現在的書法沒有人文,沒有情懷,只有技法、只有線條。寫的字是古人的,寫的詩、寫的詞是古人的。今人的人文情懷一點也沒有。沒有人文情懷的字你能看出什麼來呢?除了那些高技巧、高動作演繹出來的作品之外,空洞洞的。
康熙對臣下說:老八處處學朕,朕以寬仁視人,他卻以寬仁收買人心。
現在的書法處處學傳統,處處植根傳統,學的了技法,卻丟了情懷啊。
傳統是一條河,這條河是靈動的,是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是吐故納新的,而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視覺範疇。
-END-
不請自來。
當代書法缺了些什麼呢?我覺得缺了些情懷,一種人文情懷。當今書壇一直有種說法,書法藝術要植根傳統、迴歸傳統。
於是很多人開始拼命模仿古人。他們認為只要把古人的法學會了,就等於開啟了迴歸傳統的大門。
這其實一種誤解。迴歸傳統,並不是簡單的複製。
什麼是傳統?
蘇軾的《寒食帖》用今人的思維去欣賞,只會看帖中字型的大小錯落、看行距的參差變化這些技術層面的東西,根本看不到或者領悟不到作品背後作者創作時的人文情懷。
而恰恰是這些隱藏的人文情懷賦予了作品臻美的藝術價值。
那麼蘇軾的《寒食帖》要表達一種什麼樣的人文情懷呢?
寫《寒食帖》的時候,蘇軾45歲,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心情極其低落。
那天,因為窗外烏鴉含的黃紙蘇軾才知道又到了清明寒食的時候。
窗外的雨一直下個不停,雨中夾著寒風,將海棠花吹落,凋零的花瓣落在淤泥裡任由風吹雨淋。廚房裡連口吃的也沒有,自己只能湊合著吃點青菜。
細雨、寒風、凋落的海棠花、空空的廚房、這一切的一切絞織在一切湧上心頭,蘇軾感慨良多,報國無門、盡孝無路、擬哭途窮的心境一下子透過筆宣洩在了紙上。
《寒食帖》沒有絲毫的修飾、做作、完全是蘇軾真實心境的率性的宣洩。空、寒、破、溼把一個得罪朝廷,流放詩人的心境完全點了出來。
所以說,我們看《寒食帖》就不能單單的看技法了,應該再結合作者所處的環境、心情,連同技法一起分析、學習。這才是迴歸傳統,繼承傳統的方式。
現在的書法,有時真不能叫做書法。或者單純應該叫寫字。那些所謂的大師只不過算得上寫的一手好字的寫手罷了。
現在的書法沒有人文,沒有情懷,只有技法、只有線條。寫的字是古人的,寫的詩、寫的詞是古人的。今人的人文情懷一點也沒有。沒有人文情懷的字你能看出什麼來呢?除了那些高技巧、高動作演繹出來的作品之外,空洞洞的。
康熙對臣下說:老八處處學朕,朕以寬仁視人,他卻以寬仁收買人心。
現在的書法處處學傳統,處處植根傳統,學的了技法,卻丟了情懷啊。
傳統是一條河,這條河是靈動的,是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是吐故納新的,而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視覺範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