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和平155611413

    某人說過 人的一生只有二種傳承 知識傳承 生理傳承 知而不用為不知 只有實踐經驗的知識才是傳承的意義 反之就是生理傳承了

  • 2 # 韓魏玲

    我先生就是這樣看待這個問題,在任何一個國家能事業成功不容易。他工作做到85歲,並沒有結束,因為資金有一些問題,另還有一些其他原因,他的弟子已幫了忙,到歐共體去申請了一次資金。他自信:老馬識途,老中醫會看病。這世界有太多的為什麼?在等待科學工作者去研究。只要認真去研究,無論失敗還是成功都有新發現,而且這一路的過程也會收穫很多。我先生一直要感謝人民、國家、黨,感謝世界同行相互的認可和信任,感謝蘇聯巴甫洛夫團隊近5年的精心培養,在蘇聯直接參加國家重大課題的研究,當時老大哥是無私的,後來我先生在全世界走,各國同行都熱情接待,邀請他加入各國學會,他回國後,各國同行又隨他而來加入他學科的學會。這社會責任說不完,寫不完,講不完。華人民的素質再提高,迫切需要,我也私下約定請他的弟子幫忙,但不知怎麼的?我先生昨日還在談,他放棄了很多,人做事要專注,不要追名逐利,做科學人要有他應有的人品和精神。昨天電視講童弟周,當年在北京,可能是他兒子的推薦,他們會談一次,我家中有童老師的手稿,童是研究魚類的。因我先生實在太忙未能合作成功。在蘇聯他放棄了蘇聯留學部支部書記的位子等。他認為:在中國想當幹部的人太多了,想做艱苦工作的卻不多。人還是做普通人好。他的弟子中有積極要參加寫書的,而且多種語言都有。只欠東風,只欠我們的信心重新樹起。謝謝!

  • 3 # 小橋流水811小橋流水

    謝邀。邏輯是這樣,理論上是這樣,但現實中未必這樣。一個人的知識多,來源於天賦、來源於勤奮、來源於"勞其筋骨,苦其心志″,打算的就是"天將降大印於斯人″、打算的就是"學而優則仕″、打算的就是"得志澤於民,不得志澤於身″。然而打算歸打算、捉弄歸捉弄、造化歸造化。縱觀歷史,才人多多,走進仕林者不少,退出仕林者、未入仕林者更多,大仁大智者有、竹林七賢、唐宋八大家、楊州八怪裡有…究其原因一一不是社會不適宜,就是不適宜社會,最後大多淪為"澤於身″的吟詩作畫、談經論道…我認為,這是古代社會的悲哀!當今社會,活著的人只要所學知識超越一般人,就得有大一點的擔當、有大一點的責任(未必做官)。另外,有伯樂、有良馬很好,有更多的伯樂、更多的良馬,社會的發展才會更快、更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沒有特別尷尬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