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容可掬2
-
2 # 蕭陶
說相聲看似簡單,其實不然。
說簡單,是因為單靠背臺詞一樣能說相聲。從小學到大學,幾乎每所學校都有不少同學在舞臺上說過相聲,當然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福建等省除外。相聲網或者一些社群網上也經常有人跪求簡單一點的相聲段子,以應付單位聯歡之需。好像誰都能說相聲似的。我必須說,沒接受過正規訓練的人,只要能找到合適的作品,認真排練,上臺說一段不太長的相聲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這樣的相聲只是對口詞。
說相聲其實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和大量的舞臺實踐。一般來說,一個優秀的相聲演員至少需要十年的苦學和磨練。過去的老藝人大多從小學藝,有的七八歲就登臺表演,邊演邊學,以演代練,等到十幾歲時,就能挑大樑了。說相聲的問題解決了,可新的問題出來了,那就是文盲或者半文盲比較多。不是因為說相聲耽誤了學文化,而是家裡窮上不起學。有錢人家的孩子是不會說相聲的。這個觀念一直保留到現在。當然,也有例外。
過去,文盲或者半文盲多,但不會對說相聲有太大的影響,至少不會是致命性的,因為師父教徒弟是口口相傳,不用看書記筆記。解放前,侯寶林就算半文盲,但照樣成名成角。解放後,他率先惡補文化課。因為他深知沒有文化,一定成不了大師。郭德綱說,說相聲的拼到最後拼的是文化,其實是說給自己聽的。如果不往大師方向發展,真不用拼文化。這裡說的文化,並非學歷,而是學識。才高八斗,滿腹經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京平梆曲,無所不會,古今中外,無所不懂,這樣的相聲演員才叫有文化,也才可能成為相聲大師。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己之見。
-
3 # 手機使用者7285653484
老郭說的真對,沒有文化底蘊的相聲就是三俗。細聽老郭的作品真能張長見識。比如說:吃烤鴨論卷兒,紅白事那些老禮兒,黃酒煮酸梅養胃……總之,沒點真東西說不了相聲。
相聲作為傳統的曲藝的一種表演形式,其內容可謂博大精深。像一些老的表演藝術家在臺上的演出為什麼精彩?因為他們把自己都融入在作品之中,他們對作品的理由解對劇中人物的拿捏爐火純青。一段相聲就是他們的生命!當京相聲界除郭德剛再無一人!其實馮鞏算一個但他的作品是電視劇,馮鞏演繹的巜那五》絕對一流!他們對劇中的一招一式每一個表情都對角色入木三分。馬三立老先生說話都在喘,但在臺上就可以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集中到他那。所馬老先生在世時的作品全是精品,侯爺的作品聽多了回你還是要笑!一段子每個人的講法不同效果相差太大,這就有了藝術家和演員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