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ED1

    反問,為什麼宇宙是像人一樣的生物而人卻是病毒呢,人體內有病毒但一樣有免疫細胞啊,雖然人類搞破壞厲害,但是人類大多還是善良的吧,還有人的念力力量目前人類還不可計算,要我說如果宇宙是生命,那麼人類就是這生命中最最重要的元素

  • 2 # 裸猿的故事

    不對,宇宙其實只是大怪獸吹出的鼻涕泡。

    在著名科幻小說《銀河系漫遊指南》中,作者道格拉斯描寫了一種外星人宗教,他們相信宇宙其實一個巨大的怪獸鼻子裡吹出的一個鼻涕泡,而所謂宇宙末日就是這個大怪獸用手帕擦鼻涕泡。當然,相對於人類來說,大怪獸的一舉一動都漫長得可怕,彷佛永恆,但大手帕終究有一天會降臨,到時候宇宙就徹底完蛋了。

    不知道題主是否覺得這個類比,更加有趣一些?

    科學中類比的應用

    既然這個問題的標籤是科學,那就讓我們來說說類比(analogy),或類推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吧。類比的應用是依據兩個物件之間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從而推出它們在其它方面也可能具有相似性的一種邏輯推理方法。

    藉由類比,我們就能變未知為已知,改陌生為熟悉。而亞里士多德就曾指出:“所謂類推表示的即不是部分對整體的關係,也不是整體對部分的關係。”,即類比之物其實並無從屬關係,而是平行關係。

    科學史上最經典的一次類推,是1911年盧瑟福提出,電子繞原子核運動時,可用行星繞太陽運動來類推,為什麼?

    已知,太陽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以上,行星圍繞太陽旋轉

    已知,原子核佔原子總質量99%以上 ,電子也圍繞原子核旋轉

    鑑於這樣的理由,盧瑟福認為可以將萬有引力公式給類推到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中來,只是需要稍加變形,兩個物體的引力與它們的質量成正比,而與其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當盧瑟福提出原子結構模型的時候,他就認為原子核對電子的吸引力也與電子的執行半徑的平方成反比關係。

    宇宙會不會就是一個像人一樣的生物,而地球只是一個小細胞而已,我們人類只是一種病毒

    這樣的類比得先找到宇宙和人在哪方面有相似之處?然後才可能將病毒細胞這樣的東西推到宇宙身上去。否則,這樣的腦洞毫無意義。

    比如,我們都知道人身上的細胞彼此是相關聯的,並且細胞有複雜的功能分工,但宇宙中的這些星球要和細胞做類比,那麼它們彼此之間得有更明確的資訊交流才行,但我們沒發現它們之間有什麼資訊交流可言。

    細胞通話卡通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的充電手電筒採用的是阻容降壓電路,其在給電池充電的時候能達到二百多伏直流電,但是充不壞電瓶,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