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寂語堂齋
-
2 # 儒風大家
現在普通意義上的“哲學”概念來自西方,如果用這個概念去套儒學,儒學難免吃虧,甚至會得出“儒學不是哲學”的結論,這不公平。這種思路還是西方中心論的產物。
儒學是植根於中國農耕社會的思想系統,在那個時代,自洽圓融、行之有效。當工商文明時代來臨時,它出現不適,不足為奇。脫離時空去評價一種思想,是淺薄的。
回到正題。如果非用“哲學”的帽子去扣儒學,也並非不可。從董仲舒將陰陽五行說揉入儒學開始,儒家也在“哲學化”方面開始探索,到宋明時期吸收佛家、道家思想,形成“哲學體系”較為成熟的理學。
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張君勱;馮友蘭、賀麟、錢穆、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余英時、劉述先、成中英、杜維明等幾代學人,都在儒家哲學化探索方面做出貢獻。
當代人物中,李澤厚先生做出了非常好的成果。他的《論語今讀》就是儒學的哲學分析,所謂“西學為體,中學為用”。他的“情感本體”非常好地概括了儒學的哲學性。
儒家哲學是華人的哲學,華人的哲學不需要單獨的分化出來,把它系統化的從中國文化中分解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因為華人的哲學智慧幾千年來早已蘊藏在人們生活生產乃至於一切社會活動中,化做成了華人的血脈,變成了人們自覺的活動法則。所以儒學不需要哲學化,也從沒有誰去把它哲學化過。儒家思想是國學也稱儒學文化,即然稱為思想和文化,那麼自然就包含著哲學部分。
儒家思想處處閃鑠著哲學智慧,比如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為五常。三綱是三對矛盾,是齊家治國之綱領。五常是普遍性,是任何人都要尊守的做人規矩,這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還有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是君臣之間的矛盾。儒學把天下人它分為君子和小人,並且有非常細緻的劃分,君子和小人這是人的矛盾。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這是新舊之間的矛盾。小不忍則亂大謀,這是處事的矛盾。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這是做官的矛盾。做人除了仁義禮智信,還有溫良恭儉讓,內不欺己,外不欺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是人和錢財的矛盾。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這是為政的矛盾等等。
儒家思想含蓋了天地間一切人的行為法則,唯獨不包括軍事,正如孔子自己所言,軍旅之事,未知學也。這也是儒家思想的遺憾之處。
總之儒家哲學沒有必要去把它提煉出來,去做多餘的哲學化工作,因為幾千年來早已植根於人們的骨髓中,血脈裡,化做了華人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