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湖一筒

    作為晉朝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可稱晉版唐玄宗,前明後暗,整體上算是有為之君。

    (一)「一統天下」而非「一統三國」

    題主之問,略有偏頗。我們不妨梳理一下相關時間線。

    公元263年,蜀國滅亡,而司馬炎公元265年才登基稱帝。而魏國的滅亡,司馬炎無非是順手牽羊而已。

    可見司馬炎在位時,魏蜀已滅。「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變成晉吳之間的「南北對峙」。

    公元280年,司馬炎滅吳,可說司馬炎「一統天下」而非「一統三國」。

    (二)父祖兩代之功,司馬炎伸手摘桃

    (司馬懿)

    司馬氏的江山,真正的奠基人是司馬懿。正是司馬懿的無敵演技和聰明智慧,成功瞞天過海,居然騙過了人精曹操。

    同樣是司馬懿的長壽,成功熬死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位曹家有頭腦的主子,最後透過「高平陵之變」殺死曹爽,徹底控制曹魏政權,登上權力巔峰。

    後又經過司馬師司馬昭兄弟的經營,司馬家的地位已經無比穩固,無法撼動。

    若非司馬昭公元265年突然中風而死,晉朝的開國皇帝怕就不是司馬炎而是司馬昭了。畢竟「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嘛。

    (三)攻滅東吳與「太康之治」

    當時東吳尚存,超重大臣多以長江天險為由反對攻吳,權臣賈充同樣反對。司馬炎力排眾議,派大將杜預等伐吳。

    公元280年,攻滅東吳,統一全國,結束了自184年黃巾起義以來,長達一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是司馬炎最重要的歷史遺產和貢獻。

    司馬炎在位的前半段,應該說絕大部分時間,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無為而治,發下農業,鼓勵生產,釋出佔田制,戶調製,品官佔田蔭客制等制度,重視法制,頒佈「泰始律」,社會穩定,人口增長,史稱「太康之治」。

    (四)前明後暗——接班人與分封制

    (司馬衷)

    司馬炎晚年,逐漸追求享樂,鋪張浪費,後宮妃嬪近萬人,高官鬥富,羊車望幸。

    司馬炎的另一個政策失誤是大封諸侯王,前後分封司馬家五十七人為王,歷史之最,這也為「八王之亂」埋下了伏筆。

    在接班人問題上,司馬炎在皇后的說服下,立司馬衷為太子,後世稱「晉惠帝」。司馬衷天性愚鈍,有白痴之嫌,完全無法掌握朝政,大權落入皇后賈南風及權臣宗室之手,爭權奪利,相互攻伐。最終國本動搖,司馬炎死後二十六年,西晉走向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社戲課文的思考探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