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出自《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是劉備臨終前對兒子劉禪說的。意思是指,只有賢德的人,才能使眾人信服。章武三年(223年)春,伐吳失敗的劉備,退據白帝城,此時他已染上痢疾,病情不斷加重,出現了多種併發症。但此時的劉備大概也明白了死生有命的道理,故安慰兒子(也是安慰自己),說自己已經六十多歲,現在死也沒有什麼怨恨了,只是掛念你們兄弟而已。劉備共有四子,養子劉封、庶子劉理皆先他而卒,故此時他所掛念的只有太子劉禪和庶子劉永了。而作為日後江山社稷的託付人,太子劉禪更是讓劉備擔憂不已。因此,在彌留之際,他還在苦口婆心的叮囑兒子務必要做好兩件事。劉備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閒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在《尚書·伊訓》中,大臣伊尹曾對太甲說:“爾惟德罔小,萬邦惟慶。爾惟不德罔大,墜厥宗。”意思是說,你修德不論多小,天下的人都會感到慶幸;行不善,即使不大,也會喪失國家。當劉備告誡兒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時,縈繞在他心中的也許正是這句上古的名言吧。作為國君,唯有尊賢,才能得到人才;得到人才,國事才能得到治理。而要做到尊賢,就得修德。劉備的字叫“玄德”,出於《老子》。其雲:“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謂之玄德。”在《三國演義》中,劉皇叔的形象素以仁義著稱,此即修德養民,故能成就大業。對於接班人劉禪,劉備自然也希望他能繼續尊賢、修德。據《三國志》的記載:“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但在遺囑中,劉備卻諄諄告誡劉禪,要多讀書。我們看他給兒子開的書單,實際上都是涉及治國安邦的經典。《漢書》可起以史為鑑的作用,《禮記》可正君臣上下的禮儀,至於《六韜》、《商君書》等,則對軍事、經濟等方面幫助較大。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早年也不喜歡讀書,當了皇帝后卻也叫太子多讀書寫字。《三國志》說劉備有高祖之風,就這一點上來說,確實不假。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備在臨終之前對劉禪說的這些話,都很平實,其目的無非是希望兒子能成為一個賢德之君。只可惜,做父親的一片苦心,沒有得到兒子的理解。
這句話出自《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是劉備臨終前對兒子劉禪說的。意思是指,只有賢德的人,才能使眾人信服。章武三年(223年)春,伐吳失敗的劉備,退據白帝城,此時他已染上痢疾,病情不斷加重,出現了多種併發症。但此時的劉備大概也明白了死生有命的道理,故安慰兒子(也是安慰自己),說自己已經六十多歲,現在死也沒有什麼怨恨了,只是掛念你們兄弟而已。劉備共有四子,養子劉封、庶子劉理皆先他而卒,故此時他所掛念的只有太子劉禪和庶子劉永了。而作為日後江山社稷的託付人,太子劉禪更是讓劉備擔憂不已。因此,在彌留之際,他還在苦口婆心的叮囑兒子務必要做好兩件事。劉備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閒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在《尚書·伊訓》中,大臣伊尹曾對太甲說:“爾惟德罔小,萬邦惟慶。爾惟不德罔大,墜厥宗。”意思是說,你修德不論多小,天下的人都會感到慶幸;行不善,即使不大,也會喪失國家。當劉備告誡兒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時,縈繞在他心中的也許正是這句上古的名言吧。作為國君,唯有尊賢,才能得到人才;得到人才,國事才能得到治理。而要做到尊賢,就得修德。劉備的字叫“玄德”,出於《老子》。其雲:“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謂之玄德。”在《三國演義》中,劉皇叔的形象素以仁義著稱,此即修德養民,故能成就大業。對於接班人劉禪,劉備自然也希望他能繼續尊賢、修德。據《三國志》的記載:“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但在遺囑中,劉備卻諄諄告誡劉禪,要多讀書。我們看他給兒子開的書單,實際上都是涉及治國安邦的經典。《漢書》可起以史為鑑的作用,《禮記》可正君臣上下的禮儀,至於《六韜》、《商君書》等,則對軍事、經濟等方面幫助較大。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早年也不喜歡讀書,當了皇帝后卻也叫太子多讀書寫字。《三國志》說劉備有高祖之風,就這一點上來說,確實不假。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備在臨終之前對劉禪說的這些話,都很平實,其目的無非是希望兒子能成為一個賢德之君。只可惜,做父親的一片苦心,沒有得到兒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