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342335691113

    《我們仨》中開篇的古驛道上相聚相失,當中寫到的古驛道、客棧、小船,其實是指錢鍾書最後住院直至逝世的日子,古驛道就如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黃泉路,而在黃泉路與另一個世界之間,橫亙著忘川河,所以楊絳先生用船來指代錢鍾書所住的病房,文中寫到船在漸漸漂向下游,其實就是暗喻錢鍾書的生命在慢慢接近尾聲——接近河的另一端。

    仔細看文中的描述,再對照錢鍾書及錢瑗先後入院的過程,不難發現這一章古驛道說的就是“我們仨”最後相失、天人永隔的那段時日。茫茫黃泉路,踽踽獨行人——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送別了摯愛的親人,如今只剩下楊絳先生一人用文字緬懷逝者,迷茫而又堅定地繼續守候著這份回憶……

    拓展資料:

    《我們仨》是楊絳創作的散文集,於2003年7月首度出版。

    該書講述了一個單純溫馨的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作者楊絳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據該書編輯董秀玉回憶,該書的最初設想,是一家三口各寫一部分,錢瑗寫父母,楊女士寫父女倆,錢先生寫他眼中的母女倆。

    到1996 年10 月,患病的錢瑗已經非常衰弱,她請求媽媽,把《我們仨》的題目讓給她寫,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寫下來。躺在病床上,錢瑗在護士幫助下斷續寫了5篇,最後都不能進食了,還在寫。楊女士見重病的女兒寫得實在艱難,勸她停一停。這一停,錢瑗就再沒有能夠重新拿起筆。

    1998年,楊絳的丈夫錢鍾書逝世。一生的伴侶、女兒相繼離去,楊絳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家庭63年的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我們仨》自始至終彰顯著近代中國社會與文化此起彼伏之中的知識分子人文情懷:一是摯愛親情的濃墨抒發;二是愛國情操的本然流露;三是知識分子人格精神的寧和凸現。作品用樸實的語言和生活化的態度,向讀者講述了一個觀點,那就是隻有家,才是最好的港灣。

    該書從女性視角出發,以平實而細膩的語言,揭示了一個善良美好的家庭世界,深刻地表達出作者對親人的深深不捨。作者在作品結尾所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寓所與驛站,古驛道和醫院,虛虛實實,相互交錯。而虛實交錯中,更使讀者親歷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2年的夢之隊的所有成員都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