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據這篇詩歌解釋何為美?
“桃之夭天,灼灼其華”,很美,豔如桃花,還不美嗎?但這還不行,“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還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這才完滿.這種美的觀念,在當時社會很為流行.關於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時期已經出現.楚國的伍舉就“何為美”的問題和楚靈王發生了爭論.伍舉說:“夫美也者,上下、內外、大小、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若於目觀則美,縮於財用則匱,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國語·楚語》)很清楚,伍舉的觀點是“無害即是美”,也就是說,善就是美.而且要對“上下、內外、大小、遠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無害.
2、詳解:
這種觀點最主要的特點是強調“善”與“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實際上賦予了美以強烈的政治、倫理意義.“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那意思是說,統治者重賦厚斂,浪費人力、物力,縱慾無度,就不是美.應該說,這種觀點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義.但它否定了“善”與“美”的差別,否定了美的相對獨立性,它不承認“目觀”之美,是其嚴重侷限.這種美的觀念,在當時雖然也有其對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觀”之美,但這種善即是美的觀點,在先秦美學中應該說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學觀念,主要是沿著這個方向發展的.
1、根據這篇詩歌解釋何為美?
“桃之夭天,灼灼其華”,很美,豔如桃花,還不美嗎?但這還不行,“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還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這才完滿.這種美的觀念,在當時社會很為流行.關於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時期已經出現.楚國的伍舉就“何為美”的問題和楚靈王發生了爭論.伍舉說:“夫美也者,上下、內外、大小、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若於目觀則美,縮於財用則匱,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國語·楚語》)很清楚,伍舉的觀點是“無害即是美”,也就是說,善就是美.而且要對“上下、內外、大小、遠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無害.
2、詳解:
這種觀點最主要的特點是強調“善”與“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實際上賦予了美以強烈的政治、倫理意義.“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那意思是說,統治者重賦厚斂,浪費人力、物力,縱慾無度,就不是美.應該說,這種觀點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義.但它否定了“善”與“美”的差別,否定了美的相對獨立性,它不承認“目觀”之美,是其嚴重侷限.這種美的觀念,在當時雖然也有其對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觀”之美,但這種善即是美的觀點,在先秦美學中應該說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學觀念,主要是沿著這個方向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