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過程的本質是什麼?這個長期未解的化學奧秘,終於為傑出的法國化學家拉瓦錫( 1743一1794)所揭示。拉瓦錫出身富有的律師之家,自幼受過良好教育,學過數學、化學、天文學、植物學、礦物學和地質學;由於經常同一些化學家交往而開始了化學研究,並很快取得了成果。1768年,他在年僅25歲時就因對天然水的卓越研究而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但是,他的大部分時間還是從事包稅人和兵工廠經理等社會行政工作,只是靠業餘時間堅持化學研究。 1772年他開始研究燃燒問題。他發現金剛石燃燒後竟變得無影無蹤,由此想到燃燒可能是物質同空氣的結合。他又全面考察了十八世紀以來的氣體化學成果,特別是布拉克”固定空氣”的發現,使他深感定量方法的重要。為此,他在磷、硫等非金屬燃燒實驗中也精確進行了測量,發現它們同錫、鉛等金屬一樣,燃燒產物的重量亦有增加,認識到燃燒增重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至於增重的原因,他查遍了各種著作和文獻也未找到令人滿意的解釋。而且說法不一,需要自己抉擇。其中,對於“燃素具有負重量”的說法,顯然是違揹物理規律的,可不加考慮。然而對於百年前波義耳關於“火粒子”進入的說法呢?他認為也不可輕易置信,而需要自己動手重新檢驗。1774年拉瓦錫重做了1674年波義耳煅燒金屬的實驗。但他防止了波義耳的疏漏,把錫放在一個密封的容器里加熱燎燒,以避免外界空氣的干擾。結果發現,雖然錫煅燒後的重量有所增加;而盛有錫的密封容器的總重量卻在反應前後未有改變。既末增加也末減少。這就表明,並沒有波義耳所說的“火粒子”從外界進入容器同金屬結合,從而否定了傳統的”火粒子”增重的解釋。他又發現,當容器啟封后則有空氣進入,並使總重量有所增加。這就使他得出—個結論:錫的加重不是來自‘火中物質’而是來自 “空氣’。他還進一步在量上證明,“錫所增加之重,幾乎恰等於補入的空氣之重”。至此,拉瓦錫已經明確樹立了燃燒是可燃物同空氣相結合的觀念。但是,拉瓦錫尚未能斷定這部分空氣的性質是布拉克的“固定空氣”,還是普通空氣,或普通空氣中的一部分。開始時,他曾設想是”固定空氣”。因為鉛在空氣中加熱後成密陀僧(一氧化鉛),而密陀僧和木炭共熱後又可還原為鉛,並放出了“固定空氣”,從而以為鉛原來就是同”固定空氣”相結合的。後來發現磷並不能在”固定空氣”中燃燒才放棄了這一設想。那麼,同可燃物結合的究竟是一種什麼氣體?他企圖從直接加熱金屬灰渣中得到
燃燒過程的本質是什麼?這個長期未解的化學奧秘,終於為傑出的法國化學家拉瓦錫( 1743一1794)所揭示。拉瓦錫出身富有的律師之家,自幼受過良好教育,學過數學、化學、天文學、植物學、礦物學和地質學;由於經常同一些化學家交往而開始了化學研究,並很快取得了成果。1768年,他在年僅25歲時就因對天然水的卓越研究而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但是,他的大部分時間還是從事包稅人和兵工廠經理等社會行政工作,只是靠業餘時間堅持化學研究。 1772年他開始研究燃燒問題。他發現金剛石燃燒後竟變得無影無蹤,由此想到燃燒可能是物質同空氣的結合。他又全面考察了十八世紀以來的氣體化學成果,特別是布拉克”固定空氣”的發現,使他深感定量方法的重要。為此,他在磷、硫等非金屬燃燒實驗中也精確進行了測量,發現它們同錫、鉛等金屬一樣,燃燒產物的重量亦有增加,認識到燃燒增重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至於增重的原因,他查遍了各種著作和文獻也未找到令人滿意的解釋。而且說法不一,需要自己抉擇。其中,對於“燃素具有負重量”的說法,顯然是違揹物理規律的,可不加考慮。然而對於百年前波義耳關於“火粒子”進入的說法呢?他認為也不可輕易置信,而需要自己動手重新檢驗。1774年拉瓦錫重做了1674年波義耳煅燒金屬的實驗。但他防止了波義耳的疏漏,把錫放在一個密封的容器里加熱燎燒,以避免外界空氣的干擾。結果發現,雖然錫煅燒後的重量有所增加;而盛有錫的密封容器的總重量卻在反應前後未有改變。既末增加也末減少。這就表明,並沒有波義耳所說的“火粒子”從外界進入容器同金屬結合,從而否定了傳統的”火粒子”增重的解釋。他又發現,當容器啟封后則有空氣進入,並使總重量有所增加。這就使他得出—個結論:錫的加重不是來自‘火中物質’而是來自 “空氣’。他還進一步在量上證明,“錫所增加之重,幾乎恰等於補入的空氣之重”。至此,拉瓦錫已經明確樹立了燃燒是可燃物同空氣相結合的觀念。但是,拉瓦錫尚未能斷定這部分空氣的性質是布拉克的“固定空氣”,還是普通空氣,或普通空氣中的一部分。開始時,他曾設想是”固定空氣”。因為鉛在空氣中加熱後成密陀僧(一氧化鉛),而密陀僧和木炭共熱後又可還原為鉛,並放出了“固定空氣”,從而以為鉛原來就是同”固定空氣”相結合的。後來發現磷並不能在”固定空氣”中燃燒才放棄了這一設想。那麼,同可燃物結合的究竟是一種什麼氣體?他企圖從直接加熱金屬灰渣中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