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歌李老才
-
2 # 老路書法
你好,我是京東千里行書法。
我現在主要的主攻方向是柳體楷書。
《多寶塔碑》我在三年前也曾經臨寫過多遍。
顏體楷書中的筆畫特徵主要多用藏鋒和中鋒行筆。
這個“之”字捺畫要寫得一波三折。
請看上面的示意圖。在(1)處逆鋒行筆。
在(2)處斜切下按,即刻轉成中鋒行筆。
在(3)處改變行筆方向,向右下方行筆,漸行漸按壓筆鋒,最後出鋒收筆。
不知道我的解答是不是令你滿意?
-
3 # 冰封的解凍
我目前正在學習《多寶塔》,作為初學者,之最大的難度不是捺的起筆,而是一波三折,有時寫的好,有時寫不好。
之字捺的起筆,先藏鋒,就是逆筆,原後稍右上走一點,此處有點像隸書蠶頭的形態,調整筆鋒慢慢向下鋪亳,頓筆出鋒。剛也寫了兩個,寫不好!
-
4 # 翰墨書道
這個“之”在寫的其勢上部偏右,特別是第一個點和第二筆。捺畫比顏體字中其它“之”落差較大,從左中部下斜向右下部,橫貫字的左右,將整個字原本右偏右之勢,以“捺”畫的橫貫之勢左右拉伸,使得復歸平整。正所謂不破不立,即立即破,構形非常巧妙,匠心獨具。
“捺”畫起筆處較圓,上部邊緣線略帶平勢,下部邊緣線完全呈弧線勢,帶有十分明顯的蠶頭燕尾的“蠶頭”的隸書筆意。這種現象很值得我們思考,因為歐陽詢楷書中也有楷書借隸書造型遺意的技法,如背拋鉤的出鉤。說明古代書法大家對書法技法的學習繼承是不拘一格的。
這種起筆有兩種方法:一是由上向下逆筆裹鋒,再略向上挫鋒,略作提按將筆調正,使得筆鋒處於中鋒狀態,然後略平行向右在向右下運筆完成第一折,繼續向右下行筆漸行漸頓鋒鋪毫行筆,完成第二折,然後蓄勢做好向右平行出鋒的準備工作,即先向下駐鋒,寫出捺畫的右下角,然後調鋒,緩緩向右邊行邊提鋒平出。
二是由下向上裹鋒行筆。
需要注意三點:
一是出鋒力要送到,出鋒要實,不能出虛尖。
二是上部邊邊緣線由上向右下非常流暢,下不邊緣在出現一個微圓的部分後變的相對較直而且呈向上仰之勢。上略曲而飽滿,下直而上仰。
三是要控制好捺畫一波三折的比列和輕重緩急變化。這多與控制整個字的重心非常重要。
回覆列表
顏體的“之”字獨具一格,結體架構很好。也是我們學習書法的應該熟練掌握的,“之”字一撇和最後捺畫所連的筆畫其實一點也不難寫,具體書寫筆法是:(一)起筆向左上↖逆鋒,(二)折鋒向左下↙頓筆並調整,(三)向右上↗轉鋒並調整略提筆,(四)向右下↘中鋒寫捺劃即可。關鍵的調整時要用筆肚而不是筆尖並稍微有不斷的提按動作,總之,這些也是需要經過長期練習,熟練掌握逆鋒、提按後就可以很輕鬆的寫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