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做人有數19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世間萬物皆有其長,亦有其短!以短見長,

    會自居為弟子,是謙虛的人!

    孝道、悌道、誠信,親疏仁愛的為人行事法則都是我們效法、學習古聖先賢,傳襲家規家道中而知的;

    在與不同的人交往,共處謀事中體會、感受到動心切膚的世間愛、恨、情、仇中習的,進而以自己為中心建立了親疏遠近的各種關係。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所以為人行事,要給自己留有餘地,給他人留有空間。這是我們“學而時習之”要學習和踐行的內容。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生活歷程中,要麼我們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要麼經歷的人和事讓我們知道自己的欠缺,彌補與完善的方法就是透過學而習之,來修正提升自己直至立君子身、生賢德心!

    學與習四法:

    1.寡慾

    2.卻疾

    3.法時

    4.慎動!

  • 2 # 三教一家共華夏

    孔子時期,什麼是文?

    《易.繫辭下》:物相雜,故曰文。

    《禮記.樂記》:五色成文而不亂。

    《說文解字》:文,錯畫也,象交叉。

    《論語.子罕》:文王既沒,文不在滋乎?

    《尚書.舜典》:經緯天地曰文。

    《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鄭玄:文猶美也,善也!

    那麼現在,我們認為,孔子認為的文,究竟是什麼?為什麼要求‘弟子入則孝、出則弟,瑾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個要求又究竟是什麼意思?

    孝,說明知道父母養育自己的偉大與不易,知道人生的不易,能感激父母了,那也就能逐漸學會感恩萬物,是仁善的開始與根基。且知道父母對自己的好與別人對自己的好是有區別的!輕重有別!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弟,說明謙躬,以弟居之,認為別人都是和我一樣的人,故我都尊重,且認為,人人都是我的老師,他們好的與不好的,我都可以借鑑,警醒自己,所以為弟。

    謹而信,說明世間萬事萬物,雖變化無常,善惡不明,不可琢磨,但是我還是恭敬對待,鄭重對待,不可有一絲一毫的小看,不管別人是高矮胖瘦,賢良美醜,我都持守自己的良心!

    泛愛眾,而親仁,到這一步了,對世間萬物,都具有仁愛關懷之心,具有慈悲之心,且在真實踐行了,也把仁當成自己終身奉行的準則,仁也真實融入自己的心,仁也真實充滿了自己的心。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人,已經具備傳承真正聖道的資格了!可以學文了!可以學文王的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朋友給關係一般的同學和老師點贊,但是基本都不會給我點贊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