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東0412
-
2 # 一片葉子洛下來
王自健的脫口秀還可以,但是的話說相聲的話跟郭德綱比還差一些。但是現在好多明星非要增加自己的曝光率,透支自己的人氣,非要去拍電影,非要去搞綜藝,拍電影,搞綜藝,把自己的名聲給搞臭了。
-
3 # 手機使用者58308525680
王自健與張伯鑫時期的北京相聲第二班,時評相聲,天下無雙。
徐強,丁志恆,也都另有風格。
惜自練東方神功,去了上海,物是人非。
-
4 # 宏傑558
他師傅侯耀華,他拜師的時候侯耀華還沒有師父,不過現在按輩分他就可以了,常寶華得徒孫了,所以水平在那你自己想吧
-
5 # 手機使用者14273772677
謝管理問,蘇軾工作者,實際硬背死記硬背,血魔這種思想活學活用,那是百姓本化假鞋的,那是論文交字嗎?當時都認可,這句話納悶了,這時用時說活學活用馬上就去做,這保證是歲數大人者有文憑,徐國洪學果農他理解的潤滑作用有,一件啊,作家寫文章,那個年代,別爭論這個,了看書老師寫的是怎麼回事?可別瞎整,你們可是大學生也可能學問學學多當電影,都學愛看的好事多,當個笑話論文也可以說小朋友們,咱們學的怎麼說?可以跟老師?跟老師教的不一樣,我也不是老師,我也上過學,咱們可以聊聊我的老師,怎麼教我的?
-
6 # 和有個211
不要說郭德綱的徒弟,王自健巔峰時期(2011-2012)可以和郭德綱的巔峰時期(2005-2006)相提並論。
-
7 # 鹹魚茶館
別說跟郭德綱徒弟比,就算跟郭德綱本人比,王自健的相聲功底也是不遜色甚至有超越之處的。
首先,假如我們把“相聲功底”定位為“傳統相聲基本功”,那麼王自健基本上可以打零分,而德雲社現在那些小紅人打負分都嫌多。而巔峰時候的郭德綱,也就是0506時期,最多也就夠到70分的門檻。
真正在傳承老式表演技法的群體,一直就在天津衛的小茶館裡。大概就是眾樂跟哈哈笑那些元老們,於寶林尹笑聲黃鐵良陳鳴志佟守本,這些人無論規矩講究,還是氣口節奏,甚至現掛抓包袱,都是完全按照老理兒來的。
而郭德綱雖然一直標榜傳統相聲復興,但他根本沒有跟真正會傳統技法的老藝人學過,靠著錄音錄影跟收音機臨摹,只得其表不得其裡。而且郭德綱真正的授業恩師楊志剛,其實是偏新相聲的路子,所以郭德綱本身的底子,也是新相聲為主,說白了就是用新相聲的技法表演傳統活罷了。真要比舞臺上的傳統老氣勁兒,郭德綱巔峰時候也比不過八零後的裘英俊于丹,也比不過現在的高峰。
至於郭德綱調教出來的高徒們,除了何雲偉是走的天津馬氏路子,其他一個比一個路子野,有小品範兒的岳雲鵬,有二人轉範兒的張鶴倫燒餅,還有無法用曲藝歸類的張雲雷孟鶴堂秦霄賢,這些人的“相聲功底”其實就是一種應援口號罷了,完全的扯。
但是話說回來,傳統表演技法就那麼至高無上嗎?其實未必,任何藝術門類都應該與時俱進,而不是逆時而退。當年侯寶林一直力推新相聲,對馬季也是藏著掖著,原因就是這些老玩意兒沒有那麼了不起。說白了一種街頭玩意兒罷了,最傳統最原教旨主義的相聲,跟賣大力丸的騙子也沒兩樣,後世再怎麼給塗脂抹粉也改變不了下三濫的本質。
新相聲能夠搬上大型舞臺,還能給相聲演員帶來經濟回饋,改善其社會地位,那就是相聲該走的路。
而郭德綱打著復興傳統的名義,把電視相聲當靶子打了這麼多年,其實也是在電視相聲過時以後,把劇場相聲作為創新所做的營銷罷了。嘴上說著為老祖宗拔瘡,本質上還是拆老祖宗的棺材板。
而王自健的相聲,恰恰是在德雲社的基礎上,做了更進一步的升級。那就是將相聲徹底帶入了更新潮的stand-up,也就是脫口秀領域。
很多人對諷刺相聲有一個認知誤區,把“諷刺”跟“褒貶時事”當成一回事。其實相聲的諷刺功能是隱晦,而且高屋建瓴的。最早的撂地老藝人也好,新中國的何遲王鳴錄梁左也好,他們將諷刺元素加入相聲裡,都是不針對任何具體的人跟事,而是把一種不良現象進行加工跟諷刺,比如《買猴》裡的人浮於事,《小偷公司》的官聊主義等。這種諷刺帶給人的不是直接共鳴,而是後續的思考跟感悟。
相聲是絕對不會將真實的人跟事帶入其中,並且赤裸裸進行諷刺的,那是脫口秀的活兒。而郭德綱賴以成名的《論相聲五十年之現狀》《我要反三俗》等,都是走了脫口秀的路子,將真實的人跟事一通卷,引發觀眾直接的情感共鳴。而315藏秘排油事件,郭德綱直接在懟央視,那連脫口秀都不算,屬於零加工的罵街實況了。
而王自健則比郭德綱更進一步,在相聲第二班的巔峰時期,很多相聲除了名字之外,基本上跟相聲一毛錢關係都沒有了。王自健動不動就一個多小時一塊活,墊話差不多佔了三分之二,而僅存的三分之一正活裡,又頻繁的加入各種私貨跟碎包袱,頻繁的跳出人物去褒貶時事,而且經常都是真人真事,絲毫不加工不掩飾就直接砸掛。這就是典型的脫口秀,只是穿著大褂說脫口秀而已。
當時的王自健火得可謂是一塌糊塗,因為這種新潮而且真實發生的事情,在不經任何藝術加工就展示出來時,往往能夠最大程度引發共鳴。但這種表演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表演上尺寸火候的極度欠缺,王自健必須用內容的火爆來支撐,而觀眾也都被喂成了聽犀利言論,勁爆段子的審美,於是只能靠不斷的更新段子,打更驚心動魄的擦邊球來維繫票房。
其實就跟後來王自健的《今晚八零後脫口秀》,以及現在李誕等人的《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一樣,內容至上常換常新,沒有了新段子,立刻就一糊到底。
所以評判王自健的相聲功底,著眼點就是王自健所表演的段子,內容有多勁爆,段子有多少擦邊球,能夠引發多少觀眾的共鳴。《解放戰爭中的一幕》《新樹沒葉》《論夢》《新文章會》等都是王自健表演功底的展示,也是他被譽為“相聲界一老一少”的根本(老是馬志明,少是王自健,南方週末評的)。
可一旦失去了這種犀利創作的土壤,尤其是他那些高危言論被相關部門叫停,並且團隊本身創作也到了瓶頸期以後,王自健的相聲事業就走入低谷,他在表演上的各種毛病也就被無限放大了。
但跌落巔峰不等於王自健就不會表演相聲,用低谷時的落寞去否定他火爆時期的成功,這也是耍流氓的行為。就像我們不能因為郭德綱現在摸魚划水,就把他0506的輝煌一併否定一個道理。
-
8 # 夜光寂靜
第一,相聲主要流派也就兩個,侯派(因為侯寶林先生京劇出身,所以唱功了得,說學逗唱,以“學唱”見長,看過不少老段子,年過花甲,嗓音依舊清澈嘹亮,侯耀文先生年輕時候各類戲曲學唱的節目不少,韻味十足,但是嗓音不如侯寶林老先生。);馬派(相聲世家,以“說”見長,看過一段馬志明的採訪,其中就講到,馬三立老先生在以前的相聲裡也帶有不少唱,但是自從聽過侯寶林的唱,就專攻說,沒什麼毛病,揚長避短才是聰明人。同時馬派很注重死綱死口,逗哏捧哏得一頭重一頭輕,進入正活後,很少有現掛,需要很強的敘述能力才能走馬派),至於常派,特色不明,都在享受小蘑菇先生故去後,帶給他們的榮譽,尤其是常寶華老先生,在德雲社請他的節目裡,誇郭德綱,上別的節目,又在暗諷德雲社,為老不尊,不過爾爾。還有就是不提小蘑菇老先生,就不知道怎麼介紹常家的人了。
至於提到的天津小劇場,小茶館裡的那些個老先生們,可能作品十分優秀,表演火候到位,創作能力超群,與時俱進,能跟得上各個時代的潮流,聽完可能讓人時而開懷發笑,時而淚流滿面,時而引人深思,時而痛改前非,時而淨化靈魂,時而思想昇華。但就一點,既然這麼好,怎麼就走不進大眾舞臺,怎麼就不能讓大家夥兒喜歡,怎麼就教不出來幾個好的徒子徒孫幹掉德雲社,只能一邊罵著郭德綱先生,一邊又吮食這德雲社帶火的相聲市場的紅利。酸臭至極,噁心至極。
第二,傳統相聲基本功。怎麼定義傳統相聲的基本功?按照最基本的說法,就是說學逗唱(據說攤開了有十二門,暫時就以此四門為主):說(口齒清楚,發音洪亮,各類貫口,燈謎,繞口令,倒口等等,有比較強的敘述能力,需要一定的死綱死口)逗(有些人不開口,讓人看著就想笑;有些人一邊說,一邊把自己逗得哈哈笑,但觀眾觀眾不笑。)學(包羅永珍都可以學,如各類戲曲、小曲小調,歌曲,學個事物的叫聲、動作、表情等等),唱(郭德綱先生說是太平歌詞,馬志明先生說的是太平歌詞和竹板書,姜昆先生說的是唱歌唱戲,仁者見仁)。 重點來了,主題是郭德綱和王自健的基本功誰更紮實,不能說郭德綱哪個都好,至少哪個都不差。王自健的敘述能力很強,逗樂能力十足,個人認為,這兩點,基本上是S級的,但是嗓音音域不寬,口齒不清,是他的劣勢,在學和唱方面,又極少表演,聽過他的太平歌詞,一百年前的唱腔,還沒板沒眼,不敢恭維。結果顯而易見。
第三,王自健和陳碩在第二班的相聲表演,可以說驚豔到我了,以前也聽過其他團體的相聲,毫無笑點,但是王自健和陳碩給人耳目一新,運用的手法也是傳統相聲的模式,前鋪後墊,三翻四抖,對傳統相聲進行了加工和改編,符合時代特點,接近生活,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現場笑果爆棚。在第二班和陳碩合作的作品,不比郭德綱040506那幾年的質量低,在部分作品的故事完整性上,甚至平分秋色,略勝一籌。只是產量太低,創作改編速度太慢(劇場相聲的觀眾較為固定,再好的作品也不能一個月盯著一個段子講),班子裡的成員也出現了問題,導致王自健解散第二班,去了更容易出名,更容易賺錢的脫口秀。
至於人品方面,誰人背後無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本人就是個聽相聲的,只關心相聲能不能逗樂我,讓我聽著心情愉悅就行。至於內部的廝殺,本人也不是內部的人,白來的瓜嚐嚐就得了。
回覆列表
認識王自健是從80後脫口秀開始的,很不錯,他的相聲是後來從網上翻看了一些,也不錯。至於跟某某比較就算了。話說哥們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