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道農

    經典文學東西方都有,可說是琳琅滿目。何必強迫自己去讀自覺“枯燥”的書呢?有個迂迴的法子可以一試,挑喜歡看的儘管看去,但也別隻是看,多琢磨琢磨書背後的東西,所謂淵博就是先博覽群書再研精覃思,深度、高度、見識有了,再去看“枯燥”的書,你會發現所謂枯燥有可能只是自己並沒有與這樣的書產生精神共鳴而已。

  • 2 # 津品90

    對於這個問題,本人深有體會,中國古典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因為歷史、語言問題等多方面原因,這些典籍很難深入研讀,內容也比較枯燥,相信這也是很多傳統文化愛好者面臨的一個問題。那麼我認為可以透過以下幾方面來提升學習興趣來予以循序漸進。

    1.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閱讀技能。

    古代的典籍大部分是用文言文表達,所以掌握一些必要的文言文閱讀技能,有助於讓我們更好的理解、去研讀這些經典。比如我們要知道一些詞的用法,比如哪些是通假字、哪些字一字多義、哪些字在不同的語境既是動詞、又是名詞、哪些字是古今異義等等,如古代“走”這個字是跑的意思,現在是走的意思。

    就像學英語一樣,單詞很重要。所以在這裡也推薦一些學習工具,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

    2.多讀多背。

    一些古人的字句的通俗用法其實都是相通的。多讀多背一些古典散文或者優秀的句子,不僅可以充分學習這些散文文章的核心思想,還可以提升自己古文的修養、對各類詞句用法的瞭解,有時候還可以裝逼。比如談歷史,《蘭亭集序》中“後人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勸學》“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等等。這裡我推薦《古文觀止》還有現代出版的《古代散文鑑賞》等書籍。

    3.學習方式學會變通。

    在學習方式我們可以變通,雖然原汁原味的學習是最好的、最能把握本質的。但是如果是初學者,一下子就學完全學不進去,那怎麼辦?我建議參考名人大家的解讀,看看他們的解讀有助於我們快速掌握知識大概,而且有些名家解讀其實與本質差別也不大;另外學習方式也可以不用只是看書,還可以看影片,大家知道早10年有個比較火的節目《百家講壇》,裡面就有很多名人大家講古典的著作。如於丹講《論語》、易中天講《三國》、曾仕強講《易經》等等,這樣學習興趣也會提升。

  • 3 # 三緘其嘴

    不想看就不要看,依照我們老師的話說,就是你和這本書沒有緣分,等到你們有緣分的時候,你自然願意拿起它,看一些自己有體會的書比看一本大家都推薦的書自己卻不喜歡更加有意義!

  • 4 # 時光happy

    1.換個方式,看看網上大家是怎麼講解的。

    2.從易到難,由淺入深。

    3.試試把學到的東西講給別人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幸福的花兒向風綻放是哪首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