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道至簡321

    捉刀”一詞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原來,這個典故發生於三國時代。當時魏國在曹操率領之下,統一北方,聲威遠播,因而一些少數族群接連來歸附。有一天,匈奴特派使者來謁見曹操。曹操自認為形貌矮短,身材不夠雄壯高大,將無法讓遠來的匈奴使者信服。於是,曹操便命崔琰代替自己來接見匈奴使者。崔琰長的聲姿高暢、眉目疏朗,再加上須長四尺,正中端坐,接受來使參拜,顯的很有威望。曹操則手握鋼刀扮成侍衛,站立在崔琰的榻床旁。

    匈奴使者拜見後離去,曹操立即派遣間諜向使者探詢說∶“你覺的魏王如何?”使者回答說∶“魏王儀表出眾,不過,那個榻旁捉刀人的氣度非凡,我看才是個真英雄啊!”

    因此,“捉刀”原是執刀護衛之意,後來才被人們引申為替別人作文章或代人做事。

  • 2 # 南門嶺的柿子樹

    “捉刀”一詞出自《世說新語·容止》裡三國曹操讓崔琰代替自己接見匈奴使者的故事,後來就把代人寫文章或代替別人做事稱為“捉刀”;

    “捉刀代筆”就是替別人寫文章,歷史上這樣的人很多,雖然大多寂寂無名,但還是有不少知名人物的;

    唐朝名相馬周就曾是一個“捉刀”人!

    馬周(公元601——648年),山東人;家境貧寒,少年時就是個孤兒,但是他非常喜歡學習,對《詩經》、《春秋三傳》尤其理解透徹;高祖武德年間,馬周曾被補授為博州助教,但馬周不把這份工作當回事,每天喝酒不好好幹,結果被上司責罵,馬週年輕氣盛受不了氣,怒而辭職;

    辭職後的馬周嚮往那時的一線城市長安,便一路向西,在臨潼附近的旅社裡,他遇到了貴人——後來在玄武門政變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中郎將常何,從此他作為門客住在常何家;

    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太宗李世民給在朝的文武大臣佈置一道作業——對朝政得失寫文章,提建議;常何是個武將,不善於寫文章,這可愁壞了常將軍,門客馬周看在眼裡,感到長時間在常何家裡吃喝,總得報答人家,便自告奮勇提出替常何寫這個文章,常何很高興,就讓馬周代勞代筆;馬周平時對時政很關注,情況瞭如指掌,因此他涮涮點點,下筆千言,一會就幫常何寫了十幾條針對現狀的建議!

    第二天上朝後,李世民發現常何遞上來的文章,很好很有見地,觀點獨特,針砭時弊,但也感到很好奇,一個大老粗能有如此見識?便問常何,常何倒也老實,一點不帶隱瞞,說不是他寫的,而是他的門客馬周代為擬寫的……太宗一聽,人才不可失,當天便召見了馬周,兩人一見如故,惺惺相惜,談論的非常高興,當即讓馬周在門下省做事;

    此後馬周曆任監察御史、侍御史、給事中、中書舍人、諫議大夫、太子右庶子、中書令,為“貞觀之治”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不是生活當中必須有段子才能調動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