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平凡人影視廳

    1886年1月,狂熱的沙文主義者布朗熱就任法國陸軍部長,在法國掀起了一場要求向 德國復仇的狂潮,德法關係驟然緊張。 兩場危機同時發生,俾斯麥同盟面臨嚴峻考驗。與此同時,被俾斯麥視為德國外交根 基的三皇同盟即將期滿,而且續約無望。國際局勢有完全失控的可能,俾斯麥做夢都害怕 的東西夾擊之勢眼看就要成為現實。德國如果在俄奧巴爾幹競爭中採取支援奧匈的政策,就要承受俄德關係破裂,並因此向法國提供潛在盟友的後果。而在當時環境下又完全排除 了放棄奧匈的可能性。 儲存奧匈帝國的獨立與大國地位,是俾斯麥歐洲秩序的重要環節。奧匈一旦在外部壓 力下解體,不僅會危及歐洲均勢,使德國外交失去迴旋餘地,也將打破德意志帝國內部微 妙的政治平衡。

    地中海聯合結成後,法國政府進一步認識到與俄國結盟政策的非現實性和危險性。法 國的結盟願望越迫切,俄國的要價也就越高,一旦不能滿足俄國的要求,反而會招致無謂 的怨恨。更有甚者,還會誘發德國發動“預防性”戰爭。如果法國支援俄國的保加利亞 政策,就需要承受與所有歐洲國家對抗的後果。11法國政府必須主動緩和法德關係,以免 跌入俾斯麥設下的外交陷阱。5月,法國政府解除了布郎熱的職務,法德危機趨於緩解。

    作為現實政治的大師,俾斯麥將外交藝術發揮到了極至。現實政治促成了德國的統一 和鞏固,俾斯麥對現實政治的迷戀,卻最終使統一後的德國自食其果。儘管隨著德國的統 一,俾斯麥由現狀的破壞者轉變成了現狀的維護者,但形勢已今非昔比。在民族主義浪潮的衝擊下,他鼓吹的君主團結原則已失去了維繫力。對強權赤裸裸的追求已成為各國維護 自身安全與利益的基本手段,國際關係增添了新的不穩定因素。“卡託科夫的攻擊”就 是對俾斯麥富有諷刺意味的回敬。

    1886年 10月,俾斯 麥在給兒子的信中就已暗示:俄奧一旦開戰,不論誰是進攻方,德國都別無選擇,只能站 在奧匈一邊投入戰鬥。24俾斯麥在臺上時,尚可憑藉自己高招的外交技巧和崇高威望,抵 消其政策的消極後果,在他之後,便後繼無人了。

    1890年俾斯麥去職,德國新當局放棄《再保險條約》,四年後法俄結盟,俾斯麥的歐 洲秩序也隨之崩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國“脫歐”為何一脫再“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