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不存在
-
2 # 自然時代家居
白頭翁學名白頭鵯,又名白頭殼仔(臺語),是雀形目鵯科小型鳥類,為鳴禽,冬季北方鳥南遷為候鳥,臺灣亞種於臺灣為留鳥,平均壽命約為10到15年。常見於東亞,臺灣宜蘭平原,中國大陸則多是在長江南部的大多地區,以及香港,琉球群島,性格活潑,不甚畏人。食昆蟲,種子和水果,屬雜食性,雄鳥胸部灰色較深,雌鳥淺淡,雄鳥枕部(後頭部)白色極為清晰醒目。白頭翁的性格活潑,結群於果樹上活動。有時從棲處飛行捕食,是長江以南廣大地區中常見的一種鳥,多活動於丘陵或平原的樹本灌叢中,也見於針葉林裡。性活潑、不甚畏人。秋冬季大多二、三十隻結成大群,活動於樟、楝等樹上啄食果實。春夏季則僅3—5個相伴覓食。常棲息於矮樹籬或灌叢的最高處,見有昆蟲飛過時就飛捕於空中,然後再回到它棲止的樹上,大聲鳴叫。它的鳴聲是多種多樣的
白頭鵯是長江以南廣大地區中常見的一種鳥,多活動於丘陵或平原的樹本灌叢中,也見於針葉林裡。性活潑、不甚畏人。 雜食性,既食動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
常呈3-5只至10多隻的小群活動,冬季有時亦整合20-30多隻的大群。多在灌木和小樹上活動,性活潑,不甚怕人,常在樹枝間跳躍,或飛翔於相鄰樹木間,一般不做長距離飛行。善鳴叫,鳴聲婉轉多變。叫聲一般為“qiang-ding ding-qiang”,伴有顫音。
性活潑,結群於果樹上活動。有時從棲處飛行捕食。白頭鵯是長江以南廣大地區中常見的一種鳥,多活動於丘陵或平原的樹本灌叢中,也見於針葉林裡。性活潑、不甚畏人。秋冬季大多二、三十隻結成大群,活動於樟、楝等樹上啄食果實。春夏季則僅3—5個相伴覓食。常棲息於矮樹籬或灌叢的最高處,見有昆蟲飛過時就飛捕於空中,然後再回到它棲止的樹上,大聲鳴叫。它的鳴聲是多種多樣的 主要為留鳥,一般不遷徙。白頭鵯是雜食性鳥類,既食植物性物質,也食動物性物質,同時食性還隨季節而異。春夏兩季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秋冬季則以植物性食料為主。動物性食物中以鞘翅目昆蟲為最多,如鼻甲、步行甲、瓢甲。植物性食料大部為雙子葉植物,也食一部分漿果和雜草種子,如櫻挑、烏桕、葡萄等。
白頭鵯從3月就開始進入繁殖期,一直到8月。在這期間,它們至少要產兩次卵,一般巢穴會建在離地面兩三米的茂密的桑樹綠葉林或是各種灌木中。也有的白頭鵯會把它們的巢建在高高的喬木樹上,大約離地面6米以上的高度。巢穴是用雜草、掉落的樹葉、蘆葦、草穗、石松和一些草的根莖做成的,形狀為杯子狀。窩內還會放上嫩草。白頭鵯每次可以產下3到4個蛋,蛋的形狀為橢球形,顏色為淡淡的紅色,蛋的表面還會帶有一些深紅的淡紫色的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