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760184489495

    大凡詩家詞人都不能不用比喻這種藝術手法去賦詩填詞, 因為它是詩詞語言的表現方法之一。 “比”, 在《詩經》“六義”中是屬於其中一種表現方法, 從古至今許多文學家, 尤其是詩詞 作家, 談 論 “比 ”的人 很多。“比”的意涵, 按照南宋大學者朱熹的解釋是:“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 ”。 例如《詩經 》中的 “桃之夭夭, 灼灼其華”, 比喻女子貌美, 青春魅力四射, 光彩照人。 “手如柔荑 , 膚如凝脂, 領如蝤蠐, 齒如瓠犀” , 比喻美女的手、膚、頸、齒的漂亮、靚麗。 “碩鼠碩鼠, 無食我黍 ”, 比喻奴隸主象大老鼠一樣剝削奴隸的勞動果實。

    北宋詩人黃庭堅的“渴雨芭蕉心不展, 未春楊柳眼先青”, 即是在設喻中善於聯想。 當夏日炎炎, 芭蕉的嫩心因缺乏雨露滋潤而萎縮, 恰似愁人的心情鬱悶不展;而在嚴冬之後, 楊柳因大地回春而萌芽初生 , 恰似美人的睡眼腥松, 初睜半露。 北宋詞人秦觀的詞也是如此, 例“自在飛花輕似夢, 無邊絲雨綢如愁。”飛花之輕盈, 本可以“雪”、“霰”等物來設喻, 但為了突出其 “自在”的特徵, 詩人想到了“夢”的無拘無束;微雨的纖細,本可以“絲”、“線 ”來作比, “雨絲風片”這一成語, 就是用絲來形容細雨, 但為了強調“無邊”, 詞人卻想到了“愁緒茫茫”這一形象 , 把雨絲和愁絲聯絡起來。 這種“不合法的配偶”(培根語)正可看出作者的匠心獨運———由此及彼、另闢蹊徑的聯想能力。

    唐代詩人李欣有 “請量東海水, 看取淺深愁。”以水的深淺來比喻愁, 詩中愁有了深度。 唐代詩人趙嘏有“夕陽樓上山重疊, 未抵閒愁一倍多。”以重疊的山來比喻愁, 詩中“愁”有了數量。 南唐後主李煜有“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一江春水來比喻愁,詞中“愁”有了體積、長度。 北宋詞人秦觀有“無邊絲雨細如愁。”以細雨來比喻愁, 詞中“愁”有了形狀。 北宋女詞人李清照有“只恐雙溪舴艋舟, 載不動, 許多愁。”以船載物來比喻愁, 詞中“愁”有了重量。 李清照另有 “這次第, 怎一個愁字了得。”以眼前無以名狀的情景來比喻愁, 使詞中“愁”字有了無限的蘊含。 其它如南唐詞人馮延巳的“撩亂春愁如柳絮, 悠悠夢裡無尋處”;北宋詞人賀鑄的名句:“試問閒愁都幾許? 一川菸草, 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則把如隱如現、忽明忽暗的漠漠春愁比喻成恍惚迷離之狀。 賀鑄也因此名聲遠揚, 時人戲稱之為“賀梅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人生中有幾個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