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古代科舉制下,要想考取功名唯有讀書這一條途徑,而一旦走上這條路,即使天資聰穎,勤奮過人,一帆風順,考取舉人進士也至少要三十多歲,比如曾國藩、左宗棠一流。 那既然如此,在考取功名以前,考慮到以讀書為主業,普遍是怎麼維持生計的呢,畢竟除讀書識字以為,並未習得一技之長。再加上古時讀書人大多貧困潦倒,家境貧寒,還會有很多兄弟姐妹,父母也不可能像現在供養博士生一樣供養讀書人,那是如何娶妻生子,兼顧讀書和賺錢養家的呢?
7
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古人讀書科舉是很難的。

    五歲啟蒙,每年假期不超過5天。每天都得讀書上課,風雨無阻。

    讀什麼呢?

    最初是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這樣的初級啟蒙讀物,並認識、書寫最少3000字。

    其次,開始讀四書五經,背誦全部。並選取最少一本作為本經。

    第三,背誦韻表,平仄,學習對仗,詩詞,背誦唐詩宋詞。

    第四,開課學習八股。背誦本朝典章律法,著名奏摺、文章。

    這麼折騰下來,明清時期舉人的平均年齡是31歲,進士35歲。

    大家族子弟無所謂,不考慮錢財。但是小地主富農都難以支援。

    白養活一個不能產出效益的男子至31歲,還得支付拜師、書籍、筆墨紙硯、基本穿著、生活費、正常交往、考試盤纏。中途還有成家子女的養活。

    所以,窮文富武就是這意思。31歲中舉後才會改觀。不過,中秀才就有些國家發的錢糧。地方上秀才已經橫著走了,能當私塾老師,給大家族做幕僚,也能補貼。

  • 2 # 你好,友趣!

    讀書人是怎麼維持生計的?

    讀書有用哇!

    有啥用?讀,書,有,用。不是無用,是有用。不是有用,是有用的地方。

    怎麼樣,中國文字有意思不?自古研習文字道理的人很多,有心學習,獲益匪淺。

    言歸正傳,有何用。當然讀什麼書有什麼用了。有醫術,當醫用;農書,當農用;相書,當識人用;菜譜,當廚藝用;茶經,當品茶用;兵書,當練兵用;治國書,當安邦用。

    如何生存?有用還不得生存嗎?怕只怕無用。

    故古語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有用之用也。

    觀題主所問,局大道於小面,主意在政。若然從政,一心一意,不解天下事,不讀人間書,當然無用。故真知者,以道反推,促小面而廣大局。成學富無車。

    無所用,無所不用。無用之用,容無之至有,天下之大用。此乃讀書之理。

    學人當學好,讀書讀聖賢。古代的寒酸秀才,孺士庸才,不足為道也。

  • 3 # 平淡167191170

    古代求取功名唯一的途徑就是讀書。

    要讀的書種型別繁多,分策、賦、考據、還有道家書籍等等,為其功名有佷多人消耗其一生。

    但其讀書其間的生活來源來自那裡呢?富貴人家自不必說,窮人家一般都是自己去富裕家去當私塾或當門客,以或取生活費用,到考試時,主人家還會給一定的路費給考生去趕考;還有種是太公出錢讀書,因太公每年都有分丁糧的風俗,一般家族中有人是讀書的料,家族都會供其讀書,這風俗一直延續到建國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再次偉大”可能造就德國再次崛起,德軍的再次武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