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戀傷5817

    英國學派是戰後國際關係研究、特別是理論研究領域獨立於美國“主流”學派之外的一個歷史較長、著述豐厚、學術特色較為鮮明的學者群體。1959年,在劍橋大學教授赫伯特?巴特菲爾德等人的倡導和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下,一批來自學術界和外交界的人士成立了“國際政治理論英國委員會”,開始以定期會議的形式開展學術研究,此即英國學派的開端,但被研究者冠以“英國學派”之名卻是80年代初的事情。“英國學派”這個標籤並不貼切。首先,其成員並不限於英華人,還包括來自澳洲、加拿大、南非等國的學者;其次,英國學派雖然在英國影響較大,但並不等於整個英國的國際關係理論研究,也未必在英國居於主導地位。此外,儘管它最初以理論探索為主要目標並以國際社會理論名世,其研究範圍實際上並不限於理論問題。一般認為,對學派發展做出實質性貢獻併成為新生代學者研習物件的核心成員或經典作家有愛德華·卡爾、查爾斯·曼寧、赫伯特·巴特菲爾德、馬丁·懷特、赫德利·布林、約翰·文森特、亞當·沃森等人。

    英國學派在思想方法和研究途徑上的特點,是以理性主義與傳統主義為主流的多元主義。

    在理論視域上,英國學派始終致力於探究國際社會的生成、維繫與擴充套件問題。

    在倫理取向上,英國學派同樣表現出理性主義溫和、中庸的價值立場:既不贊成道德主義或完美主義,也不主張價值中立或非道德主義,而是秉承格老秀斯的二元論,強調權力與道義、秩序與正義、政治審慎與道德義務的平衡;在實踐倫理的層面,則傾向於強調責任倫理而非信念倫理,主張根據具體形勢進行道德選擇的非完美主義,反對任何形式的絕對主義。

    在歷史觀和政治哲學上,英國學派既有溫和、中庸的一般特點,也有偏於保守的一面。它在國際秩序的變革問題上屬於改良派,既要求改善傳統的國際關係,一般又不主張激進變革。

    在本體論和理論內容上,其多元主義傾向所導致的內容龐雜和不徹底性很容易遭到其他流派的批評。

    英國學派最大的缺陷是理論立場的模糊性與非連貫性。嚴格說來它只是從國際社會觀念出發提出了一系列理論途徑和研究議題,並未構築起一套清晰、一貫的理論。理性主義的中間道路既是優點也是缺點。

    理論途徑的多元化使英國學派觸及的研究議題異常豐富,但對有些問題的研究並不深入、系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的學校為什麼招聘勞務派遣教師,而不自己招聘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