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嗔痴歷史觀
-
2 # 阿勇講歷史
做為中國唯一一位女皇,她為什麼到了晚年把權利交還給李家呢?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走不出男權世界這個圈。武則天敢於衝破男權世界成為九五至尊,並且展現了非常好的政治能力。稱帝之初,武則天肯定會有讓自己的天下傳下去的想法,但是 她終究擺脫不了李家兒媳婦和李家孩子母親的角色,這就是男權世界給武則天的定位。即使她成為皇帝,她都擺脫不了,即使她最可能的兩個繼承人李旦和李顯改姓武,等自己百年之後也會改回李姓,恢復大唐。 這是她無法打破的,她可以挑戰男權,成為天下之主,但絕對沒有實力,延續給後世,她只能順應形勢,把權力給李家。
其次,武家人沒有一個勝任。她心中的繼承人可能考慮過武三思,但是她明白武三思根本不是帝王那塊料,武家其他的人更不行。武家沒有人可以用,況且這些侄子並不是親侄子,只是自己同父異母哥哥的兒子。自己和哥哥們的關係並不好,侄子們和她的關係更多的是利用,很難有真感情。而自己最親的人是女兒太平公主,也像自己,但天下會允許兩個女主出現嗎,雖然她也姓李,天下人會支援她嗎?而她即使姓武了,最終也會改會李姓,這就是男權世界對姓名權的佔有,武則天無奈的考慮李姓繼承人。
-
3 # 今古雜壇
武則天的煩惱,是每個皇帝都曾有過的煩惱:立誰當太子。
在“立嗣”這個問題上,朝廷上下早已經形成兩個派別,這兩個派別涇渭分明,針鋒相對,誰也不肯退步——這個是肯定的,國本問題至關重要,誰都不能退半步。一派是“李派”,很多大臣都傾向於這個派別,他們主張立廬陵王李顯或皇嗣李旦為太子,至於是立李顯還是李旦,他們不關心,只要姓李就行;一派是“武派”,代表人為武承嗣,武承嗣認為武姓天下沒有傳給李家人的道理,何況,姑母辛辛苦苦得來的天下,怎麼能再還回去?
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群臣奏請武則天召廬陵王李顯回京。
此時大臣們集體亮出觀點群起請求召回貶放廬陵的李顯,這無疑是對武氏政權無聲而釜底抽薪的反抗。
看看大臣們的態度:
宰相李昭德曾向武則天密奏:“臣聞文武之道,布在方策,豈有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乎!以親親言之,則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傳子孫,為萬代計。況陛下承天皇顧託而有天下,若立承嗣,臣恐天皇不食矣。”【注:《舊唐書》卷87《李昭德傳》】
意思是說,陛下,您聽說過侄子有了天下,替姑母立廟嗎?以親緣關係來看,天皇是您的丈夫,皇嗣是您的兒子,陛下正應該將天下傳給兒孫,作為千秋萬代的根本。何況,天皇將天下託付給陛下,如果陛下立了武承嗣,我怕天皇和陛下以後不能血食。”血食,是指活著的人給死去的人獻上祭品。
狄仁傑說:“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武則天夢見過鸚鵡折斷二翼的夢,狄仁傑巧妙借夢迴答:“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
說明大臣們心中對李唐王朝的感情難以磨滅,依然希望在自己身後天下能夠恢復李姓。想著法兒勸武則天傳位於李姓皇子。
698年,武則天終於派遣徐彥伯迎廬陵王回神都洛陽。李顯到洛陽後,武則天將他藏匿在帳中,再次召見狄仁傑,故意商量立太子的事情。狄仁傑敷請切至,涕淚俱下,請求迎立李顯。武則天這才將李顯召喚出來,說:“還給你太子!”
王至,後匿王帳中,召見仁杰語廬陵事。仁杰敷請切至,涕下不能止。後乃使王出,曰:“還爾太子!”仁杰降拜頓首,曰:“太子歸,未有知者,人言紛紛,何所信?”後然之。更令太子舍龍門。具禮迎還,中外大悅。初,吉頊、李昭德數請還太子,而後意不回,唯仁杰每以母子天性為言,後雖忮忍,不能無感,故卒復唐嗣。--《新唐書》
(“還你太子”,這句話有玄機。朝廷上“李派”眾多,女皇偏偏把他叫來說這樣一句話,還用了“還”這麼一個字眼。還,就是歸還的意思,說明女皇一直都知道狄仁傑心念李唐,不停地為恢復李唐事業添磚加瓦,自己做的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她是將他當成李唐王室的代表,把李唐江山正式地“還”了回來。因為這種欣賞,她可以容忍其對李唐的效忠,一直重用他;也是因為這種欣賞,他不曾真正地反對過她。公元700年,廬陵王李顯回到長安的第二年,狄仁傑去世。武則天面對朝臣,半晌,流下眼淚,說出一句話:“朝堂空矣。”這是一代女王對一代名臣的最高評價。.)
武則天重新考慮了民心向背問題,為什麼這麼多人傾向於立李家人?
公元704年,武則天81歲。八月,武則天病重。
晚年的武則天內心空虛,逐漸變得昏庸,張易之兄弟倚仗武則天的寵愛,權勢沖天。他們利令智昏,大有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勢頭。甚至連武則天的子侄們都爭相給張易之執鞭轡,叫他五郎而不敢直呼其名。李顯的兒子李重潤、女兒永泰公主兄妹倆暗地裡討論二張專政,不想被張易之的耳目偵知,張易之添油加醋向武則天進讒言。武則天聽信讒言,不僅責罵太子李顯,還嚴令李顯鞫問子女,萬般無奈的李顯只得逼令兒子、女兒自縊。接下來,張氏兄弟又將永泰郡主的丈夫、魏王武延基下獄逼死。這就不僅得罪了李氏,也得罪了武氏,迫使他們聯合起來反對二張。神龍元年(705),張柬之等聯合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起兵誅二張,迫使武則天傳位於中宗,並改“周”為“唐”。
武則天看了看跪在地上的大臣,文官武將,搭配合理,擁著自己的兒子逼自己退位,她忍不住問其中的李湛:“我對你們父子不薄,你就是這麼報答我的?”李湛畢竟不是李義府,沒有小瞧皇帝的魄力,他沒敢說話。
當年隋煬帝楊廣被殺之前,曾經問他的大臣,“就算我對不起天下人,我並未虧待過你們,你們為什麼要這樣做?”以楊廣的聰明,在臨死前,他應該會知道,君臣之間,有相互欣賞,相互利用,就是沒有無條件的信任,大臣們會以“良禽擇木”為理由,自主選擇下一任老闆。現在,武則天也明白了這個道理。不但這些大臣,恐怕連自己的兒子女兒侄子們,也參與了這次政變吧,否則,自己又怎麼會得不到一點風聲。她在養病的過程中,不知不覺間被架空。事已至此,不用問事情經過,也無需責備發動政變的太子和大臣,普通女人哭天搶地那一套,武則天不屑做。武則天又顯示出政治家的風度,她說:“退下吧。”
這一年,武則天八十二歲,離她滿懷憧憬進入唐朝後宮,已經過了六十八年,此時權利架空,不得不還政於李唐。
-
4 # 老實人侃歷史
在武則天執政的近半個世紀裡,文治武功,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均有較大發展,政啟開元,治巨集貞觀,其顯赫功績,昭昭於世。但是,武則天臨死前把江山還給了李氏家族,作為一個帝王不是把江山世代延續下去嗎?為什麼會還給李家呢
其實她這麼做是有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她不想再推翻傳統了,自己本來就是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再把最大的權力留給本族的人,一定會受到後人的謾罵。李家已經統治了國家那麼久,她只不過是一段小小的插曲,民心所向還是李家。所以她決定順應男權社會,以一個皇太后的身份處置繼承問題,而不是皇帝的身份。所以在她死後,以“大聖”太后為諡號,被人們供奉起來。
其次就是當時的天下人的心裡都向著李唐,在大臣的極力的勸告下,武則天也還是很明智的選擇了李唐。如果皇位繼續留給武家,李家的人一定會反抗起義。那麼武家很可能因此而被李家所滅,別說權利會被搶走了,性命保不保得住都不好說。武則天能夠看到這一點,也同時說明了她雖然年齡老化,但聰明才智卻不減分毫,所以她才會在臨死之前將權力交還給李家,因此在她死後,李家人也表現出了對她的尊重。
-
5 # 學益精舍
宗廟問題
武則天為了立儲君而犯愁,就召集大臣進行試探,想立侄子樑王武三思,狄仁傑就說武氏在老百姓之間不得民心,招兵的效果不如廢太子李顯。
過了兩天,武則天再次把狄仁傑召集過來,說自己最近連續做夢,夢裡自己下棋一直輸,問狄仁傑怎麼回事?狄仁傑和另外一個大臣王方慶異口同聲的說:“無子也”,一語雙關,就是說武則天身邊應該有兒子。狄仁傑又說:“兒子和姑姑侄子哪個更親,而且傳位給兒子死後可以貢在祖廟,傳給侄子,只能當個姑姑,不會被貢在祖廟”。就這樣公元699年武則天把李顯召回神都洛陽,立為太子。這時武三思並不滿意,就開始聚集力量,密謀一些事情。
公元705年正月初一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帶著太子李顯,帶著500御林軍,破玄武門直逼武則天寢宮,第二天張柬之等人以武則天名義下詔退位歸政李顯,改國號為唐。這一次武則天屈辱性退位,臨死前武則天安排好自己的後世,立了一塊無字碑,給李治立了一塊述聖碑,10個多月後武則天去世,最後和李治合葬~乾陵。
-
6 # 大馬策揚
武則天稱帝的時候已經六十七歲,儘管她已經權傾朝野多年,政治才幹也十分突出,在她的治理下,唐朝延續了貞觀之治的繁榮,而且青出於藍,為盛唐奠定了基礎。但是,朝野上下還是不服一個女人當皇帝,只是被她的權勢說威懾,不敢生出謀逆之心,武則天本人對此是十分清楚的。
大臣們不敢造反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在人均壽命不到四十五歲的唐朝,大臣們私下都相信武則天大概也不會活太久,即便是當皇帝也只是幾年之間的事情。何必急著為女皇送人頭呢?
如果這個時候女皇帝流露出要傳位武家,名不正言不順,那就要另當別論了。有貞觀之治的珠玉在前,滿朝官員和百姓都非常擁護李家王朝,武則天是作為李家的兒媳和母親才有了現在的待遇,如果她要換下李家,大臣們必然要推翻。
另一方面,武則天和武氏家族的人並不像電視劇裡演得那麼親近。武則天父親死後,武則天母女被兄弟們欺負得半死,為了謀生才入宮。武則天憑一己之力爬山皇后的寶座,武家人並沒有幫忙,反而在她發達後,狐假虎威闖了很多禍。
論親情,武則天其實和有自己血脈的李家兒女更親密。那何必冒著被造反的危險要為武家光宗耀祖呢?當然是還政李家,至少還能保全一塊無字碑。
-
7 # 懿兮沙塵
第一,古代社會依然是男權社會。武則天敢於衝破男權世界成為九五至尊,並且展現了非常好的政治能力。從皇后到皇帝她謀劃了數年,稱帝之初,武則天肯定會有讓自己的天下傳下去的想法,但是她終究擺脫不了李家兒媳婦和李家孩子母親的角色,這就是男權世界給武則天的定位。即使她成為皇帝,她都擺脫不了,即使她最可能的兩個繼承人李旦和李顯改姓武,等自己百年之後也會改回李姓,恢復大唐。 這是她無法打破的,她可以挑戰男權,成為天下之主,但絕對沒有實力,延續給後世,她只能順應形勢,把權力給李家。
其次,能夠姓武的人並不靠譜。她心中的繼承人可能考慮過武三思,但是她瞭解武三思根本不是帝王那塊料,武家其他的人更不行。武家沒有人可以用,況且這些侄子並不是親侄子,只是自己同父異母哥哥的兒子。自己和哥哥們的關係並不好,侄子們和她的關係更多的是利用,很難有真感情。而自己最親的人是女兒太平公主,也像自己,但天下會允許兩個女主出現嗎,雖然她也姓李,天下人會支援她嗎?而她即使姓武了,最終也會改會李姓,這就是男權世界對姓名權的佔有,武則天無奈的考慮李姓繼承人。
第三,狄仁傑的一番話。武則天與狄仁傑的對話,已經人人皆知了,就是兒子和侄子誰親的道路。其實武則天是心知肚明,就是想神探神探最重要的大臣的意見,狄仁傑不避諱,直接挑明說明人心思唐,唐朝再次迴歸是早晚的事。而且母子要遠不姑侄親,自己已經很大年紀需要考慮身後事。死後有沒有祭祀供奉也是武則天看重的,古人迷信,認為死了之後還會託生另一個世界,因此特別在意自己身後事。與狄仁傑的對話堅定了她選“李”不選“武”的決心,最終把自己的兒子李顯接回來。
第四。保全性命的選擇。武則天很聰明,知道自己老去之後,權力會慢慢旁落,必須一個合適的繼承人,讓自己安度晚年。最可靠的人就是自己的兒子,母子連心,即使最後李顯有再大的委屈也沒有對自己的母親下手,還定期去請安。個人觀點,武則天稱帝和自己的兩個兒子能力平庸,自己長期掌權有很大關係。作為一個母親,即使有再大的野心,有了孩子之後也會盡心盡力的為了自己的孩子著想。她的野心和稱帝慾望,是被一步一步激發出來的。即使狠毒,她終究沒有對自己在世的兩個兒子下手,在權力達到頂峰後,武則天迎來了垂老時刻,一個老人維繫自己安全的絕對不是什麼男寵,也不是什麼侄子,只有從自己肚子裡爬出來的,自己的兒子。她有且僅有一種方式就是把權力交給兒子,自己重新迴歸李唐兒媳婦的身份。
-
8 # 史海小白丁
一、直接原因:刀架在了脖子上
其實很簡單,因為張柬之等人發動了兵變,武則天不退位也不行。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首都洛陽紫微城發動兵變,以謀反為由,率領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後帶兵進宮,逼迫武則天退位給太子李顯,在這種情況下,到架已經在了脖子上,形勢所迫,武則天是不還也不行了,這是武則天將帝位還給李家的直接原因。
二、侄子永遠也比不上兒子
正如狄仁傑所勸說的以下,侄子永遠也比不上兒子。
早稱帝初期,武則天有將武氏政權傳下去的打算,於是準備立侄子為太子,為慎重,她特意諮詢了宰相狄仁傑的意見,狄仁傑說:我看天下人都還思念唐朝,若立太子,非廬陵王不可。況且姑侄關係,與母子誰更親?您立廬陵王,那您千秋萬歲後可以配享宗廟。若立武三思,從沒聽說有將姑姑配享宗廟的?
最終武則天決定召回李顯,立為太子。
三、朝野上下人心思李
武則天能夠代唐建周,憑藉的是她多年的從政能力威望所致,但是她也知道,武周政權實際上是沒有根基的。
在朝野上下,大臣們大多還是忠於李唐的,她在世的時候武家還可以保證權勢,但一旦她去世,武三思等人實際上沒有一個能服眾,即使她立武三思為太子,他也坐不穩帝王,呂后便是最好的例子,與其在自己死後在發生流血事件,不如生前就定下歸政李唐的名份,也能讓思唐的朝野上下看到希望,不再心生異心。
-
9 # 小熳老師
武則天把權利交給李家是武則天最好的選擇,在交接權利這一塊,她是沒有多少選擇的,要不是自己的武家,要不是李家,她總不會交給和她沒有血緣關係的外姓人,那我們來分析下她的這兩種可能性。
我們知道武則天曾經考慮過武家的武三思和武承嗣,但是這兩個人並不靠譜,武則天越到後面越明白,所以她對武家抱有的幻想也慢慢的沒有了,最後被武則天視為知己的狄仁傑的臨門一腳讓武則天最後死了這顆心。狄仁傑知道武則天有傳位武氏的想法,狄仁傑進諫武則天:陛下,你有見過誰家的太廟裡供奉姑姑的嗎?聽了這句話武則天馬上明白了,如果她把皇位傳給了武家,那她死後進的是李家的太廟,武家是不可能供奉她這個姑姑的,所以從此傳位武家的心思她就再沒動過了。
二、傳位李家
雖然武則天為了上位殘忍的害死了自己的一兒一女,但是她畢竟還是在世的李顯、李旦的母親,在武則天和自己的兒子還是有母子親情的,所以在武則天晚年她把流放到房州十幾年的廬陵王李顯接到了神都洛陽,其實這個用意很明顯,她有傳位給自己兒子的想法了,畢竟自己兒子才是自己的至親血脈,死後她兒子也能名正言順的供奉她,所以把皇位傳給李家才是她最好的選擇。
當然武則天傳位李家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武則天作為一個政治家,她不可能不忌憚那些大臣、利益集團和後世對她的看法,而且在她八十高齡的時候,兒子李顯和宰相張諫之發起神龍革命,逼武則天退位,這也是非常客觀的原因。
聰明如武則天,把權利交給李家是她才是最好的選擇。
-
10 # 阿首臣
武則天是一個政治家,她在李世民當皇帝的時候並沒並不十分得寵,後來李治當上皇帝以後,將她從寺廟裡接回皇宮,封為昭儀,這才一步一步的當上了皇帝。當上皇帝以後,她也是做了非常多的貢獻,還解放了女權,所以大家對她的評價都很高,也十分的崇拜她。當時女人的地位比較低,武則天能當上皇帝,她在中間肯定是做了不少的努力,但是武則天在死之前卻將皇位還給了李家這是為什麼呢?
武則天晚年之後,為什麼將天下還給李家,看完你就知道了
大家都對這件事情都非常的疑惑,讓小編來給你揭開其中的內幕。武則天執政的時候是非常厲害的,她對大臣們的出身沒有太大的意見,她最看重的是人才。武則天考慮事情比較全面,每當她下一個命令的時候,他總會思考很久,下這個命令對大家有沒有幫助,或者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她都會想很多。武則天有一個兒子十分懦弱,武則天根本就不能把皇位交付給他,因為他的兒子支撐不起大唐,一定會將大唐給搞垮。她雖然登上皇位以後變更改了國號,但是她時刻知道自己是李家的媳婦。
武家人並不是武則天的後代,如果說傳給武家的話,那就不會有武則天的血脈,自然也沒有人去孝敬她,她從心裡並不想傳給武家的孩子。武則天想了很久以後決定還給李家。後來武則天退位以後,李顯便登上皇位。武則天遠離了這一個紛亂的地方,度過了很平靜的一年,最終在她81歲的時候去世。
死的時候留下遺言將自己跟李治合葬在乾陵,墳前還立了一塊無字碑,這個無字碑到後來世人都在猜測這是什麼意思?看完武則天這樣傳奇的故事,小編認為武則天其實還是一個比較傳統的女人,雖然她當上了皇帝,但是她依然沒有忘記她是李治的妻子。
如果將皇位傳給了武家的人,那麼她到九泉之下見李治的時候便感覺自己問心有愧,可以看得出她很愛李治。她也是一個比較善良的人,作為皇帝她英明神武,作為妻子也是一個賢內助。在這個漫長的歲月當中,她選擇了一條遠離情感的路,當生命到達終點的時候,她選擇與她的親人相伴,她是一個情感比較豐富的人。
武則天的這個做法,讓後人比較佩服,她不僅考慮的是自己,她更考慮的是國家,如果讓一個沒有能力的人去管理,那麼這個國家必將走向滅亡,百姓也跟著遭殃。看完這個故事以後,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可以在下面給小編留言,小編看到後會回覆大家,感謝大家對小編的支援。
回覆列表
武則天是古代封建王朝歷史上唯一的一個女皇帝,單從這一點,就足以說明這個女人的厲害程度,可是作為一個女人,她是否能夠一生都保持著曾經年輕時的那種殘酷無情呢?還是說武則天后來會發生一些改變?
我們都知道,武則天晚年把廬陵王李顯接回去立為太子,說明武則天已經願意把江山還給李家,可是為何後來還會發生神龍政變呢?我想這些種種謎團,我今天都有必要從歷史資料中為大家找出一個答案。
武則天從夢中醒來,感覺有些不對勁,心想這一定是大凶之兆,遂命人去叫狄仁傑來給自己分析一下是怎麼回事。
狄仁傑前來,聽武則天詳細講了夢境,狄仁傑思考了一會兒,連忙告訴武則天:“夢中的大鸚鵡,實乃陛下姓氏,而兩翼折斷,說明陛下缺少兩翼,如今廬陵王與相王不就是陛下兩翼麼,啟用他們也就是使兩翼振作,定可重振雄風!”
他日,又謂仁杰曰:“朕夢大鸚鵡兩翅皆折,何也”?對曰:“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
狄仁傑說得有理有據,武則天一時間無言以對,此時狄仁傑看到武則天有所猶豫,繼續補充道:“先帝高宗將天下和二子託付給陛下,如今陛下難道要把江山讓給外姓麼?況且,姑侄與母子之間的親近程度是不一樣的,自古以來,兒子都會給父母配享太廟,世代供奉,而侄子則從來不會這樣,他們只會供奉自己父母!”
太帝以二子託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
毫無疑問,狄仁傑的這番話正中武則天下懷,實際上武則天晚年已經處於折磨糾結之中,自己一手搶過來的江山,到底要傳給武家還是李家呢?
武家是自己的本姓,侄子武三思早已等待著武則天傳位,李家雖然不是自己本姓,但卻是自己的親生骨肉。
她擁有的一切,是李治給她的,他們曾經確確實實擁有過愛情,李治為了武則天不惜一日殺三子。過往一幕幕往事浮現腦海,武則天更加凌亂了。
再想一想武家人對自己的種種,在自己年少之時,武家兄弟仗勢欺人,凌辱了武則天母親,讓年幼的武則天心理留下陰影。
這些年來,雖然武則天也懲罰了武家些許,但那份恨意依舊存在心頭。要是真的把皇位傳給武三思,不說自己對不起先帝,還對不起內心。
流血政變不該再發生了,傳位給武三思,自己後代肯定會被血洗,傳位給李顯或者李旦則不然,兩人正直善良仁厚。
經過深思熟慮,再加上此刻狄仁傑的言語。武則天終於想清楚了,命人去把李顯接回來立為太子,唐朝江山終於還給了李家,狄仁傑一生的努力沒有白費,武則天也終於可以做一次母親了!
這得從武則天喜歡面首開始說起,大家都知道男的皇帝喜歡後宮三千,作為一代女皇帝,武則天也是跳出了世俗的束縛,模仿男皇帝給自己尋找一些樂子,她最喜歡乾的就是找面首,武則天的小女兒太平公主也遺傳了武則天的優良基因,在這一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
二張侍奉武則天之後,武則天性情大變,對二張唯命是從,甚至因為二張的一些話語,連自己的孫子和重孫都直接殺掉,《資治通鑑》對此事都有記載:
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張易之兄弟;邵王重潤與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竊議其事。易之訴於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逼令自殺。
張諫之作為唐朝忠粉的典型代表,召集了包括姚崇在內的一共5位大臣,想要發動政變將二張處決,順便逼迫武則天禪位給太子,可是想要發動政變,作為幾個大臣去辦,那就是大逆不道了,必須找李顯這個太子出面,才有“清君側”的正義性與合理性。
大家經過商量,派出王同皎去勸說太子李顯出面,王同皎是李顯的女婿,叫他去最合適不過,於是王同皎帶著大家希望前往,結果李顯一聽說要發動政變處決二張,嚇得不輕,堅決不去,要是得罪了母親武則天,那可了不得,自己這些年早就吃夠了苦頭,可不想作死了。
太子疑,不出,同皎曰:"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橫遭幽廢,人神同憤,二十三年矣。今天誘其衷,北門、南牙,同心協力,以誅凶豎,復李氏社稷,願殿下暫至玄武門以副眾望。"太子曰:"凶豎誠當夷滅,然上體不安,得無驚怛!諸公更為後圖。"李湛曰:"諸將相不顧家族以徇社稷,殿下奈何欲納之鼎鑊乎!請殿下自出止之。"太子乃出。
到了武則天宮殿之後,張諫之帶人去尋找二張進行誅殺,此時的二張驚慌失措想要逃跑,無奈剛好撞到了張諫之,一切得來全不費功夫,張諫之命人三下五除二將二張斬殺,隨後帶人去到武則天處。被外邊喧鬧吵醒的武則天很是好奇,這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呢,問道:“門外作亂者何人?”
隨後,張諫之繼續開口:“陛下春秋已高,太子仁德且久居東宮,臣等恭請陛下禪位於太子。”搞了半天,武則天終於明白,原來這是逼自己禪位呢,可是眼前的陣勢,自己已經沒得選擇,只能在張諫之等已經事先擬好的禪位詔書上簽字答應。
至此,武則天終於把唐朝江山還給了李家,可是主導發動政變的張諫之等5位大臣,最後卻都沒有得到善終,不覺讓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