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諦落
-
2 # 殿香縈繞
華人向來喜歡用各種植物自比,比如梅蘭竹菊四君子,又如《愛蓮說》,以蓮花喻人,贊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還有一些文學作品裡的不老松、小白楊,也是經常出現的。
-
3 # 亦有所思
必是《離騷》無疑!
我一直懷疑,屈夫子是植物香料學家,真的,我們來看一下詩裡出現的植物,江離,芷,秋蘭,木蘭,宿莽,申椒,菌桂,惠,茞,荃,留夷,揭車,英,茝,皋,芰,芙蓉,瓊枝,榮華,瓊茅,蕭艾,茱萸…..
“香草美人”就是《離騷》的意向,香草為芳,芳為品德,並且上升為美德。不難反向推斷出,屈原是一個美男,衣冠整潔,清雋幽逸,多少還有點潔僻,浪漫入骨入裡是化不開的驕傲。
從屈原之後,以花喻人,以花喻德,就變得平常起來。而且會顯得特別含蓄,唯美,自然,重要的是,花兒有香味!這個香可以理解為品德之香,修養之香,使人欣賞,使人愉悅。
哪個文人能抗拒呢?一個花而已,卻可以同時暗示出自己的氣質,風度,品德,修養,藝術,為何不用。
荷花,高潔,不入俗流。比如“看取蓮花淨,應知不染心。” —— 孟浩然《題大禹寺義公禪房》
梅花,孤傲,絕然獨立。比如“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 陸游《卜算子·詠梅》
蘭花,清逸,謙謙如玉。比如“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陶淵明《飲酒·十七》
菊花,孤隱,清冷孤標。比如“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元稹《菊花》
桃花,嬌豔,俏麗無雙,比如“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 曹植《雜詩·南國有佳人》
如果還回到高頻率,還是賦和離騷大佔便宜,畢竟詩詞字數就那麼,長詩還是以敘事為主。短詩本身就不利於重複。
所以,還是屈原和漢賦來得豐富一些,但漢賦不一定是詩,因此,還得用屈原說話,比如《九歌》裡的湘夫人,裡面有薠,辛夷,白芷,惠,石蘭,杜衡,女蘿,篁,芝草,杜若。
因為古人比較崇尚“格物致知”,由《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可知,古人把“格物”當做學得知識的方式。《禮記》和《大學》都是古代廣為流傳的書籍,讀書人受其影響極大,於是多在生活中觀察各種各樣的東西,然後就會根據物體的姿態加上自己的聯想賦予該物體“精神”,久而久之,一些植物的“精神”被人們廣泛認同,所以,有些時候古人也會以植物自比,當然,比的是植物的那種“精神”。像梅的傲骨、蘭的清幽、竹的獨立、菊的隱逸、蓮的潔身自好、松的挺立等等都是古人高頻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