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壇歷史

    誅滅諸呂其實是天下所有人的想法,當初劉邦將朝廷重臣和呂后叫到一起,沙掉一匹白馬,對天盟誓。定下了影響漢朝幾百年的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公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呂后封自己的族人為王已然違背了劉邦留下的誓約,朝廷中很多有人對此表示反對,尤其是右丞相王陵堅決反對,不能違背先帝所留下的誓約,而左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卻表示支援,說:如今時代變了,呂后您專政那麼封呂氏子弟為王有什麼不可以呢?

    冬,太后議欲立諸呂為王,問右丞相陵,陵曰:“高帝刑白馬盟曰:’非劉氏為王,天下共擊之。’今太后呂氏,非約也。”太后不說。問左丞相平、太尉勃,對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稱制,王諸呂,無所不可。” ——《資治通鑑•誅滅諸呂》

    之後王陵質問陳平、周勃為什麼不反對呂氏稱王,陳平、周勃答:“如今是呂后當家當面頂撞我們不如你,可到了輔助劉氏後人,您就不如我們了”,沒多久之後王陵就被呂后升為皇帝的太薄,剝奪了他的相權。

    這裡你不免看出陳平和周勃兩個人是很明顯的是站到了呂后這一方,那麼是什麼導致了這種變化呢?其實這是陳平和周勃的處世方式決定的。

    周勃和劉邦在起事之前就認識了,兩人都是沛縣的,他倆認識的地方很有趣,是在紅白喜事上認識的。

    周勃是個五大三粗的漢子,在沛縣吹嗩吶,每次他在宴席上吹嗩吶,都能見到劉邦,他心中對這個人有點敬畏了,自己倖幸苦苦吹嗩吶才能混口飯吃,人家每次都能來,還什麼也不幹,這讓周勃對劉邦很是仰慕。

    之後沛縣打仗,縣裡只剩老人了,沒人僱得起吹嗩吶的啦,周勃便跟隨劉邦起義了。劉邦對周勃也很是喜歡,不僅和自己同是沛縣出來的,還很能打仗,人又老實,只聽自己的。

    反觀陳平他從小就沒吃過苦,不是他家庭背景多麼厲害,當時秦朝以戶為單位,打仗時每戶要出人,出糧。而他一直和哥哥一家並作一戶,每天也不種地就靠著每天給人出出主意,混口飯吃,哥哥覺得弟弟很有本事,所以很是照顧他,也不把他攆出去。

    當時陳平主持分豬肉,讓每個人都很滿意,這時陳平就感嘆,來日宰天下亦能調理的如今日分肉一般。此時就可看出陳平是個很有才能和抱負的人。

    陳平當時窮困潦倒,當時鄉里有個地主的孫女因為剋死了五個丈夫,嫁不出去,這時陳平立刻就提親,他老丈人這時對這個人很是好奇,便走到他的門前,他看到雖然屋子很破,但是門前卻有很多的車軸印子,他對陳平不禁佩服起來了,許諾嫁孫女給他,並給予經濟支援。

    之後陳平先投靠了項羽,項羽丟失殷地,大怒不已,要殺掉平定殷的將領和官吏,陳平後來擔心項羽遷怒於自己,便跑路,他跑路時擔心項羽不肯放過自己,把所有的財寶都留了下來,自己一個人溜了。

    陳平來到了黃河邊,船伕載著他,向北岸劃去。陳平這個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嘛,長的很帥。鄉下人一般認為長的帥的多半是某個軍隊裡的將領,肯定有錢,便起了歹意,陳平是個嗅覺很靈敏的人,突然他就開始脫衣服了,將衣服扔到地上,和船伕說我來幫你划船吧,其他人一聽衣服落到木板上一點聲音也沒有,便也洩了氣了。

    陳平在跑路之前就提前聯絡了魏無知,向劉邦提了陳平這一個人很有才幹,劉邦就給了他四萬金讓他去策反楚軍將領,他確實很有一套,很快項羽和他的謀士們就有了芥蒂。

    陳平是個很圓滑的人,劉邦斬殺功臣時,張良直接解甲歸田,遠離朝政。陳平呢?他從不結黨亂政,不與有軍權的大臣走近,也從不書寫文章,以防有人曲解其意,栽贓陷害。劉邦對陳平很放心,也沒有對他出手。

    劉邦將死之時,害怕外戚勢力做大,派陳平弄死樊噲,樊噲是呂后的人,陳平決定不殺樊噲,將樊噲帶到劉邦面前,讓他自己處置,結果還沒回來,劉邦就駕崩了,陳平一回來馬上到劉邦面前痛苦,不時提到樊噲還沒有處死,呂后在不遠處看著,心中很是歡喜,對陳平也更加放心了。

    從此陳平便在呂后身邊隱忍多年,等到呂后一死便和周勃一起殺掉了呂氏一族,並且將劉盈的幼子殺害,迎代王劉恆入京,也就是後來的一代明君漢文帝。

    與木訥的周勃不同,在與漢文帝的對話中,周勃像個不知所措的孩子,而陳平則遊刃有餘。之後周勃被遣散到自己的封地,又應為遭人陷害——謀反——被關進大獄,事後還是靠著賄賂,才被放回家。自此周勃才算明白,陳平一直在偽裝自己,自己跟陳平根本不是一個層次上的人。

    陳平選擇呂后也是因為張良之子目睹呂后在劉盈死後,並沒有痛哭,卻在沉思,便告訴陳平呂后可能要對我們動手了。陳平立馬就投到了呂后這邊,在呂后死後,劉邦留下的劉氏諸侯王磨刀霍霍向中央,呂氏這是已經成為眾之夭夭,哪個大臣會護著呂氏呢?

    在呂氏一族滅門之後,陳平和周勃商量我們要選一個劉氏後人,這個人不能在朝廷中有很大的勢力,背後也不能有很強的外戚干擾,這個人還必須賢明且友善地對待大臣,他們一商量選中了常年居住在貧瘠之地的代王劉恆,他的母親不受劉邦寵愛,在劉邦死後呂后讓她隨自己兒子劉恆一起去往封地,劉恆幼年時就被髮往自己的封地,跟朝廷早就斷了聯絡,為人又很賢明,受到了陳平等人的推崇。

    所以陳平根本不在乎帝王是誰來當,而是如何在政治鬥爭中活下去,劉邦長子齊王劉襄實力很強,有自己的領導班子,在朝廷有自己的劉氏宗親裡應外合,看起來應該是他,卻恰好相反這些東西都讓陳平很忌憚。

    在呂后沒死之前,陳平應該就想到過這一步,自己必須作出選擇,像之前的每次選擇一樣,陳平都做出了對於他而言正確的選擇。

    陳平的一生算的上是十分的精彩,從解白登之圍,幫助劉邦平定叛亂,到成為大漢帝國的丞相,陳平可謂是很有一套。從項羽到劉邦,再到呂后,到漢文帝,我們也可以看出陳平算的上是一個十足的投機者,每次總能將賭注壓在對的人身上,他經歷了四個君主,卻得到善終,反觀歷朝歷代有幾個功臣能得到善終的,這實在是令人佩服啊。

  • 2 # 白衣書生說歷史

    首先我先向大家解釋一下諸呂之亂。

    諸呂之亂

    漢高祖劉邦死後,皇后呂雉掌握了漢朝的政權。呂雉在位時大封諸呂,讓她的孃家人掌管國家軍政大權。

    但是呂雉這一系列政治上的做法,違反了漢高祖劉邦的一個規定:“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誅之”。所以,引發了劉氏宗族和一些忠於劉家大臣們的不滿。

    當呂雉還在位時,這些人隱忍不發。當呂雉死後,一場消滅呂氏政權的風暴就爆發了。

    當時劉邦的長孫齊王劉襄,第一個率軍直逼長安。之後,太尉周勃和大將軍灌嬰,還有右丞相陳平,這些漢朝的開國元老們是紛紛響應。

    很快,在大勢所趨下,呂祿被奪了兵權,呂產被殺,呂氏一族就這樣被誅滅了。

    安劉

    陳平、周勃等漢朝老臣,都是追隨劉邦爭霸天下的忠臣。當呂后和外戚把握朝政的時候,他們這些老臣們,雖然想光復漢室,但是在呂后的威壓下,他們不能有所行動。

    如果他們是想借機發動政變,消滅呂氏勢力後,大可擁力一個傀儡皇帝,就像曹操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

  • 3 # 大漢史談

    在我看來,周勃與陳平誅殺諸呂,看上去是為了平定漢室,實際上是一場以下犯上,弒君謀反的行為。下面我們來細細分析:

    一、呂后的才能

    說起女政治家,大漢朝的呂后是不得不提的一個人物。

    想當初,劉邦迎娶呂雉,在旁人看來就是癩蛤蟆吃天鵝肉,還成功了,但是身為白富美的呂雉沒有一絲怨言。

    劉邦每天不好好工作,呂雉帶孩子做農事,孝敬老人;劉邦造反,呂雉帶著一家子東躲西藏;劉邦統一天下,面對功高震主的臣子,呂雉甘願揹負罵名替劉邦解決。

    劉邦死後,面對蠢蠢欲動的臣子,呂雉整頓朝綱,對內休養生息,對外堅決抵禦,保護百姓安居樂業。

    呂雉努力鞏固皇權,為兒子造勢鋪路,可惜兒子太不爭氣,對自己只有不解和不滿,最終兒子鬱鬱而終,呂雉雖然悲傷,但還是不得不打起精神另立皇帝。

    可以說,呂后的才能不輸歷史上任何一個男性皇帝,充分體現了一個優秀政治家的素養。

    二、呂后身死,亂臣賊子

    呂雉死後,她留下的輔佐大臣壓不住陳平、周勃等老臣的野心,面對呂氏子弟的婦人之仁,陳平等人毫不留情的血洗皇宮。

    他們藉著清君側的名頭平定諸呂,但是殺紅眼的他們,連漢惠帝的兒子和尚且年幼的皇帝一併處死,這是清君側還是弒君謀反?

    冷靜下來的陳平等人經過挑選,扶持了毫無背景的劉恆當皇帝,他們也想借此把持朝政,掌控大權。

    三、不可小覷的劉恆

    劉恆做夢也沒想到自己能夠當皇帝,他知道這件事做好了自己就能君臨天下,做不好了只能做別人的牽線木偶。

    事實證明,劉恆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先是挑撥周勃與陳平的關係,使兩人互相制衡,之後憑藉一個小小的問題使周勃罷相,在陳平死後,劉恆並不放心,藉由頭打算處死周勃,最後還是仁義的薄太后求情才免於一死。

    如果不是陳平等人具有不臣之心,為何劉恆要將擁立自己“功臣”置於死地,劉恆在歷史上的可是被稱為孝文皇帝,可見劉恆的仁義道德是後世人公認的。因此,陳平、周勃等人的剷除諸呂,實質上是一場弒君的行為。

  • 4 # 江畔初見月

    這是一段被惡意篡改的歷史,當初“誅呂安劉”的功臣,實際上卻是“殺帝奪權”的亂臣賊子。

    劉邦建立漢朝後,對軍功集團的封賞是相當大氣的,高祖五年,對軍功將士吏卒進行了一次全國性的財富大分配,涉及到全國16%-20%的人口和全國40%左右的土地。16年之後,呂后臨朝稱制時,也曾主持過一次軍功爵位擁有者的田宅賞賜,規模雖然沒有劉邦的那一次大,但所賜予的田宅數量仍然相當驚人,可謂前有古人,但絕對無後來者。

    劉邦消滅掉異姓諸侯王之後,“白馬之盟”確定了帝國的兩架馬車,一是劉姓諸侯國,二是軍功集團,二者相互監督,相互制衡,同時與劉邦為主的宮廷勢力形成了“三權分立”的格局。

    呂后為什麼能夠掌權成功,一是一宮廷力量為基礎,二是以各種物質上次和精神賞賜(排座次)大力籠絡軍功集團。當然,另一方面她又積極組建、配置成熟的宮廷勢力,與軍工集團向抗衡,這一勢力即呂氏外戚勢力。但呂氏的外戚勢力相對而言中規中矩,遠遠不如後世漢武帝時候那種強大。

    呂后死後,以周勃、陳平為代表的軍功集團立即發動了“誅呂行動”,將宮廷勢力連根拔起,傳統史書中將這一事件歸結為呂氏外戚與劉氏皇族之間的存在衝突,而軍功元老則在關鍵時刻支援劉氏皇族取得勝利,他們再次成為了力挽狂瀾的帝國中流砥柱。

    事實上無論是呂后執政,還是誅呂外戚勢力的成型,並沒有威脅到劉氏江山。一般將呂后誅殺三位趙王和廢除少帝,封呂氏為王,破壞白馬之盟,諸呂擅權、把持宮廷試圖作亂,作為軍功集團剷除諸呂行動的正義性。

    首先來看誅殺三位趙王,這三位是潛在的反呂勢力,一定程度上威脅到了漢惠帝的地位,而少帝則是因為對呂后抱有怨恨之心,她幹掉他們,只屬於皇族內部權力鬥爭,並不涉及以呂氏取代劉姓皇統。

    至於呂后殘殺劉姓宗室,並沒有那麼一回事,呂后對待劉氏宗室的態度,往往取決於血緣的親疏,疏遠者多遭打壓,親近者往往受到扶持。倘若呂后真的把劉姓宗室悉數打壓,後來齊王也不會具有在其死後以蕩平諸呂的藉口興兵挺進長安的勢力。

    呂后分封諸呂為王,從原則上講雖然破壞了“白馬之盟”,但這是發生在其“稱制”之後的事情,所謂“稱制”,即其成為了國家領導人,不是皇帝,卻已經擁有皇帝的所有權力,自然擁有絕對權力的呂后分封諸呂無可厚非,是上升不到取代劉氏皇統的“高度”,畢竟皇帝還是姓劉,諸侯王國還是以劉氏為主。

    所以軍功集團的發動的誅呂行動的緣由是站不住腳的,呂后死後,皇帝依然姓劉,諸呂也沒用把持朝政,而是于軍功集團形成了制衡。

    那麼,軍功集團為什麼要發動這次行動呢?

    這不得不從漢初的權力分配說起。漢王朝的權力二元結構中,皇帝姓劉這是皇統不容動搖,另外還有一個潛規則就是丞相皆出自軍功集團。到了呂后時代,丞相依然出自功臣集團,但卻將相權一分為二。

    而呂后臨終之際的人事安排,卻是以審食其為太傅,呂產為相國。呂產以外戚身份出任相國,完全打破了漢初以來只有軍功集團才能擔任丞相的慣例,嚴重破壞了“白馬之盟”的“三權分立”,這必然被掌控政府力量的軍工集團視作宮廷力量向政府部門的滲透。

    這便是軍功集團發動政變,誅殺諸呂的真正導火索。

    他們首先是矯詔殺掉了諸呂,後來不放心又斬草除根,連皇帝都拉下馬。以不知呂后從哪裡抱來的野種為理由,廢殺了後少帝劉弘,並且連他的三兄弟都沒放過,呂后漢惠帝一脈徹底滅絕。

    軍功集團的行為,實質上就是一次為了搶班奪權而發動的陰謀政變。倘若誅呂能夠威脅劉氏皇統,具有改朝換代的能力,掌握南軍的呂產和諸呂能那麼輕鬆就被他們除掉嗎?事實上,長安的軍事力量,從來都掌握在軍功集團手裡,整個軍隊從上到下,其實都是他們自己人,諸呂只是名義上的領導,根本無法在中培植自己的力量,比起後來的霍光簡直是弱爆了。

    他們已經膽大妄為到為了自身權力的穩固,向皇帝身上潑髒水不說,還直接趕盡殺絕,如此行為,哪裡有半點忠臣的樣子?

  • 5 # 北疆同心

    陳平和周勃都是漢朝元老,他們都是忠於劉邦的老臣。當初也都參加了劉邦的“白馬之盟”,發誓要為扶保劉氏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因為這些老臣有竭盡全力輔佐劉氏的思想基礎,所以不能懷疑這班老臣存有異心。而且他們也不可能利用朝廷面臨的危機,施展陰謀或是存心搞政變。雖說“倒呂政變”也是政變,但卻是一班老臣出於匡扶社稷的目的,被迫採取的非常手段!

    還應該看到,陳平和周勃等人都曾親歷西漢初年複雜的權力爭鬥,深知權力爭奪的險惡與無情。因此,如果他們不是出於對劉氏的忠心,又豈肯甘冒滅族的危險,去和集朝廷政權和兵權於一家的呂氏爭鬥呢?那豈不是以卵擊石自不量力嗎?

    況且,呂后自知違反“白馬之盟”,分封呂氏子弟為王侯,早已激起了一些元老重巨和正直大巨的不滿。因此在她即將病死之前為防不測,也做了一定的政治安排——將京師禁衛軍交由呂產、呂祿執掌,並特別叮囑他們說:“娃兒呀!現在朝廷大權掌握在呂氏之手,那些個朝廷大臣都不服氣!我死之後你們千萬不要出城為我送葬!一定要緊握兵權保衛皇宮,以免被別人趁機算計嘍……”

    儘管呂太后既專權又跋扈,但卻也並非不明白呂產、呂祿等人很無能,憑藉他們的能力很難保衛呂家的安全!可是事到如今已經沒有了退路——呂家既已登上了權力巔峰,一旦退下必將跌得粉身碎骨。而今也只能抱著僥倖心理,期盼呂產、呂祿利用兵權在手,繼續維持呂家專權的局面。

    然而儘管呂太后千算萬算,可就是沒有算出呂家子弟竟然如此不成器!居然被人輕而易舉的騙去兵權,從而給了周勃和陳平等老臣剷除諸呂的機會!此外,在周勃和陳平動手之前,齊王劉肥已經率兵起事了,而呂家派去抵擋齊王的老將灌嬰,反而和齊王兵合一處、將打一家,約定了待京師有變助劉反呂!

    由此可見,是呂家的過分專權擅政囂張跋扈,造成了元老重臣、劉氏諸王共同反對他們的局面,處在極度危險之下的呂家,早已經危加累卵!即使沒有周勃和陳平發動“倒呂政變”,也會有其他勢力起事。才能不足而又德行淺薄的呂家子弟,因沒有能力穩定朝局,更無法擺幹錯綜複雜的各派勢力,所以肯定會被趕下權力巔峰!

    (倒呂政變後,被群臣擁立為漢文帝的,代王劉恆)

  • 6 # 織繭讀書

    我認為是陳平、周勃所說的“全社稷,定劉氏之後”,也就是題主所說的“安劉”。當時齊王劉襄有意天子之位,他打算髮動政變,震懾諸呂,而陳平、周勃等人連哄帶嚇奪了呂產、呂祿兵權,直接剷除了諸呂,諸侯大臣一商量,立代王劉恆為皇帝,開啟文景之治。

    當時的形勢是:

    高祖劉邦定天下,認為天下姓劉。高祖崩後,給惠帝留下右丞相王陵、左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惠帝觀“人彘”後,棄天下於呂后。惠帝崩後,呂后找了兩個小皇帝,行臨朝稱制之實。呂后提出“立諸呂為王”對議題,引發天下姓劉還是姓呂之爭。當時左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表面上認為“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稱制,王諸呂,無不可。”但卻以退為進,暗自行全社稷,定劉氏之後之實。

    呂后“王諸呂”的目的:

    呂后在高祖劉邦為沛令時,就跟隨劉邦,一生風雨。劉邦即皇帝位,卻提出“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置與其風雨一生的呂后於何地?此時,昔人已逝,只留下天下,呂后也要對其一生進行總結,因此提出呂后提出“立諸呂為王”,其認為天下不僅是高祖的天下,也有呂氏一半的功勞。因此,呂后在天下劉、呂二分思想的主導下,不僅王諸呂,而且主張劉、呂通婚,保證最高權力始終掌握在劉、呂兩姓。

    為什麼陳平、周勃能夠剷除諸呂?

    公元前187年,呂后提出王諸呂到公元前181年,這七年間,這種做法並沒有引起天下諸侯大臣太大非議,可以說已為天下所接受。但公元前180年,諸呂欲為亂,諸侯大臣不幹了,連哄帶嚇奪了呂王呂產、和趙王呂祿兵權,呂氏一門遂卒滅。

    剷除諸呂,並非陳平、周勃二人之功,內有朱虛侯,外有齊王劉襄、和潁陰侯灌嬰才不敢做亂,其餘大臣自堅其命。當時南軍歸呂產,北軍歸呂祿,周勃不得主兵,陳平患諸呂,力不能制,恐禍及己,閉門不出。在陸賈說“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因此,陳平聯手周勃。但是周勃雖然是太尉,無奈手裡沒有兵權,通過曲周侯酈商的兒子酈寄騙呂產和呂祿,讓二人以兵屬太尉周勃,導致諸呂最終失敗。然後為大漢王朝選擇新的皇帝,開啟文景之治。

    因此,陳平、周勃並沒有發動政變,他們是高祖留下來輔佐惠帝的老臣,其認為天下事高祖的天下,在其位,謀其政,安社稷,因此誅滅諸呂,才定劉氏之後。

  • 7 # 老爹有話說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關注老爹,準沒錯】

    諸呂之亂的平定,是發生在呂后死後的那一年。

    為何會有這次內亂呢?

    是為了剷除呂氏的勢力,將朝政大權還給劉氏一族,也就是:安劉。

    那麼,誠如此問:陳平、周勃等老臣剷除諸呂,目的是“安劉”,還是藉口發動政變

    老爹覺得,從最終的結果來看,自然是為了安劉,這點是可以肯定的。發動政變,是為了實現安劉而採取的措施。

    此次諸呂之亂的平定,最終讓劉邦的兒子劉恆繼位,也就是後來的漢文帝。

    漢文帝的繼位,能夠從一定程度上,反映此次政變的性質。

    第一,漢文帝是劉邦的兒子之一,屬於正宗的皇家血脈。在這點上,就比呂后稱制時期所立的兩位少帝,要更加正統。

    第二,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漢文帝的母親薄姬,她的孃家並不像呂后的孃家一樣,不是什麼豪門大族,在朝政中沒有多少勢力。

    這可以有效地避免,再次出現呂后等後宮掌權,干涉朝政的情況。從而鞏固皇權,確保朝政的穩定。

    我們從漢文帝成功繼位的原因當中,也能發現此次政變的性質,就是為了剷除長期把持朝政的諸呂勢力,將朝政大權歸還給劉氏一族,也就是安劉。

    所以,陳平、周勃等老臣剷除諸呂,目的就是為了安劉,至於發動政變,是為了實現安劉而採取的必要措施。

  • 8 # 張言好書畫

    周勃與陳平誅殺諸呂,實際上是一場弒君謀反的行為,實際上是發動政變者,但是他們是勝利者,先後迎立漢文帝后被任命為左,右丞相,因為漢文帝是明君,只能把周勃,陳平稱為忠臣,才符合安劉氏天下的正統!

    呂太后是一個女政治家,從一個白富美嫁給混混劉邦開始,就安心地過日子。劉邦整天呼朋喚友不著家,她帶孩子從事農業生產,還要孝敬老人;劉邦造反,她帶一家老小東躲西藏擔驚受怕;劉邦奪取天下後,如何對待有功之臣和謀反之臣犯愁,呂后甘心擔惡名出面替劉邦解決。劉邦駕崩後,呂后臨朝稱制,為避免孤兒寡母被老臣欺負,整頓朝綱,把江山治理得井井有條。對外,她剛柔並濟,爭取到和平;對內,採用休養生息的法子,使百姓安心從事生產,恢復正常秩序,百姓安居樂業,為鞏固皇權,讓漢惠帝娶親外甥女。漢惠帝繞不過心裡的結,不接受自己的外甥女,她為了讓漢惠帝有後,只好讓宮女偷偷生下劉盈的骨肉,然後殺掉宮女,謊稱是張嫣所生。皇子的母親被殺,被人挑撥,當然心生怨恨,少帝就嚷嚷著要殺掉呂后,結果被呂后關到柴房,不久餓死了。呂后只好又立惠帝其他的兒子為皇帝,對待政敵和情敵,毫不手軟。殺伐決斷,顯示了一個優秀政治家必備的素質。呂后臨朝稱治,有政治作為,因此司馬遷作史記是“呂后本紀”,地位如同皇帝。

    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呂后有她的思想侷限性。劉邦曾與眾開國大臣約定,“非劉氏而為王”天下共擊之,呂后看高了自己臨時的最高權力,封諸呂族親為王,留下功臣剷除呂氏的最佳藉口!呂后死後,呂氏族親繼續輔助後少帝,諸呂相對於後世那些囂張跋扈,禍亂天下的外戚來說,較守規矩,沒有對陳平、周勃這類老臣加以迫害,還非常信任,因此周勃才能從呂氏手中奪得兵權。陳平和周勃正是看到了諸呂的懦弱與婦人之仁,才能帶兵衝進皇宮,血洗漢宮。

    陳平和周勃除掉諸呂,連漢惠帝的幾個兒子,包括西漢後少帝一同處死。所以平定諸呂之亂,本質上是一場弒君行為。漢惠帝的幾個兒子都被殺死,經過篩選想到了由漢惠帝同父異母弟弟代王劉恆來繼承皇位,主要是薄夫人他母家沒勢力,他們更容易控制劉恆,把持朝政,掌控大權。

    周勃,陳平殺光漢惠帝一家,試圖另立新君,與反賊沒什麼區別。當代王劉恆收到要自己去繼承皇位時,不是預料中的歡喜,而是滿心疑惑,開始是極不情願的。代王劉恆是個城府極深的人,繼承皇位經過一番明爭暗鬥,終於掌握了大權,並開啟了“文景之治”盛世。

    為了證明漢文帝繼位的合法性,後世人只好將周勃,陳平二人的行為描繪成安劉氏天下,把政變行動者美化成了忠臣良將,而將諸呂描繪成十惡不赦的人物。

    陳平在呂氏生前死後對待呂氏的態度完全不同,滅呂氏滿門,盡是陰謀詭計,自己料到損陰德,果然最後後代得到惡報,而周勃的兒子周亞夫也死於獄中,天道報應並非全是虛傳!

  • 9 # 愛妮品歷史

    公元前188年8月18日,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皇太后呂雉去世。後世將呂后和女皇帝武則天並稱“呂武”,劉邦死後呂后是中國沒有疑問的的最高統治者,司馬遷作《史記》以皇帝的規格用本紀記錄她的生平事蹟。呂后生前掌控國家大權時,壓制劉氏,大封諸呂,剷除異己,連自己的兒子漢孝惠帝也鬱悶而死。

    孝惠帝死後,呂后又隨便找了個小孩當作孝惠帝的兒子立為少帝,繼續控制國家。呂后死後,她把長安的兵權分給自己的侄子呂祿、呂產,讓他們繼續控制漢王朝。

    不過不久齊王劉襄和呂氏家族互相猜忌,終於忍受不了,起兵準備攻打長安。掌握國家權力的呂產就派灌嬰去平息叛亂,灌嬰把軍隊帶到滎陽之後停下了,反而打算聯合諸侯回攻長安。呂后侄子智商不行,被周勃等騙走軍權,不久之後漢朝發生了短暫的劇烈政變,周勃和陳平殺死了呂后的侄子,樊噲的老婆呂嬃被用鞭子抽死。

    這時,掌握長安兵權的人是周勃、陳平等人,他們最終決定把當時的少帝廢掉,不久後殺掉,另立新帝。當他們準備在諸侯王中立一位皇帝時,有人建議立最早起兵的齊王劉襄為帝,但有人卻認為劉襄的母親家族勢力龐大,且不善,不能立他,以防止第二個呂后出現。最終能大家認為代王劉恆為人寬厚,年齡大,關鍵是他母親薄氏孃家人不錯。薄氏最早是劉邦在楚漢爭霸時期從魏王那裡繳獲的,因可憐她才臨幸她,可見其地位之弱,而大臣們正是看中這點,立劉恆為帝,他就是開啟了文景之治的漢文帝。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剿滅諸呂之後,兵權已經徹底到了大臣們手中。當時的社會雖然沒有後來三國、五代等亂世的綱常崩壞,但是戰國時期士大夫篡權例子屢見不鮮,早就出現過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先例。既如此,為什麼這些大臣們在擁有了如此大權之後,不自己當皇帝,最起碼擁立少帝,來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群臣完全有理由這麼做:

    劉氏對待功臣並不能算是優厚,之前的劉邦殺掉韓信、英布等人,千年間被嘆涼薄;若往後看,周勃立漢文帝建大功,周亞夫平息七國之亂也是不世之功,但是父子二人卻又遭到了漢文帝、漢景帝父子二人的迫害----前事有經驗,後世未必沒有顧慮,周勃等人為何不取而代之呢,何苦自己伴君如伴虎,晚年無善終?

    在對於武將們是否有稱帝之心的問題上,其實是不必懷疑的,首先是人性使然,追逐權力是這些人的不變主題;其次在《史記》中對他們的野心也有提及,代王受到周勃等人邀請去長安繼承大位,他手下張武等人就曾提到:

    “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將,習兵,多謀詐,此其屬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呂太后威耳。今已誅諸呂,新喋血京師,此以迎大王為名,實不可信。”

    漢文帝(即代王劉恆)出發長安之前,帳下多數謀士也認為,漢臣都是身經百戰刀劍舔血的亡命之徒,本意根本不是當臣子,只是被劉邦和呂后壓制罷了。而事實上,謀士們道破天機,而漢文帝自己最初也確實忌憚長安武將,不敢前往。

    不過後來漢文帝手下的宋昌卻勸劉恆繼續前往,他沒有否認這些大臣們的野心,但是他認為,有三大原因導致諸侯不敢自立,所以勸劉恆大膽的去長安接任皇帝位置:

    一、天下大亂的時代已經過去,劉氏稱帝已久,外姓已經沒有稱帝的機會了;

    二、劉邦生前分封劉姓子弟為王,大家犬牙交錯,宗族力量牢固,天下人都懼怕劉氏的實力;

    三、在平息諸呂的時候,周勃等人奪取呂祿、呂產軍權的時候,在軍隊裡是打著劉氏的名義去號召士兵們,因此士兵和百姓們雖然被大臣們所控制,但他們卻仍然認為這是劉氏的江山,大臣們想造反,人們未必同意。

    而在這三點原因當中,最能打動漢文帝的還是第二個原因。漢文帝繼位的第二年正月,大臣們進言讓他立太子,漢文帝推辭說“我叔楚王年紀大了,懂得很多;我哥吳王有美德;我弟淮南王一直輔助我,他們不都是儲位的好人選嗎?”大臣們最後苦口婆心,漢文帝才立自己兒子當太子。漢文帝說這句話有兩個原因,首先是試探群臣是不是今天擁立自己,明天就擁立別人;另一方面也是體現出自己與幾個劉姓諸侯的親密,讓天下人忌憚。

    一直以來,歷史課本當中告訴我們分封制是落後的制度。然而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明朝,君王們不可能沒有自己的考慮。電視劇《朱元璋》中,明太祖要分封九大攘夷塞王,有大臣反對,認為後來必成大患,這位大臣被朱元璋裝進袋子裡跌死了。其實朱元璋有何嘗不知道後世的一些壞處,但是他一直以來最忌憚的莫過於京都的悍將們,並且在臨死前幾乎誅滅功臣。而九大塞王除了國防因素以外,令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監視金陵的大臣們,防止他們將來對新皇帝不軌,這個時候大臣們出來阻止,朱元璋殺他也在情理當中。

    而九大塞王實際上也是互相牽制,分為不同勢力,如果朱允文沒有聽從黃子澄、齊泰兩個老孺的話去主動削藩,北方的晉王、秦王雖然已經死了,但其後人畢竟是馬皇后所出,不可能坐視不理。結果削藩把所有藩鎮都得罪了,後來才導致朱棣長驅直入。

    同理劉邦生前自然知道呂后的一些小九九,不然也不會說“安劉氏者必勃也。”劉邦兄弟四人:劉伯、劉仲、劉季、劉交,大哥早逝,劉仲本來封為代王,結果匈奴南下時拋棄封底逃跑,最後劉邦就把劉恆封了過去;劉交是劉邦的四弟,學識豐富,被封為楚王,而之前的楚王分別是陳勝、項羽和韓信,楚地在當時來說非常關鍵;另一個最重要的位置就是長子劉肥所在的齊國。兩兄加一長子,年齡都比較大,翅膀比較硬,互不團結,顯然劉邦的分封很大程度上就是準備讓他們日後去找茬長安的。

    這樣一來,大家才能互相制衡,讓自己死後政權穩固。而分封制的好處,對於家天下來說,是不可替代的。

  • 10 # 張鴻大

    沒有絕對的忠心和私心,只有絕對的存在和發展需求。

    這一點在過去和未來,東方和西方都一樣。

    凡是暴動都是生存的需要,成了當皇帝就是造反,成了還是做臣子就是清君側。大家都是為了生活嘛,都一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初一每天作業寫到十二點,請問你們孩子一般寫到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