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第幾級
-
2 # 寰宇獵奇趣事
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因為秦朝時實行徵兵制,絕大多數情況下士兵和農民本為同一批人在不同時期的不同身份而已,所以並不存在一個成規模的常備軍意義上的秦軍,與其說秦軍驍勇善戰,不如說是秦人悍勇無匹。秦軍的衰落和強大軍團的消亡,可以算是兩個問題。
單純從國家軍事機器的整體運轉上來看。秦軍的衰落最主要的原因我認為是秦朝自耗民力,自竭兵源,秦朝實行的是勞役兵役合一的制度,秦律明文規定,男子滿17歲必須到國家機關登記(稱為“傅籍”),承擔服兵役的義務,直到60歲。凡到傅籍年齡者一律服兵役二年,一年在本郡,一年在京師或邊疆,稱為正卒。每年還必須在本郡縣服役一個月,主要是修城、築路、運送軍需等軍事性勞役,稱為更卒。其中需要說明的是,一般情況下,服兵役的男丁佔壯年男丁的一半左右,另一半在家務農,但是由於秦朝後期多次大規模用兵,實際上徵兵並未堅持按制度行事,更為糟糕的是,即使在統一戰爭結束之後,秦政府依然無限制地役使未服兵役的農民(實際上還是秦軍的預備兵),光是建造驪山陵,修築長城加上南戍五嶺至少也在100萬之多。而且此期間的刑罰制定執行嚴苛程度遠遠超過之前。比如《史記.陳涉世家》中記載“陳勝吳廣與九百閭左同赴漁陽戍邊,至大澤鄉,因雨受阻,失期當斬….”但出土的戰國晚期《睡虎地秦墓竹簡.徭律》(此史料可信度應高於史記)中記載:“ 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也),及詣。水雨,除興。”可見徭役徵發誤期在戰國晚期,了不起就是斥責和罰沒甲盾,因雨延誤還可以免罰,可是到秦二世時期,已經是眾所皆知的死刑,更不用說服徭役的待遇差別了。
秦朝服役的勞工常年在300萬以上,非正常死亡率基本不會少於百分之十五。非正常的大量勞工的死亡和輕罪重刑的懲罰制度實際上造成的是秦軍兵源的枯竭,直接導致秦軍恢復力的減弱(一方面可用的兵源少了,另一方面逃脫服兵役的人多了)。這種影響要遠遠大於有形的軍事單位的損失,動搖了秦軍戰鬥力的根本,這也使得在秦末農民戰爭中秦朝軍隊往往一經摺損,很難快速恢復,和戰國時期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從軍事機器的心臟——軍隊的存續去向上來看,其實這個在各種歷史文獻中還算說得比較清楚,根據我自己讀書的體會,還原一下原貌。
帝國軍隊主要是中央軍是地方軍兩大序列,上文的引用中其實已經提到,地方軍主要是由各地郡縣徵集並負責當地守備,縣尉領軍,以更卒為主體。從服役時間來推斷,總體規模不會很大,實際發揮作用也不大,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中央軍也由各個郡縣徵發,即是上文所提及的正卒。但是中央軍的裝備現已可以確定是由國家統一配發並有一定製式(因兵種門類有所不同),有專門的兵器製造作坊工匠和儲存倉庫,兵器裝備的生產和保管由宰相直接負責,工藝生產水平和產量在當時的世界首屈一指(雖然戰國時期秦軍並不以裝備精良見重),兵種分工科學合理,士氣更是因為二十等爵軍功制的存在而一貫保持在高水平,在秦末戰亂前,可以說是久經戰陣,訓練有素。中央軍主要有四大主力,其中關中軍團以舊秦國軍隊為基礎,是帝國軍隊真正的精英(也有學者認為正卒專指這隻軍隊)。另外三支軍隊根據其特點,姑且分別命名為長城軍團,驪山軍團,嶺南軍團。這幾隻軍團(尤其是關中軍團)的命運決定著帝國的命運。
以下的紀年按照秦朝曆法,秦歷每年第一個月是十月,依次排下來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一直到最後一個月九月,因此十二月實際上是在九月前,故特此說明,避免誤解。
首先,嶺南軍團的去向,嶺南軍團的統帥從屠雎到趙佗戰績都並不算太出彩,這隻軍隊平定嶺南地區後,即在當地駐紮。後來在秦末戰亂時,封鎖了五嶺邊界,沒有參與和影響中原戰事。需要說明的是,第一,這隻軍隊的數量不可能達到50萬,史記沒有明確記載這隻軍隊的數量,50萬的來源是《淮南子》,錢穆認為此書一向酷愛信口開河,嚴謹性可疑。就嶺南的戰略地位而言,皇帝陛下砸下五十萬的軍隊實在有點天方夜譚(想想看當年伐楚出六十萬軍隊皇帝陛下就心疼的要死),如今歷史學界大多采信十萬左右的數字。估計將軍隊,移民,徭役,運輸的人數加在一起可能有五十萬。第二,這隻軍隊的素質應當為四大主力最差,因其主要是以步兵(材官)和水兵(樓船士)為主,幾乎沒有騎兵和車兵,所面對的對手主要是嶺南的部落酋長的武裝力量,但戰績卻乏善可陳。第三,這隻軍隊之所以在秦末戰亂時選擇獨立,並非一開始就是對帝國政府不懷忠心,而欲獨立,很可能是因為緊靠嶺南的東南地區原為楚國故地,在秦末動亂時為反叛最為嚴重劇烈的地區,而嶺南軍團權衡兩方實力而不願受東南地區叛亂波及,危及自身,故在戰略上作出了自保的決定。
長城軍團的去向,長城軍團是帝國北方邊境的勇士長城,秦末戰亂前沿長城佈防以抗匈奴,平心而論,除開關中軍團,長城軍團實為帝國最精銳的部隊,所部多有騎馬控弦之士,相當一部分軍隊也是以老秦國軍隊為基礎並且久經戰陣。數量在最多時據史記記載達三十萬,秦末戰亂時在二十萬上下。長城軍團戰績顯赫,始皇帝三十二年,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不到一年的時間擊退匈奴七百多裡,奪取匈奴內蒙古河套地區,屯兵於榆林。此時離秦末戰亂還不到四年。
秦末動亂髮生後,長城軍團第二任統帥王離(即王翦之孫)奉命領軍南下平叛,長城軍渡過黃河進入雁門關太原地區,後主要在燕趙舊地作戰,先是在趙國叛將李良的配合下攻滅了武臣的趙國政權,後趙歇在齊國支援下重建趙國,長城軍團的對手變成齊趙聯軍。公元前208年九月,長城軍團一部分人祕密南渡黃河,與濮陽驪山軍團聯合,於定陶擊敗楚軍,並殺死將軍項梁。不過這已經是長城軍團最後的輝煌了。
次年,長城軍團圍困齊趙聯軍與鉅鹿,眼看驪山援軍即將趕來,鉅鹿破城在即,未料到項羽搶先一步破釜沉舟渡過漳河,切斷了長城軍團與驪山軍團的聯絡,並在鉅鹿城下給予師老兵疲的長城軍團致命一擊,最終主帥王離被俘虜,兩位副帥一位戰死,一位自殺,長城軍團大部覆沒,餘部潰散。長城軍團沒落的最主要原因,在於缺少真正的帥才(比起蒙恬還有自己的爺爺,父親,王離只能算是庸才)和運氣不好(在當時任誰也想不到會殺出項羽這麼一個二愣子)。
驪山軍團的去向,驪山軍團是秦末戰亂中新建的軍團,數量大概在二十萬上下,主帥是章邯。驪山軍團取得了帝國平亂戰爭的最大勝利,也一手造就了平叛戰爭的最大失敗,真可謂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
驪山軍團於秦二世二年初編成,主體是關中地區的農民以及驪山刑徒,武器裝備直接取自武庫,驪山軍團的編成由關中軍團直接監督,可能也有一部分為關中軍團成員,儘管史記記載驪山軍團都是驪山刑徒,但是綜合秦朝當時的實際情況及後來的研究成果,全部為驪山刑徒的可能性不大,驪山軍團於二世二年初同關中軍團擊潰周章軍並殺周章,繼而出關於十二月攻陷張楚首都陳縣,並消滅陳勝軍主力,陳勝於城父被車伕所殺。再之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驪山軍團要一鼓作氣,進入舊魏國地區,攻克魏國首都臨濟,平定魏國地區的叛亂,擊敗增援魏國的齊楚聯軍,殺死魏王田儋,二世二年九月,驪山軍團會和長城軍團於定陶擊敗楚軍,殺死項梁,取得了平叛的最大勝利。
二世三年初,驪山軍團幾乎撲滅了黃河南岸的所有叛軍,並渡過黃河,攻佔舊趙國首都邯鄲並圍困趙王於鉅鹿。驪山軍團本準備配合長城軍團圍點打援,消滅六國援軍。遺憾的是在鉅鹿之戰的最關鍵時刻,驪山軍團未能頂住項羽軍的猛攻而潰退,直接導致長城軍團腹背受敵,糧道被斷,最終造成了鉅鹿之戰的慘敗。之後章邯統帥驪山軍團退守安陽,至七月份,由於畏懼趙高迫害,章邯與驪山軍團二十萬人投降項羽。在新安,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驪山軍團徹底走入歷史。
關中軍團的去向,關中軍團是秦軍之精銳,也是秦帝國最後的屏障。關中軍團留下的資料不多且比較隱晦。但並不影響我們還原他的原貌。根據秦律,關中軍團分為三個不同的部分:
1.郎中令軍為皇帝的親衛軍官團,由九卿之一的郎中令統領,最多不會超過數千人,往往由帝國出身良好且政治忠誠的貴族中經過嚴格選拔而來,也是皇帝的後備武官庫,實際上和常備軍區別不大,負責皇宮內警衛及皇帝陛下的私人安全,類似於後來拿破崙的老近衛軍一樣的存在。當然和歷史上的近衛軍一樣,這樣顯赫的位置和重要的權力一旦運用不當,也使其往往難以避免捲入血腥的宮廷角力之中,尤其當郎中令是趙高的時候。
2.衛尉軍為皇宮保衛部隊,準確來說負責皇宮宮門守備進出及咸陽都城宮門的防務,可類比後來的各種御林軍和禁軍。衛尉軍由九卿之一的衛尉統領,衛尉的職能相當於後來的九門提督。衛尉軍由舊秦帝國核心郡縣選拔而來,數量不會少於一萬人。
3.中尉軍為內史(京師)地區的衛戍部隊,由九卿之一的中尉統帥,中尉軍於上面兩隻軍隊不同,中尉軍是貨真價實的擔負野戰任務的部隊,同時中尉軍還要負責內史地區防務和各個官署的守備監視等職責,中尉軍從內史地區徵召,人數應該不會少於五萬人。
之前的回答中,有提到戲之戰,其實參戰的主力不可能僅僅是驪山軍團,否則很難想象若沒有一隻穩定可靠的武裝力量,如何有效組織和武裝幾十萬的刑徒和農民,而不至於引起騷亂。很難想象刑徒大軍在面對起義軍時不會再次上演周滅商牧野之戰的經典一幕,須知秦末之刑徒,實不會比商末之奴隸處境好太多。甚至有學者認為戲之戰是由中尉軍獨立完成,驪山軍團只是完成戰役後期的追擊潰敵的任務。但現在一般認為,對抗車騎千餘,步卒十幾萬的起義軍,是由中尉軍和驪山軍團聯合實現的。
之後,在二世三年八月,劉邦率軍進入關中地區,秦王子嬰刺殺趙高並執政,派遣中尉軍於嶢關阻擊劉邦,被劉邦所擊敗,最後子嬰投降劉邦,關中軍團幾乎沒有怎麼作戰便放下了武器。
說點題外話,大部分中國專家和英國bbc記錄頻道目前都認為秦始皇兵馬俑的原型就是關中軍團,只不過究竟是中尉軍還是郎中令軍存在爭議。科學網—專家稱秦兵馬俑按秦始皇近臣侍衛原型仿製
後來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述引用賈誼《過秦論》中所言:“向使嬰有庸主之才,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司馬遷本身也贊同這樣的觀點,當時的子嬰控有八百里物阜民豐的關中平原,同時關東戰亂幾乎沒有波及關中。關中軍團雖遭受打擊但影響並不大(當然在嶢關之戰的失敗本身就是子嬰的軍事決策失誤),應該說如果此時子嬰審時度勢,排程得當,保全關中地區維持秦在舊秦國的勢力並非太難。而且後來的事實冷酷地證明了,秦漢交替的時代,是入主關中者得天下的時代;控制著關中平原並進而繼承帝國的政治,軍事和物質遺產的勢力,才是今後的天下之主。
關中軍團雖作為一軍事建制已經不復存在,但是關中軍團的將士們,並未就此走向歷史,他們將以另外一種方式保持自己作為最後秦軍的尊嚴——在楚漢戰爭中對項羽的復仇。
項羽雖然擊敗秦軍中央軍主力之二,但因為其坑殺士卒,縱火咸陽,劫掠關中,以至於失盡三秦父老之人心,之後他放棄經營關中,而以一副胸無大志富貴還鄉之態定都於彭城,更是致命的戰略失誤。反過來,劉邦通過約法三章盡得關中人心,之後韓信進攻關中,對抗早已經因為拋棄袍澤投靠項羽而讓三秦父老所不齒的章邯等人自然輕而易舉,劉邦之後以舊秦國的關中地區作為自己的根基,徹底繼承了帝國的政治,物質和軍事遺產,至此,項羽的敗亡已經指日可期了。期間關中軍團的將士們先是在投降後被劉邦接管,後又被項羽配屬給三秦軍隊(即雍國,塞國和翟國),最後重新成為漢軍的一部分。
楚漢戰爭後期,基本上對項羽能造成威脅的軍隊,都多多少少和原來秦帝國軍團(主要是倖存的關中軍團)將士脫不了干係。劉邦因為楚軍騎兵驍勇,在彭城一戰被打得落荒而逃,便考慮挑選其軍中善騎兵者擔任騎兵將領以對抗楚國的騎兵,眾人推舉的就是擔任過關中軍團舊秦騎士的李必、駱甲兩人,認為他們熟悉騎兵,可以擔任騎兵將軍。不過因為李必、駱甲兩人因自己為秦朝舊將,於是請求劉邦任命一名信任的將領為主將,劉邦便拜灌嬰為中大夫,令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輔佐灌嬰,後來一起率領騎兵迎擊楚國騎兵於滎陽東方,結果獲得大勝。
再之後,灌嬰又帶領騎兵側擊楚軍後方,斷絕其補給糧道,數次擊破項羽部將,灌嬰作為劉邦的頭號猛將,不可忽略其中關中軍團將士的支援。
項羽之死也是如此。因殺死項羽而封侯的5人中,除了他的同鄉呂馬童,本來是章邯的郎中騎將以外,有據可查的人中,至少有兩人為原來關中軍團的將士,分別是楊喜,秦帝國內史華陰人,舊秦軍郎中騎,漢七年封為赤泉侯,另一個是楊武,秦帝國內史下邽縣人,漢八年因功封為吳防侯。
僅此兩例,已經可以想見劉邦的漢軍從將軍到士兵,已經由於舊秦帝國的將士的加入,產生了不可忽略的變化。
《詩經.國風.秦風》有云:“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如果放眼從秦王朝建立到秦帝國覆亡的整個歷史時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所謂強大秦軍的戰鬥力的根本在於有功必賞的政治制度,高昂的士氣和質樸的袍澤之情,也離不開賢君名將的天才發揮。秦軍的戰鬥力若在同時期的世界比較,估計與馬略改革後的羅馬軍團也不相伯仲,秦人一向也以自身尚武之風笑傲六國。在戰國時期,軍事政治,良將勁卒,這兩個致命的天平幾乎還可以保持平衡。但帝國立國後高度集權的法家政體使得戰爭機器的運轉對君主個人政治素質和領軍將領的軍事素質的依賴太大,以至於皇帝逝去,再無雄師,五年前的戰無不勝,到五年後的灰飛煙滅,歷史往往如此,劇情的演繹出乎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參考書目及引用文獻:
錢穆:《秦漢史》三聯書店2005年版
張晉藩 :《中國法制通史》(十卷本)1999-1-1版
呂思勉: 《呂著中國通史》華東師範大學2005年12月版
《睡虎地秦墓竹簡及譯文》古詩文網
-
3 # 青田視野
秦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它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是意義非凡的。
秦第一次實現了中國的大一統,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它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統一,秦朝實行的多個政治、經濟、文化政策制度也為後世的王朝國家提供了借鑑意義,為中國封建地主制社會的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但人們不禁就疑惑了,如此勵志的崛起之路,到後來又擁有如此強大的百萬雄獅大軍,秦又怎會在統一後的短短14年間,從最強到滅亡,甚至當初的百萬雄師都還沒有上場的機會,秦就沒了!秦國為什麼被破?曾經的百萬雄獅又去哪了呢?
秦滅於民心漸失,天下俱反
世人皆曰秦亡於暴政,雖然該觀點爭議較大,但暴政事實卻無可爭議,只是大多的爭議點在於該點是不是其滅亡的根本原因。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自然就是對國家的鞏固、整改,開始了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變革。其實他推行的很多制度還是被後人肯定了的,但是正所謂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更何況,這其中還不止一顆老鼠屎。
首先就是多數人一提秦始皇就會聯想到,還寫進高中歷史教材的嚴禁私學、焚書坑儒。雖然這一政策的推崇在當時有其重要作用,秦始皇也不是把所有書都給燒了,但是其對儒生的殺戮還是不可取的。焚書坑儒是對春秋戰國以來百家爭鳴所形成的文化繁榮局面的大毀滅,也是對知識分子的大摧殘,其殘暴的手段也引起人民的不滿。
在經濟上,秦始皇也沒少給百姓壓力。大戰之後,本該修生養息,而秦朝卻制定了繁重的徭役和沉重的賦稅,尤其是對於國家的男性,從17歲開始服徭役,得到70歲才可以免除。而且在此期間,秦始皇還大肆興建土木,徵集大量勞動力修長城、建阿房、修馳道,簡直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吃不飽,過不好,每日還得為了沉重的田租、口賦、鹽鐵之利憂愁,民心又何所向?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就是穩定民心,才能得到鞏固,而秦的暴政,卻是一步一步摧毀民心,最終,苦秦已久,民心漸失,天下俱反!
秦滅於後院著火,軍隊難集
最開始,我們有提到秦國在一步一步崛起,在統一的過程中,軍隊也在不斷壯大,最後可是擁有當時最強的軍隊,號稱百萬雄師。可是秦國被破的時候,他們都無力反擊嗎?如此強大的軍隊還守護不了自己的國家嗎?
這就不得不提,當時秦國軍隊的劃分與佈局了。秦統一之後,原先的百萬雄師自然不可能還是聚集在一起,於是秦始皇對於這百萬大軍便有了自己的分配。
其中,秦軍的最強主力在北方,秦始皇派大將蒙恬領30萬大軍鎮守北部防線;這30萬大軍可以說都是精兵良將,在北方修築長城並與匈奴周旋,保衛國家。本來到了秦國危難之際,這支軍隊是該趕快支援的,我們暫且先不提他們能不能及時趕到,能否挽救秦國的命運,但是他們最終是沒有出動的。
是蒙恬叛變了嗎?其實不是,在當時,這支軍隊是遇到了大變故。那殘暴的秦二世,在趙高與李斯的幫助下,殺死兄弟姐妹二十餘人,並逼死扶蘇。而蒙恬又是公子扶蘇的支持者,自然難逃一死。蒙恬死前,吩咐軍隊駐守邊疆,禁止南下。再加上秦二世如此殘暴,又逼死了將士們的將領,軍隊自然對他不滿,不去支援,也是意料之中的。
除了這三十萬大軍,秦國自然還有其它軍隊。
當初秦始皇還命任囂領50萬大軍駐守嶺南百越之地。之後任囂便病重,任趙仛為南海郡尉,將軍隊託付給他。但也是這可恨的秦二世,暴政殘忍,殺害扶蘇,致國家動盪,奸臣當道。再加上軍隊常年在外,離國都較遠,本就容易心生歹意。咸陽危難之時,他們便沒有回去支援,最後趙仛還自立了門戶。
除卻這兩支大軍隊,據說,在秦始皇每攻下一個國家後,都會在其城市留下一些軍隊駐守,兵力分散較開。
昔日大國,終是隕落
每當回顧一遍秦國滅亡的歷史,筆者都禁不住感嘆遺憾。秦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蠻荒小國,步步為營,到最後大國崛起,實在可嘆。可是,它的強大與輝煌,在歷史長河中又只如曇花一現般短暫。
秦的隕落,值得我們去好好探究、分析並學習、反思並尋找啟示。
首先,對於秦的制度改革與變法,其實還是應該稱讚的。但是我個人認為,一些政策制度還是有點過猶不及了。
其次,常言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失去民心者,失去天下。當初秦國是小國時,遭遇其他強國的打擊,瀕臨亡國邊緣,秦國百姓同心協力,共患難,一起抵禦外強,為國家的存亡努力。
而到了統一後,秦始皇急功切利,大戰以後,不修生養息,還大興土木,剝削壓迫百姓,讓百姓生活在繁重的徭役和沉重的賦稅之中,民不聊生。再加上秦始皇和秦二世的種種暴行,失去民心,幾乎算是失去了江山的依靠。
所以,大國的強盛與繁榮是離不開人民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國家的建設中,應該注重人民的訴求,安定民心。
秦國的隕落,我們惋惜,但惋惜之餘,我們更應該謹記歷史的警醒,吸取教訓,為我們國家的長久繁榮發展助力!
參考資料:秦朝滅亡時,秦國的百萬雄師去哪了,為何他們沒有守住大秦江山?——煮酒君
百科詞條“秦朝”
-
4 # 十點說史
秦朝統一六國,何等的風光,勢不可擋。百萬秦軍所向披靡。但是從秦始皇的死,到秦朝滅亡不過三年時間。那麼強大的秦朝軍隊,怎麼就剩下臨時組建的勞役軍隊,還不到二十萬人。那麼剩下的大秦軍隊都哪去了呢?
可是翻遍書籍,也看不到對南方軍的要求。難道這南方軍真的就如後世所說。閉關建立了南越國?可是曾有記載說,南方軍在南方苦戰。久久不能平息。怎麼一到關鍵用它的時候,就建國了呢?或許這南方軍在南方並非是為了戰爭。而是在給秦始皇見造陵墓。
如果這麼想,很多事情就都可以解釋了。為什麼朝廷沒有催軍團發兵?為什麼要閉關自封?或許南方軍早就平定了南方。以當時秦朝的科技和軍隊素質,五十萬人攻打一個南蠻民族,應該不會那麼費勁。然而國內突然的內亂,讓這支軍隊也不知所措。隨後扶蘇被殺,國之不國。
那些費心思討好的近臣。那時候都想什麼呢?不管誰當皇帝。把他老爹的屍首弄的好好的,都是大功一件。運回去都爛成魚乾了,胡亥他再不孝,總不能就這麼一了百了吧。除非那運回去的不是秦始皇的屍體。
-
5 # 海神守望先鋒
首先由秦軍的組成來看,秦軍主力三大軍團,守衛北方的長城軍,規模大概30萬,南征的嶺南軍,規模50萬,還有就是由老秦人組成的關中軍,規模不超過10萬,是秦軍精銳。到最後是天下大亂時,還有臨時組成的驪山軍團,規模在20萬左右。所以秦始皇給自己的帝國留下了一百多萬虎狼之師。
大將蒙恬率軍三十萬北伐匈奴收復了河套地區,從此駐紮在此守衛邊境,秦始皇長子公子扶蘇就是在長城軍任監軍,蒙恬和扶蘇很得士卒之心,但是秦始皇死後,趙高和李斯矯詔,逼迫蒙恬和扶蘇自盡,從此長城軍團軍心浮動,戰鬥力大減,秦末,長城軍團在第二任主帥王離的率領下進入內地平叛,滅掉了重新建立的趙國,把楚國的項梁(項羽的叔叔)殺死在定陶,但是這是長城軍最後的輝煌,第二年,長城軍把齊趙聯軍圍困在鉅鹿時,諸侯懾於長城軍軍威,不敢營救,此時唯獨項羽帶領楚軍,破釜沉舟度過漳河,在鉅鹿全殲了二十多萬長城軍團,長城軍成就了西楚霸王項羽的威名後徹底落幕。
2:嶺南軍團
秦始皇派50萬嶺南軍團南征開發百越(兩廣地區),主帥任囂到趙佗確實很好的執行了這個命令,通對嶺南開發貢獻很大。秦末大亂時,主帥任囂病重,他把趙佗叫來病床旁,叮囑他,暴秦無道,中原紛擾,南海這個地方有山川險阻,可以立國。於是趙佗關閉了與中原的關口,殺死了秦朝在嶺南地區的官員,閉關自立稱王了,嶺南軍團在祖國有難時,做出了自保的選擇。
3:關中軍和驪山軍團
秦朝少府章邯臨危受命,用刑徒組建了驪山軍團,精銳的關中軍也被抽調走大部,故而成分比較複雜,秦末大亂時,這支軍隊成了平叛主力,章邯靠著這支軍隊撲滅了陳勝吳廣起義,與長城軍合作在定陶之戰殺死了項梁,幾乎平定了叛亂,可惜在鉅鹿之戰未能頂住項羽的進攻,導致長城軍被全殲,章邯怕趙高治罪,率二十多萬秦軍最後的軍團投降了項羽,不料項羽在新安竟將二十多萬降卒全部坑殺,所以當劉邦進入關中時,曾經雄視天下的秦軍只剩下少量關中軍,根本無法抵擋劉邦,秦王子嬰只能投降。
-
6 # 溫明昊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終於在秦始皇這一代統一了天下。誰曾想,秦始皇設想的傳承萬世不僅沒有實現,還二世而亡了。
這其實挺令人吃驚的。
秦朝建立的時間,僅僅十幾年,這麼短的時間,當初滅六國的精銳之師應該都還在,秦朝應該不害怕起義軍的威脅才對,可事實就是秦朝被推翻了。
秦國精銳之師,一支被滅,一支背叛秦始皇滅六國以後,曾經有過兩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一次是北擊匈奴,也就是蒙恬帶領的軍隊,另一次是南平百越,也就是趙佗率領的軍隊。
胡亥登基以後,趙高開始支配秦國朝政,他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蒙恬兩兄弟。在殺了蒙恬兩兄弟以後,趙高就將蒙恬率領的軍隊交給了王翦的孫子,王離。
而這支軍隊,也是秦朝末年抗擊起義軍的主力。
是以,當秦始皇攻打下這片地區以後,就並沒有多麼的重視,只是派了趙佗等人駐紮在那裡。
壞就壞在這裡。
秦朝末年,中原內亂,各地硝煙四起,民不聊生,而百越地區因為其地理位置險峻,又落後,反而躲過了一劫。
回到王離這邊。
王離接收了蒙恬的軍隊以後,在秦朝末年起義不斷的日子裡,自然就成為了抗擊起義軍的主力。
一開始,章邯和王離等人,利用這支軍隊,確實很好地打擊了起義軍的囂張氣焰,幾乎就要收復失地了,直到鉅鹿之戰。
至此,秦朝的主力盡滅,滅亡是剩下時間問題。
秦國正規軍打不過楚國起義軍,為何?章邯和王離率領的秦軍為何還打不過項羽率領的起義軍?我認為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趙高肆意殺戮,人心惶惶
胡亥即位以後,趙高利用職務之便,剷除異己,大肆屠殺忠臣良將,蒙恬就是其中一個。而王離率領的軍隊,本來就是蒙恬率領的。
而章邯的投降,更是和趙高的無端殺戮有著莫大的關係。畢竟,按照趙高這樣的性格,就算章邯真的擊敗了項羽,恐怕也得不到善終。
這才使得秦朝的正規軍如此的不堪一擊。
二、項羽天賦異稟
項羽的天賦異稟,是大家公認的。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都是項羽以少勝多的巔峰之戰,而此前的項羽只不過是一個國破家亡的落魄貴族罷了。
結束語秦朝二世而亡,不免令人心生唏噓
-
7 # 陝南小秦
秦滅於民心漸失,天下俱反
世人皆曰秦亡於暴政,雖然該觀點爭議較大,但暴政事實卻無可爭議,只是大多的爭議點在於該點是不是其滅亡的根本原因。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自然就是對國家的鞏固、整改,開始了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變革。其實他推行的很多制度還是被後人肯定了的,但是正所謂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更何況,這其中還不止一顆老鼠屎。
首先就是多數人一提秦始皇就會聯想到,還寫進高中歷史教材的嚴禁私學、焚書坑儒。雖然這一政策的推崇在當時有其重要作用,秦始皇也不是把所有書都給燒了,但是其對儒生的殺戮還是不可取的。焚書坑儒是對春秋戰國以來百家爭鳴所形成的文化繁榮局面的大毀滅,也是對知識分子的大摧殘,其殘暴的手段也引起人民的不滿。
在經濟上,秦始皇也沒少給百姓壓力。大戰之後,本該修生養息,而秦朝卻制定了繁重的徭役和沉重的賦稅,尤其是對於國家的男性,從17歲開始服徭役,得到70歲才可以免除。而且在此期間,秦始皇還大肆興建土木,徵集大量勞動力修長城、建阿房、修馳道,簡直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吃不飽,過不好,每日還得為了沉重的田租、口賦、鹽鐵之利憂愁,民心又何所向?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就是穩定民心,才能得到鞏固,而秦的暴政,卻是一步一步摧毀民心,最終,苦秦已久,民心漸失,天下俱反!
秦滅於後院著火,軍隊難集
最開始,我們有提到秦國在一步一步崛起,在統一的過程中,軍隊也在不斷壯大,最後可是擁有當時最強的軍隊,號稱百萬雄師。可是秦國被破的時候,他們都無力反擊嗎?如此強大的軍隊還守護不了自己的國家嗎?
這就不得不提,當時秦國軍隊的劃分與佈局了。秦統一之後,原先的百萬雄師自然不可能還是聚集在一起,於是秦始皇對於這百萬大軍便有了自己的分配。
其中,秦軍的最強主力在北方,秦始皇派大將蒙恬領30萬大軍鎮守北部防線;這30萬大軍可以說都是精兵良將,在北方修築長城並與匈奴周旋,保衛國家。本來到了秦國危難之際,這支軍隊是該趕快支援的,我們暫且先不提他們能不能及時趕到,能否挽救秦國的命運,但是他們最終是沒有出動的。
是蒙恬叛變了嗎?其實不是,在當時,這支軍隊是遇到了大變故。那殘暴的秦二世,在趙高與李斯的幫助下,殺死兄弟姐妹二十餘人,並逼死扶蘇。而蒙恬又是公子扶蘇的支持者,自然難逃一死。蒙恬死前,吩咐軍隊駐守邊疆,禁止南下。再加上秦二世如此殘暴,又逼死了將士們的將領,軍隊自然對他不滿,不去支援,也是意料之中的。
除了這三十萬大軍,秦國自然還有其它軍隊。
當初秦始皇還命任囂領50萬大軍駐守嶺南百越之地。之後任囂便病重,任趙仛為南海郡尉,將軍隊託付給他。但也是這可恨的秦二世,暴政殘忍,殺害扶蘇,致國家動盪,奸臣當道。再加上軍隊常年在外,離國都較遠,本就容易心生歹意。咸陽危難之時,他們便沒有回去支援,最後趙仛還自立了門戶。
除卻這兩支大軍隊,據說,在秦始皇每攻下一個國家後,都會在其城市留下一些軍隊駐守,兵力分散較開。
昔日大國,終是隕落
每當回顧一遍秦國滅亡的歷史,筆者都禁不住感嘆遺憾。秦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蠻荒小國,步步為營,到最後大國崛起,實在可嘆。可是,它的強大與輝煌,在歷史長河中又只如曇花一現般短暫。
秦的隕落,值得我們去好好探究、分析並學習、反思並尋找啟示。
首先,對於秦的制度改革與變法,其實還是應該稱讚的。但是我個人認為,一些政策制度還是有點過猶不及了。
其次,常言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失去民心者,失去天下。當初秦國是小國時,遭遇其他強國的打擊,瀕臨亡國邊緣,秦國百姓同心協力,共患難,一起抵禦外強,為國家的存亡努力。
而到了統一後,秦始皇急功切利,大戰以後,不修生養息,還大興土木,剝削壓迫百姓,讓百姓生活在繁重的徭役和沉重的賦稅之中,民不聊生。再加上秦始皇和秦二世的種種暴行,失去民心,幾乎算是失去了江山的依靠。
所以,大國的強盛與繁榮是離不開人民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國家的建設中,應該注重人民的訴求,安定民心。
秦國的隕落,我們惋惜,但惋惜之餘,我們更應該謹記歷史的警醒,吸取教訓,為我們國家的長久繁榮發展助力!
秦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它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是意義非凡的。
秦第一次實現了中國的大一統,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它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統一,秦朝實行的多個政治、經濟、文化政策制度也為後世的王朝國家提供了借鑑意義,為中國封建地主制社會的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秦生於戰國,一個群雄並起、分裂對抗、戰事不斷的特殊時代。而在這樣一個特殊時代,秦國的步步崛起,絕對是一個國家由弱變強的典型例子,實現了從一個蠻荒小國到無敵強國的驚天逆轉。它擁有當時強大的軍隊,百萬大秦雄獅,橫掃六國。
但人們不禁就疑惑了,如此勵志的崛起之路,到後來又擁有如此強大的百萬雄獅大軍,秦又怎會在統一後的短短14年間,從最強到滅亡,甚至當初的百萬雄師都還沒有上場的機會,秦就沒了!秦國為什麼被破?曾經的百萬雄獅又去哪了呢?
秦滅於民心漸失,天下俱反
世人皆曰秦亡於暴政,雖然該觀點爭議較大,但暴政事實卻無可爭議,只是大多的爭議點在於該點是不是其滅亡的根本原因。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自然就是對國家的鞏固、整改,開始了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變革。其實他推行的很多制度還是被後人肯定了的,但是正所謂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更何況,這其中還不止一顆老鼠屎。
首先就是多數人一提秦始皇就會聯想到,還寫進高中歷史教材的嚴禁私學、焚書坑儒。雖然這一政策的推崇在當時有其重要作用,秦始皇也不是把所有書都給燒了,但是其對儒生的殺戮還是不可取的。焚書坑儒是對春秋戰國以來百家爭鳴所形成的文化繁榮局面的大毀滅,也是對知識分子的大摧殘,其殘暴的手段也引起人民的不滿。
-
8 # D老闆說
秦國奉行法家,戰爭動員能力在歷史上都是數一數二的,參照秦滅楚之戰,李信和蒙武率領的二十萬大軍攻楚,結果慘敗於楚將項燕之手,二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滅,遭遇了商鞅變法後,最大的一場慘敗,結果嬴政下令全國動員,又迅速組織起了六十萬大軍,逼得項燕自殺,楚國一戰而滅。那麼,當項燕的孫子項羽率領的六國復國軍,攻打秦朝的時候,曾經那支大秦鐵軍,去哪去了呢?
原來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命令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奪取河套,就地駐守,是為九原秦軍。又命令屠睢、任囂、趙佗等率領號稱五十萬的大軍,分兵五路南下攻打“百越”部族,征服了現在的浙江東部、江西和湖南南部、福建、廣西、廣東,以及越南北部的廣闊土地。也就是說,當時的秦朝在一南一北兩個方向同時大規模用兵,還要分兵駐守關中和六國故地,本來就沒有多少機動兵力。
等到陳勝吳廣起義後,六國殘餘勢力紛紛起兵復國,得到當地民眾普遍擁戴,而分散駐守在各地的秦軍可謂是老虎嘴邊的肉,直接遭到了毀滅性打擊。陳勝部將周文一度逼近函谷關,秦朝不得不臨時徵發驪山工役、囚徒為軍,由章邯率領,將其擊敗。
-
9 # 小舉帶你看歷史
一部分在北方,防禦匈奴,戍守邊疆,以保證百姓安全。一部分在南方防禦,還有一部分修墓,就這樣分開了,項羽根本上沒有與秦軍交戰過,章邯帶領的是刑徒軍!
-
10 # 獨唱者
秦軍的最強主力在北方,秦始皇派大將蒙恬領30萬大軍鎮守北部防線。
這30萬精兵良將在北方修築長城並與匈奴周旋,保衛國家。秦二世逼死扶蘇和蒙恬。蒙恬死前,吩咐軍隊駐守邊疆,禁止南下。加上秦二世殘暴無道,又逼死了將士們的將領,軍隊自然對他不滿,不去支援,乃意料之中。
秦始皇命任囂領50萬大軍駐守嶺南百越之地。任囂便病重,任趙仛為南海郡尉,將軍隊託付給他。秦二世施暴政,不得人心,致國家動盪,奸臣當道,加上軍隊常年在外,離國都較遠,容易心生歹意。咸陽危難之時,他們便沒有回去支援,最後趙仛還自立了門戶。
隨著反秦的力量越來越大,當初的百萬雄師也是零零散散分散各地,最後參與抵抗起義軍的軍隊,不過就20來萬人,還不是秦國的精銳部隊,最後被項羽率軍擊潰。
回覆列表
秦朝陳勝吳廣大澤鄉揭竿而起,短短三年,曾經強大無比的秦帝國被滅,簡直有些不可思議。
秦橫掃六國時,軍力令敵軍膽寒,幾乎是所向披靡,號稱百萬雄師。
二世而亡時,大秦軍隊都去那了?為什麼起義軍的星星之火都撲滅不了?
原因一,多年征戰,在統一後,也未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依然“暴政”,終至民心盡失,官逼民反。
原因二,在始皇帝統一六國時,每攻下一個國家,就留下一些軍隊駐守,兵力嚴重分散。其中有2支軍隊最為強悍。一支是任囂所率50萬軍隊,奉命平定百越,之後鎮守在百越;另一支則是蒙恬率30萬大秦鐵騎,駐守河套,防禦北方匈奴。
原因三,秦二世太過自信,忽視了起義軍的戰鬥力。
史書記載:“謁者使東方來,以反者聞二世。二世怒,下吏。後使者至,上問,對曰:‘群盜,郡守尉方逐捕,今盡得,不足憂。’上悅。”
當起義軍直接殺到潼關,秦二世才聞之大驚,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想下令讓駐守北方的士兵勤王,卻為時已晚。在章邯的建議下,下令赦免了驪山的囚徒,章邯帶著這些囚徒大敗起義軍,暫時穩定了局勢。
秦二世非常高興,認為危機已經解除了,就沒有再調集負責鎮守北方的秦兵。直到一年多後,才讓王離二十萬軍與章邯一起,在鉅鹿與項羽展開激戰,卻被項羽給滅了,很快就滅亡了。
原因四,那兩支強悍的軍隊,都是秦始皇親自安排的,一支鎮守百越之地,防止他們再次叛亂,一支用來對付匈奴,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能動用。
當秦二世感覺苗頭不對的時候,起義軍都快殺到咸陽了,如果此時再召集駐守百越的士兵,時間上來不及了。假如秦二世從一開始就果斷調集這兩支軍隊,估計歷史就重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