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每日一句詩詞

    朱三太子

    朱三太子案是指以明朝皇族後裔為名義而反清復明的事件,以故國旗號,擁立朱明後裔,起兵對抗朝廷,是不少起義者在明清鼎革之際所反對清朝的一種手段。康熙年間歷史上真實的“朱三太子”案件卻有十起之多。

    楊起隆起事,是康熙年間以“朱三太子”為號召影響較大的一次。楊起隆,雖為無業遊民,但為人果敢,有謀略。康熙十二年(1673)十二月,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叛亂,楊起隆藉機在京城率眾舉事,謀反失敗後,楊起隆逃脫。1680年在陝西鳳翔被捕殺害。

    康熙四十七年所獲的“朱三太子”實為崇禎皇帝的四皇子朱慈炤。

    楊起隆本人雖然銷聲匿跡,不知所終,但“朱三太子”的名號卻作為一種有力的號召,更為許多起事者所借用。康熙三十八年(1698),江南金和尚擁立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為“朱三太子”,聚眾太湖,密謀在康熙南巡時將其劫持,關鍵時刻由於發炮不鳴,最後雙雙被捕伏誅。

    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江蘇太倉州與浙江四明山幾乎同時暴動,且首領都以“朱三太子”為號召,因此引起了康熙的特別重視。他一邊親自批閱奏摺,部署追捕方案;一邊派人喬裝打扮,細訪賊人老巢;並特別強調一定要立即緝捕所有涉案人員,與現獲賊犯一併審結。

    對康熙來說,“朱三太子”本人並不可怕,但“朱三太子”這面大旗的感召力卻不可輕視。所以,每次爆發以“朱三太子”為名號的起義,都會讓康熙感覺猶如芒刺在背;而每次只抓到偽“朱三太子”,卻讓康熙大失所望、寢食難安。那麼,真正的朱三太子究竟身在何方?

  • 2 # 潘多拉效應

      “朱三太子”到底是誰

      1644年3月,李闖兵圍北京,明廷傾覆在即。其時,明崇禎帝膝下尚有三子——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當城外吶喊聲漸進之時,乾清宮中,崇禎含著淚親手給他的這幾個兒子換上了破衣,並叮囑太子、時年十六的朱慈烺,“帶弟出城,他日報父母仇”。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歷史(或者說正史)所記述崇禎太子,就記述到這個地方。後來談遷編著明史時,也曾有“今太子無蹤,執筆,其何所適從”的為難。

      探究跑出乾清宮的這三個崇禎最後的希望之星,所謂的正史一點指望也沒有。現在我們只能靠所謂的野史、坊間的傳言等等來猜測。

      關於明末太子,顯然“朱三”的知名度最高,其實不然,如果我們仔細的梳理一下,坊間的各種傳言,我們會驚訝的發現,其實“朱三”這個名頭有很大的張冠李戴的嫌疑。而這個嫌疑就是我們聽到的很多故事其實是太子朱慈烺的而並不是朱慈炯的。那麼為什麼“朱三”的號這麼響亮,而真正的太子朱慈烺反倒沒這麼響亮的名號或者說號召力呢?把他們放在一起講實在太繞了,所以不如我們把他們三個分開來說,這樣就會更清楚一些了。

      明亡於李闖,崇禎在煤山上以發掩面,留下絕筆後就“死社稷”了。人們的注意力這才開始轉移到太子朱慈烺的身上,肯定是作為國本的朱慈烺,不會是永、定二王。一時間關於太子行蹤,說法各一,有很多版本。

      主要有:

      一說,被李自成捕獲殺死。

      二說,被李自成挾持西行。

      三說,被高起潛收留。

      四說,被其外祖父周奎送交清廷處死。

      五說,逃至南京後被多鐸捕獲殺死。

      六說,在廣東出家當了和尚,地點也說的有鼻子有眼,就是陰那山靈光寺。

      七說,跟建文一個樣子,下了南洋,不知所蹤。

  • 3 # 6別無選擇6

    滿清入主中原,全力追殺朱明王族子孫,造成朱氏子孫拼命的隱姓埋名躲避,而假的皇室,尤其是朱三太子橫行各地。朱三太子七十五歲了,啥都沒幹,還被剮了500多刀,結局挺慘。他沒有任何實力,也沒有任何“罪行”,主要是冒充他的人、打著他名號造反招搖撞騙的人太能折騰,什麼屎盆子都往朱三太子頭上扣,扣得清廷心驚膽戰。

      這人能量太大了,怎麼全國各地都是都是他的身影,所以一旦抓住無論有罪沒罪都要處死,藉此表達一個訊號-朱三太子被我朝處決了,反清人士都收收心吧。其實該造反的還是造反,沒有朱三太子那就直接反清復明,連扯虎皮的步驟都省了。

      

      朱三太子的口供

      1644年,北京陷落之前,崇禎帝斬殺後宮女眷,讓三位皇子換裝為百姓,“萬一生還,光復社稷”。其中即有清代大名人“朱三太子”朱慈煥,後來下落成謎,也不得不成謎,早抓到的話,朱慈煥早就死了。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收錄了官員向康熙帝彙報情況的奏摺,記錄非常詳細:

      據朱慈煥交代,姓朱,全名朱慈煥,是朱明皇族後裔,排行第四,時年七十五歲,我二哥早死了,三哥和我同歲,十歲時候就離開了,後流落到祖籍鳳陽,被人收養,但是收養人也怕招致殺身之禍,所以又送走了我,無奈出家為僧,後還俗入贅餘姚胡家。知道他身份的張念一慫恿他造反,朱慈煥害怕,直接躲寧波去了,後來又遷往湖州,又遷往山東汶上縣在民間教書,官府查得緊,妻妾、兒媳、三個女兒都自殺了,還有三個兒子一個孫子,已被收監。我從來沒有非分之想,反而躲著那些妄為之人,我可勸不住他們,我都躲到山東了,只想苟延殘喘而已。

     唉,反正你自己不說沒人知道,吹唄,結果好多人找他舉事,全家死絕,真是禍福豈無憑。

      

      朱三太子的號召力

      朱三太子的傳說在民間是很有“市場”的,有很好的群眾“基礎”,民眾們都覺得朱三太子未死,一直在籌謀光復社稷,如果這種意識並沒有深入人心,“騙子”們的謊言便不會得逞,也不會有那麼多人呼應,誰都覺得朱三太子死了,那還怎麼忽悠呢。

      這裡就要提及朱三太子的身份問題,冒充朱三太子的既有仁人志士,也有宵小之輩藉機詐騙財物,同時這也是構陷他人的妙招,朱三太子被抓後的結果只能有一個,從帝王到民眾都知道,小魚小蝦米還可以“恩養”一下,充充大度賢德,朱三太子可是決計活不了的。

      為何折磨了清朝三代皇帝?

      從順治說起:

      順治八年,第一個倒黴蛋出現,一個茶葉販子首先被告發,說該人自稱大明三皇子,吹吹牛的事,一查就清楚。

      順治十二年,南昌有人陰謀作亂,自稱朱三太子。

      順治十三年,一破產商人自稱朱三太子,搞了個大型廟會party,能捐錢的,等反清復明成功後,都有官可做,結果被封官的人誰也不服誰,一個不讓路,我官比你大,一個也不讓路,這不還沒正式冊封呢麼,得,打起來了,鬧到官府,後果就是全部死掉。

      順治十六年,一騙子自稱朱三太子,能和順治帝搭上關係,買官很輕鬆,半年多就騙了七萬多兩銀子。

      

      康熙十二年,有人因不滿逃人法,聚眾造反,自稱朱三太子被鎮壓,當街與清兵對砍,行事極其乖張,社會影響極大,200多人被殺。

      同年,吳三桂起事訊息傳到北京的轉天,北京人楊起隆冒稱朱三太子起事,天子腳下,北京各城門全部關閉,滿城搜捕,城中禁止起火做飯,但是城中仍起火處無數,因黨羽眾多,到了“斬決無地”的程度,無奈“以車滿載出九門斬之,屍積如山,如是者八日”,通過大屠殺血洗京城八日,完事了?沒有,抓捕一直持續到轉年,逮捕2000人,公示數百人,共犯數萬人,公示數千人。楊起隆本人逃脫,根據當時清廷所發的懸賞來看,楊起隆從未被抓捕落案,後來抓了個人押回京對質,楊起隆的老婆竟然不認識,可見又抓錯了。

      

      真正的朱三太子案

      康熙四十六年,蘇州又有人因明事被抓,牽出了四明山的張念一,張念一又牽出了朱三太子朱慈煥。找明末尚存的老太監來看,沒人認識他,又是一起冒認吹牛案件,康熙帝一怒之下就把老頭剮了,兒子們斬立決。

      上面一段我得解釋一下 :這人到底是不是朱慈煥呢?應該是。因為他的完整審訊記錄都有存檔,現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且與同案犯的口供對應,履歷都經過核實,身份確定無疑,唯一不認的就是雖然自己洩露了身份,但是並未參與任何謀反行動,這一點也被查實,確實沒有實際參與謀反,反倒輾轉躲到了山東。

      康熙帝怎麼說的呢,“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應擬大辟(死刑),以息亂階。”雖然無罪,但還是要死。

      有意思的情節來了 ,九卿又上奏, 說崇禎四子早在崇禎十七年就已經死了 ,明代老太監都不認識他,這人肯定是假冒的,嗯······這招是和多爾袞學的,九卿的處理意見是凌遲處死。

      啥意思呢?

      ①我們沒殺朱三太子,也不會因為他的身份而殺他。

      ②此人罪名並非朱明王室後裔,而是冒充朱明王室。

      注:《明史·諸王傳》和《弘光實錄鈔》在朱慈煥的記錄上是相牴觸的。

      

      朱三太子為何“深入人心”

      康熙四十六年,又,江寧織造曹寅彙報,抓到兩撥“朱三太子”部眾,兩個案子同時發生,同樣發生在江浙,但是互不相識,可見朱三太子名頭的火爆程度。

      要說這朱三太子歲數鐵定是不小,有點猛追彭祖的勢頭,活的年頭忒多,足足耗死三代皇帝,後來的臺灣朱一貴,雍正一朝的甘鳳池,周昆來,張雲如都是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

      連雍正帝都抱怨,“從前康熙年間,各處奸徒竊發,動輒以朱三太子為名,如一念和尚朱一貴者,指不勝屈。”手指頭都不夠數的。

      雍正帝很納悶,“從來異姓先後繼統,前朝之宗姓臣服於後代者甚多,否則隱匿姓名伏處草野。從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稱朱姓,搖惑人心若此之眾者”

      從來改朝換代,舊朝皇家宗室要麼臣服,要麼隱居。怎麼本朝的奸民這麼奇葩,還有尋死上趕著假稱朱姓蠱惑人心的,而且數量如此眾多。

      

      擁護朱三太子真的是為了反清復明?

      即便是集權中心的北京,朱三太子也有供其生存的肥沃土壤即群眾基礎。

      朱三太子就像被砸的地鼠,全國各地亂竄,天知道下一秒從哪兒又鑽出來。

      那個時期,其實距離大明國滅時間並不長,明末的不少太監尚在,民間經歷過明朝的人更多,都從那個時代過來的,明朝這政權怎麼樣,最後怎麼死的,老百姓也不傻,都心知肚明,至於責任劃分問題,爭議太大,也得不出個統一結果。

      我個人認為是清廷責任最大,至於什麼得國最正,當屬無稽之談,但是出於統治合法性和襲權正統性的必要宣傳,也是當時的清政權沒有辦法的事,他只能這麼說。這種觀點無助於改變什麼,總之還是清廷統治,但康雍二帝對此的看法也並非全無道理。

      最關鍵的是,相對明末,民生確有改善,而且還改善了不少,不能說非我族類就寸功全無,你當著朱元璋的面罵元朝,他也不樂意(原因很多,本題不講)。無論明清,該捧就捧,該罵就罵,不吹不黑,別牽強附會亂丟黑鍋就好。

      

      “朱三太子”們生長的土壤

      滿清入關後,對功臣肯定是要有所分封的,蛋糕要分著吃才行,老壺裝新酒,矛盾點主要還是集中在地權上,跑馬圈地民怨極大,無論什麼時代這種行為都是逼人造反,通縣沒有一寸土地是原主的了,雄縣也是一樣,圈上就是我的,補償款朝廷說是發了,問題是沒人見到過,農民直接變成了農奴,還以種地為生,但地是人家的,以前能有點餘量,現在只夠生存,甚至不夠生存。

      

      圈地,逃人,投充,屠城,等等等等,只要諸如此類的壓迫沒有停止,朱三太子們就會殺之不絕,對於捨命造反的人來說,明清並沒什麼區別,反正活不下去了,為了多活幾天也得造反,至於死,不造反早就死掉了,哪裡還有機會考慮這種問題。

      所以說朱三太子純粹是被逼出來的,小民一個不好起事,當然要把自己的草臺子搭建的大一些。即便沒有了朱三太子,後續也還會出現朱六太子,朱三太子次子,然後就是神仙妖怪各種託詞各種教,外加“李開花是皇帝”,總之藉口好多,都是解決積怨的藉口。

      隨著康熙、雍正的勵精圖治,改善民生,民族矛盾有所緩解,百姓大多還是趨向於安穩度日,但問題只是相對減輕,民族歧視和壓迫沒有停止,那反抗自然也不可能完全斷絕,只不過出現了一段時間的蟄伏期而已,但反清復明或以此為由頭的反抗貫穿整個清代,從未停止。

  • 4 # 歷史百家爭鳴

    清朝入關進入北京,首先面對的就是各個明朝的政權,本來明朝都已經被李自成起義推翻了,人們對明朝也沒太多的好感,但是女真的清朝來了就不一樣了,對於中原的百姓和官員來說,那是外族入侵,於是都紛紛找到明朝的藩王,建立了好多南明政權。

    明朝的大臣和藩王們相繼建立了弘光、隆武、魯監國、紹武、永曆等割據政權,這些政權中,只有永曆堅持的時間比較長,無論是弘光還是隆武,雖然都讓清朝瑟瑟發抖,但最終都死在了內訌上,永曆在西南堅持抗清,可以說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甚至農民軍都來歸順,也是曾經形式一片大好,最後也是死於君臣不和的猜忌。

    明朝的藩王遍佈各地,因此清朝入關的初期,有了這些大明的後裔,也就有了抗清的旗幟,至少把反清復明的旗幟豎起來就可以拉起一批鐵桿粉絲去鬧革命了,所以最初的反清復明並沒有去考慮崇禎皇帝的太子。

    清朝最初運氣也不錯,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皇帝逼周皇后在坤寧宮自縊後,又用劍砍了袁貴妃和女兒長平公主,與對待女兒的方式不同,崇禎在死前命太子、皇三子、皇四子分別藏匿於公卿貴戚家中,於是這三個兒子就活了下來,而李自成在得到皇三子和四子之後,並沒有殺他,而是好好養著,後來清兵入關,李自成也沒有殺掉皇四子,可能是想把燙手的山芋留給清朝吧。

    清朝入主中原,一直隱匿於民間的太子朱慈烺才找到其外祖父周奎府上投靠,並與妹妹長平公主抱頭痛哭。但周奎卻是一個買主求榮的角色,將太子獻於清廷,清廷藉口說太子是假冒的,殺死了太子。並且把證明太子不是假冒的15個人也全部殺死,而說太子是假冒的周奎等人都活了下來,周奎因此還得到清廷的特別嘉賞,這裡我們就討伐周奎了。

    這件事情其實清朝做錯了,雖然說藉口太子是假的,可以毫無顧忌的殺掉,但同時也是昭告天下,真正的太子還沒有被抓到,等於給了天下一個口實,在最初由於有很多藩王,所以有沒有太子都沒關係,但是當永曆帝被吳三桂殺死以後,太子就顯得尤為重要。

    而清朝辦的這件錯事也就被人利用,因為崇禎皇帝的太子還沒死,那麼他就是法理上的繼承人,反清復明舉著他的牌子那是準沒錯的,最開始的朱三太子是四皇子朱慈炤。但隨著朱慈韶隱姓埋名,所以朱三太子就成為一面旗幟,僅僅康熙年間,打著朱三太子起事的就有十多起,可見朱三太子這面旗幟有多麼的吸引人。

    對康熙來說,“朱三太子”本人並不可怕,但“朱三太子”這面大旗的感召力卻不可輕視。所以,每次爆發以“朱三太子”為名號的起義,都會讓康熙感覺猶如芒刺在背;而每次只抓到偽“朱三太子”,卻讓康熙大失所望、寢食難安。

    最終朱三太子在康熙四十七年被抓,全族被殺,當然給的罪名也是冒充朱三太子,所以就讓朱三太子一直在民間活著,在真正的朱三太子死後,還有人打著朱三太子的名義起事,可見清朝走了一步臭棋。正因為如此,朱三太子成為清朝初期一面不倒的旗幟。

  • 5 # 擒史皇

    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而亡,明朝就此宣告滅亡。雖然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起了多個政權,史稱“南明政權”,但它最終還是沒能像當年的南宋一樣,能偏安一隅長達一百多年,而是僅僅在十多年後,就宣告滅亡了。

    儘管如此,明朝的殘餘勢力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仍然在威脅著清朝的統治,其中就有一個叫做“朱三太子”的人,硬是“折磨”了清朝的三位皇帝,即順治、康熙和雍正。

    那麼,這個“朱三太子”究竟是誰呢?他很可能不是人,此話怎講呢?

    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後,並沒有將他們除掉,而是將他們好好地收留了下來,等到李自成兵敗山海關之後,便將他們放生,讓他們三人各謀生路去了。因此,這三兄弟也就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清軍入關之後,攝政王多爾袞便宣揚說一定會善待明朝宗室,於是太子朱慈烺,在逃亡之後不久便前往他的外祖父周奎府上,與長平公主相認。據說兩人見面時,因想到國破家亡而抱頭痛哭,過後不久,便有很多人前來與他相認。

    而在這時,清王朝一改入關時的政策,立即將他給緝拿入獄,不久之後便將其處死了,而那些前來與他相認的人也都沒有逃過此厄運。

    當時不知道有多少反清復明的人,想找到朱三太子,作為正統性的標杆大旗,但始終都沒有找到。直到公元1679年,朱慈炯被清朝廷捕獲,他的下落才被世人知曉。

    所以實際上,真正的朱三太子早在公元1679年,即康熙十八年的時候就已經被處死了。

    但由於朝廷給出的官方解釋是說:此人是因為冒充前朝皇子才被處死的。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清朝的形象,但同時也在告訴世人,朱三太子還活在世上,他並沒有死。

    因此在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很多地方的反清勢力均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對抗清朝。

    此外,除了這個原因之外,當時在民間還有崇禎的一個兒子,即我們上文說到的四子朱慈炤。不過在朝廷發現他的時候,他已經七十多歲高齡了,並且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現在的他只想老老實實做一個良民。

    但儘管如此,朱慈炤心中一直以來都有反清復明的想法,他為自己改名為“王士元”,倒過來則是“元士王”,還有他在為自己的兒孫取名字時,也嚴格遵照朱元璋當年定下的規矩來取。所以這不由得讓人懷疑,於是,七十多歲的朱慈炤還是被人舉報了。

    朱慈炤死後,崇禎皇帝留下的最後一點血脈也就此消亡了。那麼既然如此,“朱三太子”的事情似乎就該塵埃落定了吧?但事實並非如此,在康熙六十年的時候,臺灣朱一貴起義,仍然尊奉的是朱三太子的名號,與之相似的還有楊啟隆案等等。

    在整個清朝初期,即從順治一直到雍正前期,有關“朱三太子”的案件就高達十幾起之多,不斷有人利用朱三太子的名號起兵反清,而朱三太子也成了清朝皇帝的夢魘,揮之不去。

    而這個時候,你還敢說“朱三太子”是一個人嗎?當然不是,此時的朱三太子不過只是這群想反清復明的人手中的政治籌碼而已!它已然成為了一種正統性的象徵!

    你們怎麼看呢?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聖祖實錄》等;

  • 6 # 野袍子仙女

    導語:經常看清朝電視劇的朋友,或許對一個說法不會陌生,那就是朱三太子。在清朝的歷史上,朱三太子的傳說就如同一個幽靈一般,困擾著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直到乾隆時期,仍有一些人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起義。那麼,朱三太子為何有這麼大的號召力呢?其實,朱三太子一直沒有找到,這是清朝高層的一塊心病。

    朱三太子是誰?

    朱慈煥(1633--1708),明思宗第五子,母田貴妃。明亡後朱慈煥化名王士元,過著隱居生活,直到康熙四十七年遭人告發,康熙以"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朱之父子不可宥。"為由,將七十六歲的朱慈煥殺害。

    悼靈王朱慈煥五歲而病,帝視之,忽雲:"九蓮菩薩言,帝待外戚薄,將盡殤諸子。"遂薨。九蓮菩薩者,神宗母,孝定李太后也。太后好佛,宮中像作九蓮座,故云。帝念王靈異,封為孺孝悼靈王玄機慈應真君,命禮臣議孝和皇太后、莊妃、懿妃道號。禮科給事中李焻言:"諸后妃,祀奉先殿,不可崇邪教以亂徽稱。"不聽。十六年十二月,改封宣顯慈應悼靈王,去"真君"號。

    朱三太子為什麼能折磨清朝的3個皇帝?

    明朝的崇禎皇帝總計有3個兒子,分別是朱慈烺、朱慈炯和朱慈煥。請注意,明朝皇室的名字很有意思,都有特有的偏旁。其中,朱慈烺是皇長子,也是崇禎皇帝的太子。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進攻京師。崇禎皇帝希望三個兒子突圍,並且安排親信太監護送。崇禎計劃讓兒子逃到南京,然後重建大明王朝。但是歷史沒有眷戀明朝,崇禎3個兒子一個也沒有逃出去,先後都成了李自成的俘虜。

    隨後,李自成帶著三位皇子進攻盤踞山海關的吳三桂。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李自成試圖利用3個皇子招降吳三桂。可是吳三桂已經投降了清朝,在兩面夾擊的情況下,李自成的農民軍大敗虧輸。在全軍混亂的情況下,崇禎的3個兒子失蹤。第二年,發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在清朝控制下的京師和南明控制下的南京,都發現了一個太子朱慈烺。當然,最後的結局很坑,清朝方面殺了明朝太子,南明方面也殺了自己的太子。

    當時,福王朱由崧已經稱帝,他當然不會把皇位拱手讓人。至於崇禎的二兒子朱慈炯,則是在江蘇、山東等地潛伏,以教書為生。本來小日子過得還可以,但是最終被康熙皇帝手下的特務發現。已經70多歲的朱慈炯被斬殺,為了斬草除根,清廷方面還殺掉了朱慈炯的兒子和孫子。由此可見,清朝在這方面是非常狠的。比如南明的各位王爺,福王、唐王、潞王、桂王等人,最終還是都死在了清廷的手裡。

    唯獨朱慈煥始終沒有找到,由於排行第三,所以被稱為朱三太子。朱慈煥到底是當年就死在了亂軍之中,還是一直隱姓埋名的活著,這沒有人直到。但由於一直找不到朱慈煥,清朝方面始終不放心,各種起義活動也是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比如盤踞西南的吳三桂,他當時就打出了朱三太子的旗號。甚至到了雍正和乾隆時期,仍有人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起義。比方說著名的天地會,天地會一直號稱朱三太子在自己手裡。

    從順治說起:

    順治八年,第一個倒黴蛋出現,一個茶葉販子首先被告發,說該人自稱大明三皇子,吹吹牛的事,一查就清楚。

    順治十二年,南昌有人陰謀作亂,自稱朱三太子。

    順治十三年,一破產商人自稱朱三太子,搞了個大型廟會party,能捐錢的,等反清復明成功後,都有官可做,結果被封官的人誰也不服誰,一個不讓路,我官比你大,一個也不讓路,這不還沒正式冊封呢麼,得,打起來了,鬧到官府,後果就是全部死掉。

    順治十六年,一騙子自稱朱三太子,能和順治帝搭上關係,買官很輕鬆,半年多就騙了七萬多兩銀子。

    康熙十二年,有人因不滿逃人法,聚眾造反,自稱朱三太子被鎮壓,當街與清兵對砍,行事極其乖張,社會影響極大,200多人被殺。

    同年,吳三桂起事訊息傳到北京的轉天,北京人楊起隆冒稱朱三太子起事,天子腳下,北京各城門全部關閉,滿城搜捕,城中禁止起火做飯,但是城中仍起火處無數,因黨羽眾多,到了“斬決無地”的程度,無奈“以車滿載出九門斬之,屍積如山,如是者八日”,通過大屠殺血洗京城八日,完事了?沒有,抓捕一直持續到轉年,逮捕2000人,公示數百人,共犯數萬人,公示數千人。楊起隆本人逃脫,根據當時清廷所發的懸賞來看,楊起隆從未被抓捕落案,後來抓了個人押回京對質,楊起隆的老婆竟然不認識,可見又抓錯了。

    康熙四十六年,蘇州又有人因明事被抓,牽出了四明山的張念一,張念一又牽出了朱三太子朱慈煥。找明末尚存的老太監來看,沒人認識他,又是一起冒認吹牛案件,康熙帝一怒之下就把老頭剮了,兒子們斬立決。

    上面一段我得解釋一下:這人到底是不是朱慈煥呢?應該是。因為他的完整審訊記錄都有存檔,現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且與同案犯的口供對應,履歷都經過核實,身份確定無疑,唯一不認的就是雖然自己洩露了身份,但是並未參與任何謀反行動,這一點也被查實,確實沒有實際參與謀反,反倒輾轉躲到了山東。

    康熙帝怎麼說的呢,“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應擬大辟(死刑),以息亂階。”雖然無罪,但還是要死。

    有意思的情節來了,九卿又上奏,說崇禎四子早在崇禎十七年就已經死了,明代老太監都不認識他,這人肯定是假冒的,嗯······這招是和多爾袞學的,九卿的處理意見是凌遲處死。

    啥意思呢?

    ①我們沒殺朱三太子,也不會因為他的身份而殺他。

    ②此人罪名並非朱明王室後裔,而是冒充朱明王室。

    注:《明史·諸王傳》和《弘光實錄鈔》在朱慈煥的記錄上是相牴觸的。

    現在的史學研究,一般都認為,清初花樣繁多的“朱三太子”,其實無一正宗,均為“復刻版”。“原裝”的朱三太子從未出現,至於到底是早就凍餓拋屍荒野了,還是明智地隱藏在了民間終老,還真難以說清楚。

    總結:所以說朱三太子純粹是被逼出來的,小民一個不好起事,當然要把自己的草臺子搭建的大一些。即便沒有了朱三太子,後續也還會出現朱六太子,朱三太子次子,然後就是神仙妖怪各種託詞各種教,外加“李開花是皇帝”,總之藉口好多,都是解決積怨的藉口。隨著康熙、雍正的勵精圖治,改善民生,民族矛盾有所緩解,百姓大多還是趨向於安穩度日,但問題只是相對減輕,民族歧視和壓迫沒有停止,那反抗自然也不可能完全斷絕,只不過出現了一段時間的蟄伏期而已,但反清復明或以此為由頭的反抗貫穿整個清代,從未停止。

  • 7 # 旅行者說文史

    雖然大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帝自縊於煤山,大明朝黯然謝幕,但是,大明的遺民反抗女真的力量仍在。反抗的種子在夾縫中生長,除了大明王朝的後續政權在南中國尋找著最後的一絲希望,來在民間的反清人士,也在蠢蠢欲動,藉著大明後裔血脈的幌子,進行著反清活動。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朱三太子”案。

    朱三太子到底是誰

    明史料記載,崇禎皇帝一生有七個兒子,到了明朝末年,有確切記載的,還有三個兒子,即獻愍太子朱慈烺、定哀王朱慈炯、永悼王朱慈炤,其中朱慈炯就是所說的“朱三太子”。崇禎自縊後,這三個兒子都逃出了京城,不知所蹤。也正因為如此,三位王子的下落不明,天下的反清人士才紛紛打著“朱三太子”的旗幟與清政府作鬥爭。

    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浙江金華府張縉,覺得民間盛傳“朱三太子”,不妨冒充,於是,自稱為“朱慈英”,為前朝皇帝第四子也,到處招搖撞騙,後被河南柘城抓獲後送到刑部,在獄中被處決。

    康熙十二年(1673),楊起隆祕密潛入北京,自稱“朱三太子”,和北京一些遊民和八旗叛奴,密謀反清復明,爆發了震驚朝野的“朱三太子”案。

    此起彼伏的“朱三太子”起義

    就在楊起隆起義這一年的一月,平西王吳三桂正式反清,朝廷緊急調動兵力前去圍剿。楊起隆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於十二月二十一日晚,約鑲黃旗監生郎廷樞家僕黃裁縫、正黃旗周公直家僕陳益等三十餘人在北京西城鼓樓西街周公直家召開祕密會議,就起義的相關事宜作做了具體的安排。

    楊起隆決定稱帝,改年號為“廣德”,在二十三日五更,“以白布裹頭,紅布披身為號,約於京城內外放火舉事”。由於行事不密,被周公直中的一個家僕偶然聽到,告訴了周公直。周公直馬馬就將此事上報到郎廷樞。事關重大,正黃旗都統圖海、祖永烈等迅速點起官兵,親自率領前去捕拿。他們包圍了周公直的宅院。鑲黃旗副都統紀哈里等也率官兵前來助剿。

    周公直家僕陳益見被包圍,於是放火拒捕。官兵衝進院落,經過短暫的戰鬥,將陳益等三十餘人全部拿獲,又進而廣為搜捕,共捕獲首要人員李株等及參與其事的達數百人之多,“首犯”楊起隆逃走。緊接著,清政府在北京城內大肆搜捕起義者,數百人被捕,上千人受到牽連,其中二百餘人被處死,並在全國通緝首惡“朱三太子”楊起隆。

    可是轉眼三年過去了,“朱三太子”不僅沒有捉拿到案,在福建反而又冒出了一個“朱三太子”。這個“朱三太子”原為福建漳州府龍縣溪縣人蔡寅,自稱“朱三太子”,糾集了海上一些兵勇,聯絡鄭成功之子鄭經,試圖與鄭經裡應外合,奪回被清政府收復的泉州。其間,起義軍以白布裹頭,時人謂之白頭賊,由於敵我雙方兵力懸殊,不久兵敗,就投靠了鄭經,並改名為蔡文明。

    朱三太子或楊起隆到底是誰,至今仍然沒有定論,就如康熙皇帝所說:各處奸徒生事,動不動就以朱三太子為名,指不勝屈。

    也許,朱三太子就是反清人士借用朱明後裔的名號而進行的反清鬥爭,並不一定確指崇禎第三子,至於,朱三太子到底是楊起隆,還是朱慈燦,或者朱慈煥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這也說明了,清朝初期,由於滿清政府的民族壓迫政策,滿漢兩個民族的矛盾短時期還處於針鋒相對的階段,要想消除這一矛盾,清政府完全依靠武力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 8 # 小瑩講歷史

    我是小瑩,感謝閱讀!

    經常看清朝電視劇的朋友,或許對一個說法不會陌生,那就是朱三太子。在清朝的歷史上,朱三太子的傳說就如同一個幽靈一般,困擾著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直到乾隆時期,仍有一些人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起義。那麼,朱三太子為何有這麼大的號召力呢?其實,朱三太子一直沒有找到,這是清朝高層的一塊心病。

    1644年,李自成殺進北京。崇禎皇帝在自殺前,派人把自己的三個兒子送出城外,分別是朱慈烺、朱慈炯和朱慈煥。計劃讓他們逃到南京,東山再起。誰知道他們三個人剛剛逃出北京城,就被李自成給活捉了。本來李自成準備帶他們三個人逼迫其他的明朝官員投降,沒料到沒多久,李自成就在山海關大敗,被清軍和明軍打得落花流水,後來在九宮山被殺。在李自成逃跑的路上,崇禎的三個兒子都走失了。

    朱三太子案,一般指康熙年間大清政府破獲的,打著朱三太子名聲帶人起義的案件。

    大清政府畢竟是滿族人統治的政權,滿漢之間民族矛盾尖銳,不少人渴望反清復明,康熙,雍正,甚至到了乾隆年間,都不停的有人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起事作案。

    僅在康熙年間,打著朱三太子旗號的團伙就有十幾支,楊起隆是其中最大的一支,這些起義軍給大清政府帶來了無窮無極的麻煩,的確可以說曾今讓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惶惶不可終日。

    朱三太子是誰?

    朱三太子為大明王朝皇三子,原名朱慈煥,被封為定王。

    當年皇三子從京城逃脫以後,落戶到了平民家中,他不敢透露自己的身份,甚至為了生計還曾剃度為僧。朱三太子通音律,知天文,曉地理,滿腹經綸卻無用武之地,他只敢勉強維持生計,不敢跟大清政府走得太近。

    本來朱三太子已經活到了古稀之年,想著這輩子可以善終了,但是誰想,康熙四十七年的時候,突然一夥士兵闖入了朱三太子的家中,將其滿門抄斬。

    康熙年間就斬殺了皇三子,是不是禍亂就沒有了?並不是,皇三子只是那些人打的旗號罷了,就算是沒有皇三子這個人,他們也能打出皇三子的旗號起事。

  • 9 # 冷暖看人生

    在整個清朝的歷史上,朱三太子這個人,以及和他關聯的傳說,就如同一個在紫禁城盤旋的幽靈一般,困擾著、折磨著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直到乾隆那回,竟然還有一些人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造反起義。那麼,一個疑問來了:朱三太子真的存在嗎,為何有如此大的號召力呢?

    其實,朱三太子一直都沒有找到,始終都是清王朝高層的一塊心病。

    >清初近60年,有關明室的最大疑案,也是入主華夏的清廷前期最為警惕的事情,當是崇禎帝的皇子下落與真偽問題。

    中國王朝史數千年,改朝換代的次數更僕難數,以異姓取代前朝之事也是屢見不鮮。一般而言,對於前朝的皇族或血脈,只要對方不挑事基本上都不至於趕盡殺絕,至少也要做做樣子先優容一段。

    而清朝的特殊點在於,它的入主,不僅是異姓,也是異族,更是偶然得天下的,還缺乏心理準備,在武裝實力及民心歸向上都沒有信心,所以對於前朝皇子這樣的“政治遺留”問題是最有戒心的。雖同是異族稱帝,它和元朝還不大一樣,蒙古人橫掃天下的資本它是不能望及項背的。

    所以,從順治元年的那年冬天開始,以京城“劉姓詐稱皇太子事件”為埠,“大明朱三太子”的不斷出現,像埋在紫禁城深處的一顆顆地雷一樣,一直困擾了大清帝國最高層近一個甲子。不管是不是真有“朱三太子”躲過了劫難,亦或還是有人冒充,對新朝來講都是巨大的陰影和幽冥,是辮子皇帝們的心頭大患。

    如同傳聞中的前朝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尋訪朱允炆下落一下,找到各種“朱三太子”然後徹底斬草除根,是清王朝開國前期維穩的主要工作之一。甚至搞到後來,是不是要找到“朱三太子”都不再是要點了,藉此名目撲滅任何殘餘勢力、打擊所有反抗力量、全面消除隱形威脅才是目的。

    所謂“朱三太子”,明確一點,指的是崇禎帝的第三個皇子朱慈炯(民間又有朱慈璊、朱慈英等叫法),或者泛指崇禎死前留下的三個皇子。

    崇禎生有七個兒子,其中二、五、六、七子均早殤,當1644年春李自成直搗北京時,皇子中只剩下太子朱慈烺、第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慈炤,在崇禎上吊前授意下改穿民依,流落民間。據一些學者考訂,當年他們分別為16歲、11歲、9歲,此後都不知所蹤,又時不時冒出,真假難辨。

    清定鼎至於中期,社會輿情非常詭異:一方面,清廷當年,是以傳檄宣佈“義師為爾復君父仇”的名義入關的,不得已戲要做足,表面上始終宣告尊重前朝王子,用多爾袞的話說,“有以真太子來告者,太子必加恩養,其來告之人亦給優賞”,但實際都是殘酷誘捕殺害;另一方面,明知這是要掉腦袋的,但“朱三太子”卻在這幾十年間如同雨後春筍一般聯翩現身,此起彼伏前仆後繼,這些人不斷地去挑動中央王朝的神經,然後一一送命。

    明知是在刀山火海中舞蹈,何以“朱三太子”還會續續不絕,我自己推想的原因也有幾個:其一,人心思漢,很多反清民眾,有意打出擁戴太子的旗號來,以此作為巨大號召力反清復明,比如順治12年蘇北朱周稘的假冒,清廷為什麼這麼如臨大敵,原因也在於此——這倒不是“朱三太子”有多大實力的問題,而是對他影響力的憂慮。

    其二,江湖無賴在民間行騙。典型的是順治13年直隸某人以此搞廟會賺香火錢、康熙12 年落第秀才楊起隆的裝神弄鬼等;其三,有些地方官員急切需要靠這個搞“政績”表功,製造了很多冤案;其四,為了安撫人心,表示前明血脈已經斷絕,搞定自身的“合法性”問題,清廷本身也會推出真假“朱三太子”來處決以掩人耳目。

    現在的史學研究,一般都認為,清初花樣繁多的“朱三太子”,其實無一正宗,均為“復刻版”。“原裝”的朱三太子從未出現,至於到底是早就凍餓拋屍荒野了,還是明智地隱藏在了民間終老,還真難以說清楚。

    >關於清初“朱三太子”疑案,現在搞研究的,都比較信從民國時明清史大學者孟森的意見。

    他在那本名著《明清史論著集刊》一書裡,收有《明烈皇殉國後紀》一文,比較細緻地考證了這個問題。他認為,直到康熙四十七年,隨著“王士元案”的審理結束,困擾清廷60餘年的“朱三太子”問題才得以徹底解決。這也是“朱三太子”在民間的最後一次現身。

    為什麼是“最後一次現身”,我想,道理也是顯而易見的:“朱三太子”在此前後無法再掀風作浪,當然核心原因不是清廷的鐵血鎮壓,而是“造反”也好,“反清復明”也好,到了此時,已基本失去了民意基礎。康熙四十七年,即1708年,此時天下早已承平日久,老百姓安居樂業,除非大明鐵粉和亡命之徒,不大有人願意去跟隨“太子”去刀口舔血了。

    所以,“朱三太子”,自始至終終究只是民眾表達不滿的一個名號。它也告訴我們,封建王朝歷史上的任何統治者,如果老是腐朽地一味欺榨百姓,那麼,來自民間的“朱三太子”們其實就是抓不完,也永無法殺絕的。

  • 10 # 小龍女5505

    朱三太子是明朝末代君王崇禎帝朱由檢第三位兒子,明朝滅亡後流落民間不知所終,但清朝三位統治者皇太極、順治、康熙都一直擔憂這位明朝的朱三太子會招兵買馬,起兵反清,光復他的明朝江山。所以這位失蹤的大明朱三太子,成為了清朝三位帝王的巨大隱患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客來敬主煙不受,酒半茶滿把客羞什麼意思?你怎麼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