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女心理師獨白

    首先我不同意這句話“善良是一切罪惡的起源”。

    其次,我不認同題主從這句問答上呈現出的兩個認知傾向:

    1、“有人說”只代表世上有一種這樣的聲音存在,不代表這個聲音就是你行動的準則;

    2、善良與否是你的主觀選擇,與“應該”無關。更與“有人說”的這種聲音存在無關。

    我分別解釋下:

    ”善良是一切罪惡的起源“是典型的認知偏誤,在心理學上叫”絕對化思維“。

    “絕對化思維”是一種簡單化,絕對化的思維方式,其特點是盲從和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簡單邏輯,非常容易陷入一葉障目、以偏概全的思維誤區。這樣說話的人習慣於把個案泛化為普遍現象,把偶發事件總結為必然結果,把特殊描述為一般情況,把細節論定為事物全貌。從而形成結論,並四處傳播,比如:官員都是腐敗的,城管都是暴力的,路人都是冷漠的,老人都是訛人的,善良是一切罪惡的起源等等。

    可以肯定的是具有這種絕對化思維的人在他的成長過程和經歷的成長環境是有缺憾的,所以他形成了這樣的思維模式。

    在生活中如果遇到這樣傳遞”絕對化觀念“的人,在聽到他的觀點的同時,也儘量去嘗試理解他形成這樣認知的背景吧!

    關於題主的認知傾向。

    我們的社會規範和文化環境對人有許多的規範和要求。善良屬於道德範疇。

    亞里士多德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在他的倫理學專著裡,繼續探討了關於“善良的問題”。他認為,“善”分為善良和正義。善良對於人來說是一種倫理要求,是人與人交往和人的自我要求,而正義是一個國家必須要做好的。且他在《政治學》一書上說,國家的正義體現就是”公正“,這是國家層面的”善“,是全體公民的利益體現。

    當我們與人交往時,社會倫理要求我們”行善舉“。

    但請注意,你要判斷的重點是交往物件會如何迴應你的”善舉“。因為”善“是一種維繫關係的動作,它源於你對該物件自覺的負起了一份維繫的責任,常常以愛心、友好,對美的喜愛、讚頌、加持等方式呈現。

    如果判斷對方會正面迴應你的”善良“,當然要善良地與之相對;

    如果判斷對方不僅不接受你的善,還會轉而攻擊你,你要注意護衛好你的”善良“;

    如果無法判斷對方如何迴應你的”善良“,記得先hold住你的善良。因為”善良是一瞬間的愛“,搞清楚投注物件,再愛不遲。

    結語:

    不管如何,善良應該是你在呼叫了自我能量後的與環境物件相處時,自發選擇的一種態度。既不該盲從,更不必被綁架。重點是,學會判斷物件,再決定善不善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因為娛樂圈的分分合合而質疑“愛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