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每日精選影片分享
-
2 # 越來越好8588
死亡就像是一個不經意時抬頭看見的默默運轉的倒計時,本能的一絲反感之外,也會有一些恐懼。正如所有其他恐懼一樣,死亡恐懼也是一種心理反應,雖然它來自於一個最終確定的事實,來自於生物規律,來自於人精神結構的最深處。
從根本上講,生產勞動、商業貿易、發明創造這類東西,直接和間接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或一部分人)生存和生存得更好。而唱歌跳舞、鬥雞玩狗、求神拜佛、研究哲學,歸根結底是為了讓生存獲得一層意義,人類就是用這層意義來包裝他的生活,逃避死亡的命運。
而這意義必然建立在需要上,去滿足一個人最大的幸福。
一個牢牢地吸附在“現實”之上的人是一個切斷了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鏈條的人,也就是說,是一個拒絕了“永恆”的人。在與死亡的角逐中,在心理上他比那些感覺自己在思想和心理上活在一個前後延伸的時空結構的人,會更早地失敗。這一點很明顯,如果我們既不瞭解歷史,也不對未來有所暢想,在心理上我們就會和由時間序列建構的世界失去聯絡,我們的存在就容易被淹沒。一個人越同化於他所在的社會,他的整個存在就越狹隘。他所做的一切,無論是拼命工作、炫耀性消費、買車買房,要麼只是為了生存,要麼只是為了做給別人看,生活並不是建立在內心體驗和追尋生命的意義上。無論他在和別人對比時、在他人對他的羨慕中可以收穫多少“幸福”的感覺,內心的聲音都會隱隱地告訴他這種存在是有缺陷的。他怕死,是因為他並沒有真正找到生的價值!如果始終沒有做過或者嘗試尋找真正讓自己開心的事情,那死亡確實是很苦澀的一件事情。
儘管一個人的存在真的不是他所佔有的東西,但在心理上,我們就是認為,一個人就是他所佔有的東西。我想,不穿衣服,人類可能沒有底氣在猴子面前說自己是“高階動物”。事實的真相往往是,一個人越無法依賴他真實的自我而活,他就越需要認為社會包裝出來的那個“自我”就是真實的自己,並讓其他人在心理上對此也表示同意。一個權力者、一個有錢人,一旦意識到那個剝去了權和錢的自我就是真實的自己,他在心理上就陷入了災難。完全符合社會價值排序的人生將在死亡退卻一切包裝之後,直面自我。而一個人內心對自己的感想,只有自己能夠知道,也唯有這樣的時刻,才能知道是不是看起來幸福。
完全符合社會價值排序的選擇生活,最大的軟肋就是人終有一死,很多時候公認的幸福和自我的幸福並不是一碼事。況且,我們的社會在越來越快的變化,盲從他人的幸福對自己來說並不是一個好選擇,只有內心是相。
回覆列表
克服不了的,沒到死的時候,永遠不 知道死的恐懼,不過有的時候活著真的比死更痛苦的時候就不會去懼怕了吧!我外婆癌症去世的,一開始一直是花錢治療,最後痛苦的自己都想去死了!沒有什麼比活著更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