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第一段就極其生動傳神,朱買臣夫妻在這段描寫中簡直是栩栩如生。從這一段描寫來看,朱買臣夫妻之矛盾起源,及其最終導致夫妻離異的原因,不是因為朱買臣窮。朱妻後來改嫁的那位丈夫,也是窮賤人家。可見她並非如後人所指責所誣枉的嫌窮愛富。朱買臣“常艾薪樵,賣以給食”,已是“常”,一直如此,朱家也並不是乍窮。而他的妻子則一直是“負戴相隨”,頗能吃苦,很適合傳統觀念之“夫唱婦隨”的口味。但她不能容忍朱買臣之酸:他擔著柴火,灰頭土臉,還要“行且誦書”“歌嘔道中”!這就與環境極不和諧。主觀地製造出與周邊環境的不和諧,且沾沾而自喜之,就顯得滑稽。這裡朱買臣有多種不和諧:他的外形與生計與他吟誦的聖賢之書不和諧;他的古怪作派與丘墓之間打柴人的整體環境不和諧。於是道人側目,指指點點,且不少人竊竊私語,掩口葫蘆而笑。朱妻羞得恨不得鑽入地下——她能守著一個窮賤的丈夫,但她不能無羞於守著一個為別人所嘲笑的丈夫——朱買臣沒有自尊心,喪失現實感,她卻沒有,這就是她悲劇的根源。她是因“羞”而求去的,而不是因為生計的困苦。
而朱買臣喪失現實感,是典型的精神病症狀。一個功名心特強,富貴欲特強,嗜慾深而天機淺的人,年近五十而仍伐薪南山,若不變成范進那樣唯唯諾諾,委瑣卑微;那就該是朱買臣這樣的自我膨脹,以喪失現實感,麻木不仁來保護自己的創傷不被觸及。他在丘墓之間,是“歌”是“笑”,這純是無賴本色;而他的妻子則是“羞”與“怒”。朱妻是一個正常人,而不是和朱買臣一樣由熱切巴望一朝富貴而導致精神分裂,她的反應是正常的,合理的。朱買臣的這種自輕自賤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逆反心態,後來魯迅筆下的孔乙己身上就有——那種文化的毫無道理的傲慢使他們自認為比自己周圍的人偉大而高尚,他們賤視那些與他們的實際社會地位相同的人,以為自己屬於另一高貴的群體。而這另一類的高貴群體又根本不承認他們,他們於是只能生活在夾縫中,兩頭受氣,受嘲笑——孔乙己就陷在這樣的尷尬中:他是唯一穿長衫而又站著喝酒的人。朱買臣是唯一吟誦聖賢語錄卻又負薪叫賣的人。有些文化確實能把一個健全的人變成喪失現實感的精神病人,同時還是道德上的下流坯子。
本文的第一段就極其生動傳神,朱買臣夫妻在這段描寫中簡直是栩栩如生。從這一段描寫來看,朱買臣夫妻之矛盾起源,及其最終導致夫妻離異的原因,不是因為朱買臣窮。朱妻後來改嫁的那位丈夫,也是窮賤人家。可見她並非如後人所指責所誣枉的嫌窮愛富。朱買臣“常艾薪樵,賣以給食”,已是“常”,一直如此,朱家也並不是乍窮。而他的妻子則一直是“負戴相隨”,頗能吃苦,很適合傳統觀念之“夫唱婦隨”的口味。但她不能容忍朱買臣之酸:他擔著柴火,灰頭土臉,還要“行且誦書”“歌嘔道中”!這就與環境極不和諧。主觀地製造出與周邊環境的不和諧,且沾沾而自喜之,就顯得滑稽。這裡朱買臣有多種不和諧:他的外形與生計與他吟誦的聖賢之書不和諧;他的古怪作派與丘墓之間打柴人的整體環境不和諧。於是道人側目,指指點點,且不少人竊竊私語,掩口葫蘆而笑。朱妻羞得恨不得鑽入地下——她能守著一個窮賤的丈夫,但她不能無羞於守著一個為別人所嘲笑的丈夫——朱買臣沒有自尊心,喪失現實感,她卻沒有,這就是她悲劇的根源。她是因“羞”而求去的,而不是因為生計的困苦。
而朱買臣喪失現實感,是典型的精神病症狀。一個功名心特強,富貴欲特強,嗜慾深而天機淺的人,年近五十而仍伐薪南山,若不變成范進那樣唯唯諾諾,委瑣卑微;那就該是朱買臣這樣的自我膨脹,以喪失現實感,麻木不仁來保護自己的創傷不被觸及。他在丘墓之間,是“歌”是“笑”,這純是無賴本色;而他的妻子則是“羞”與“怒”。朱妻是一個正常人,而不是和朱買臣一樣由熱切巴望一朝富貴而導致精神分裂,她的反應是正常的,合理的。朱買臣的這種自輕自賤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逆反心態,後來魯迅筆下的孔乙己身上就有——那種文化的毫無道理的傲慢使他們自認為比自己周圍的人偉大而高尚,他們賤視那些與他們的實際社會地位相同的人,以為自己屬於另一高貴的群體。而這另一類的高貴群體又根本不承認他們,他們於是只能生活在夾縫中,兩頭受氣,受嘲笑——孔乙己就陷在這樣的尷尬中:他是唯一穿長衫而又站著喝酒的人。朱買臣是唯一吟誦聖賢語錄卻又負薪叫賣的人。有些文化確實能把一個健全的人變成喪失現實感的精神病人,同時還是道德上的下流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