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熊娃運動
-
2 # 萊國索
彝族歷史文化是很悠久,但鼻祖談不上,因為任何文明都是它的歷史條件決定,不然地球怎麼能發展。
彝族是個新生民族,歷史並不長,只從建國才有的民族,是西南眾多民族中的一員,只不過它更多的繼承了西南夷族中的文化而被認為悠久,其實西南很多民族的文化是相通的,只不過只有彝族傳承了文字,所以理所當然的認為彝族是夷族,這個對,也不對。夷族在歷史上包括很多現在的各民族,南詔後期為大理打天下的三十七部就不光是今天的彝族人,但在當時肯定是同一個民族。
其實我們可以明顯的感覺到,現在彝族內各支系方言有的差異很大,反倒和其它周邊民族語言差異卻很小,但為什麼語言接近的不是一個民族,而語言差異大的卻是一個民族??文字,這是改變不了的事實,現在彝族各支系都還保留古夷文,這應該就是彝族認同的標準,而丟失了文字的支系自然成了另一個民族。
-
3 # 隱崔話田園
古彝族稱不上世界文明鼻祖,但瞭解後我們會發現,他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最重要且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星堆文明和古彝族文化也是存在某種同源關係的!
古彝族是古代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名稱,又稱“古夷族”。是以西南土著居民為主體形成的民族,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文化遺蹟在西南各地的普遍發現和彝文古籍充分證明了彝族世代居住在雲南、四川、貴州等地區,彝族也是西南這塊土地上最古老的居住民族。
彝族公元前157年之前曾經發達於巴蜀,擴張及中原,曾又縮居西南,或內部遷徙;但始終以西南這塊“土著地”為依託,以此為舞臺中心,演繹了他們艱難曲折,生生不息的文明史。
-
4 # 普魯小子
我自小在全國兩個彝族自治州之一的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生活,(祖籍南京大壩下柳樹灣,明屯兵後裔)且在彝區工作過多年,身邊有很多純彝朋友,我試著談談這個問題。
“夷”,泛指漢文化圈邊緣或之外的文化和民族。秦時稱玉門關以西民族為狄夷,渤海圈乃至東北為東夷。歷代稱蒙古高原遊牧民族為胡。漢《史記》稱雲貴川的羌、氐、彝、苗、白、侗、傈僳、傣為西南夷,兩廣至越南的壯、苗等稱百越,清末仍稱西方列強為蠻夷……至建國初民族普查鑑別時,周總理認為“夷”有岐視意,改“彝”族,此“彝”非彼“夷”,範圍、指向已縮減為一個單一的族種,即今彝族。此略為其流源嬗變狀。
1、圖騰宗教:崇火拜虎,萬物有神,敬天畏地,有“泛神”痕跡。其宗教以火、虎、尊祖為主幹,發展成散射狀的成熟度不高的小眾宗教。其宗教活動以“畢摩”(集巫、醫、文字、經史、禮制為一身的文化大成者)為核心,貫穿婚喪、年節、祭祀等。
2、天文曆法:從長期的生產生活經驗中總結創制出彝族十月太陽曆,與漢陰曆(殷歷)、南美瑪雅太陽曆有較高相似度和準確度。多地遺存古觀象臺。
3、語言文字:創制文字(與日文外觀極像),留有眾多典籍(涉醫、巫、制度、史詩、曆法等),語言則兩百公里以外開始變異,區域性就不通。日本學者考察雲南時,綜二層木屋架構、二樓板倉儲糧、文字型極相似等因素,曾有觀點認為,日早期移民應自雲南彝族先祖。
另:婚喪、建築、習俗等因地、因時均有複雜流變,此處所限,不能逐一示之。
總之,此問題的提法只為拋磚引玉,史界民俗界亦未有定論,遑論泛泛之眾能決,當謹之慎之!不若定為:世界文明的起源之什一,貢獻者之什一為當。拜明者鑑之!
-
5 # 味哎兒
彝族應是夷人後代,也是商朝建立者,歸后羿部族的一個分支人群。
其特徵就是彝器,現代文字書上寫成青銅器,只不過型體繁雜,飾紋曲拐彎折,而與周朝青銅器不同。
彝族周朝立後,遷入西南,有的入海南島,有的入越南半島,雖青銅少,身上紋雷雲紋的女人刺青保留制式飾樣。善用弓弩。
后羿用箭,夷人就是弓人合體字,夷彝音似。而弓就是曲拐彎折紋式。
-
6 # 使用者4526952751357
活在當世的同志們,發表個人觀點是好的。但也別夾帶民族觀念,影響民族|團結。真實情況誰也不知道自己的祖先到底是什麼民族。當然有族譜的除外。誰也不是古人,除非你能回到舊時器時代。新中國以前是什麼情況,我想大家應該清楚。當代的人識倆字就能閱歷古時的情況,大家別胡扯了,什麼都有可能。
-
7 # 海上之狐
就別吹了,彝族的祖先已經可以非常明確的說是古代從印度翻越雪山走過來的,基因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彝族的基因裡帶有印度低種姓人的血統。到了中國肯定還有一些民族融合,說他的文明多麼多麼先進,肯定談不上,就是一個有一點歷史的少民而已。
回覆列表
每個文明及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這麼說可能有失偏頗,但彝族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不能否認的。流傳於現世,黑彝白彝的概念我們暫且不論。我來舉幾個例子讓大家可以初步瞭解一下彝族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
1.彝族有自己的創世史詩如,《勒俄特衣》彝族長篇史詩。流傳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大姚﹑鹽豐等縣。“梅葛”一詞是彝語的音譯。意為“唱述過去的事”,是彝族民間歌舞和民間口頭文學的總稱。它本是一種曲調的名稱﹐史詩用梅葛調演唱﹐因以得名。千百年來,“梅葛”靠當地群眾口耳相傳儲存下來,廣泛流傳在雲南姚安的大黑山彝區及其附近的金沙江流域彝家山寨,2008年6月,彝族“梅葛”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梅葛”沒有文字記載﹐千百年來﹐完全憑口耳相傳。在漫長的流傳歲月中﹐經過彝族人民不斷加工﹑潤色﹐使它在內容上和藝術上更加豐富完美。彝族人民把《梅葛》看成是彝家的“根譜”和古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逢年過節都要唱三天三夜﹐並把會唱《梅葛》的歌手尊為最有學問的人。1959年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這部長詩經過整理的漢文譯本。
2.自成體系的的神話傳說,比如射日英雄支格阿魯,與廣為流傳的後裔不同。,是彝族中的射日英雄,也是彝族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創世英雄,是全體彝族人民認同的最崇敬的祖先。
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個故事據說,擁有神奇力量的支格阿魯,騎著一匹叫斯木都典的由神鷹變成的飛馬,到天牢裡救出了自己的母親,一路上,他專門為民除害。他消滅妖魔鬼怪,征服毒蛇猛獸,訓服雷公閃電,他用神弓仙箭射落了天上六個太陽和七個月亮中的五個太陽和六個月亮,只留下一個太陽和一個月亮,從此讓人們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