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是屈同學

    人間當然值得留戀,不然人間也不會流行喪文化。因為支援喪文化的人,畢竟還是在人間支援的。

    其實喪文化還好,跟負能量一樣,雖然喪,卻總能產生一些積極的效果,相比這個,我更害怕正能量滿滿的人。

  • 2 # 未卜先知了webscheer

    我剛開始時看到這種公開愛用“喪”字甚至以公開以“喪”字為招牌的營銷的確很驚訝。這個字在成年人和講究“口彩”的傳統意識很強的人走唯恐避之不及的字樣。這是最早流行於網上的一種網路流行語言的風行表達。“喪”的表達真正來源於年輕人的以之與“喜”字對用的追求不同尋常追求不人云亦云的思維下的表達,更多是新一代年輕人一種逆反思維的解構。

    有人認為,以愛用“喪”為代表的“喪文化”是指一些90後的新年輕人,在現實生活面對社會現實的巨大挑戰,甘於消極、沉淪、頹廢,甚至墮落,且失去目標的自我渲洩。是徹頭徹尾的自暴自棄。

    我覺得,事實並非那麼嚴重。“喪文化”心理更多是對那些當那些不痛不癢、千篇一律、淡而無味、令人生厭的鋪天蓋地的嘮叨所謂勵志和煽情的那種語言暴力的一種反抗,它以公開走向反向的極端來對抗這個高高在上的語言姿態使用者在實際生活中並非知行合一的反抗。

    有人認為,“喪文化”最典型的莫過於四大代表符號走馬男波傑克、悲傷蛙Pepe、懶蛋蛋和有四肢的鹹魚。“喪文化”的逆反實際很顯現帶著一種強烈的尋找合理邏輯突破口的旨趣在裡面。比如,“喪文化” 愛宣稱:“你之所以喝雞湯是因為肉都被別人吃了”;“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有些人就生在羅馬”;“有時候你不努力一下,你都不知道什麼叫絕望”、;“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前任的喜帖”……這樣帶有自我調侃和解構式的網路語言,很能引起年輕群體的共鳴,而這也標誌著這代青年人幽默式自我解嘲以此抗壓的“喪文化”的崛起。“喪文化”並非在傳達一種沉重的真正病態的絕望,並非完成絕望式的負能量。這種使用並非徹頭徹尾全是消極因素,這種使用帶有一種自嘲、戲謔,或者想追求一種玩笑、幽默與風趣的表達效果,與此來比對一本正經的喋喋不休誦經式的訓導。

    (廣東粵西茂名街上的一家“喪茶”經營店)

    它透露出輕人尋找在對思維固化和語言板結下的思維束縛的一種自我解放與疏導,他們沒有真的放棄一切,恰恰相反,“喪”語言的使用,顯示他們有語言表達突破的強烈願望。他們並不是在傳達人間一切不值得留戀。當然,這種“喪表達”有沒有更多積極意義的建樹?這又是另一個問題。年輕人語言表達突破的願望肯定是好的,方向對不對就要讓社會傳播的最終沉澱來檢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條85後的單身狗,還是沒有女朋友,該不該相信命中註定?你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