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qaz鏡花水月
-
2 # 畲鄉蘭蘭
因人而定,每個人性格不同。有的人不管感情、友情講究專一。一世一雙人,友情也只願有一個人當真正懂心的知已就很滿足。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愛情、親情。友情也是比較珍貴的一種情感。人生難得一真正知己啊,知己難求。
-
3 # 北洋菜
人是進化中形成的群居動物,後來衍生出了社會,成了社會人。作為人群中的每一個分子,都有被理解、被包容的渴求。但是人們又往往感到知己難求,其實這可以從哲學上作一點解釋。
第一,每一個人的客觀存在不同,這就形成了站位不同,看人看事的角度也就不同,角度自然會產生差異,不用說看人,即使看山吧,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更何況是看人呢。一個人只有站在和你同一個層面上,才能和你有共同的頻率,這是成為知己的一個前提條件。
第三,成為知己需要時間。時間只是一個概念,實際上是指經過事實的考驗,或多次進行過思想的交流,透過許多具體的事,以及坦誠的交流能夠看出你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他自己也恰恰具備同樣的“三觀”,這是成為知己的一個重要的條件。
第四,個性差異。也可能個性相同的人可能共同的東西越多,也可能個性不同的人,由於互相包容互補,反倒相知甚深。有時還有緣分的因素,有時由於學識、個性等多個方面的原因,使你形成了某些特質,而具備相近特質的人只一面就感到很投緣。這點情況也是有的。再發展下去,遂成為知己、知音、知心。有的青年男女,何止是知己,甚至成為了知心愛人。這就是緣分的作用。
當然,可能水平越高的人越感到知己難求,這是因為在第一個條件上,在站位上能夠達到很高層次的人本身是很少的,由於他極為出色,使他可能極為孤獨。尼采說,要麼孤獨,要麼庸俗,反映出了他這樣一種不被理解的孤獨感。孔夫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其實也反映了他不被理解的無奈。其實魯迅也是一樣,他把瞿秋白作為知己,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當然魯迅的知己不止瞿秋白一個,還有蕭紅等人,更有一個千古偉人毛澤東與他隔著時空對話,但能夠真正理解他的同時代人並不是很多,但毛澤東理解他,在上個世紀30年代就稱他是現代中國的孔夫子。這是真正的高層次的知己和知音。
回覆列表
人世間的共通之人本來就是少之又少的,就好比世界上無兩片共同的葉子,知己可遇不可求,有一個已經很不錯了。
任何事物也好,人也好,愛到極致都是排它的,你鍾愛一件東西,便無法同樣去愛另外一個東西,你愛一個人便無法去愛另外一個人,知己這回事應該也是一樣的吧。所以知己不可能有第二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