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南賢書生

    端午節,這是華人民的一傳統習俗,這天大家都會吃上自己包的粽子。

    粽子,又叫“筒粽”。由來已久,吃粽子的習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公元前340年,楚華人屈原,面對自己不幸的遭遇,便到汩羅江抱石自盡。

    後來,人們寄託哀思,不讓魚蝦損傷他的軀體,那些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

    從此,每到這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來祭奠他,這也是中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我們現在吃的用葉包的,其實在之前是用竹筒的。

    根據歷史記載,被朝廷流放後,屈原去了江邊,沿著水邊唱著唱歌,樣子十分狼狽,身體和外貌都像枯枝似的。

    一位漁夫看到他,便問:“你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何在這裡?”屈原說:“這個天下是昏暗的,但只有我是清濁的。

    每個人都喝醉了,但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我被流放了。”

    漁夫說:“聰明的人和聖賢的人是不受事物束縛,但可以跟隨世俗的變化而變化。既然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你為什麼不隨波逐流呢?每個人都醉了,為什麼你卻讓自己如此清醒呢?保持這種崇高的節操志向而使得自己被流放於此呢?”

    屈原說:“我聽說剛剛洗過頭的人會用手彈去冠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身上的泥土。沒有人喜歡自己身上被弄得一身髒東西,我寧願跳入江中,死在魚腹。我怎樣才能用高貴純潔的品格來蒙受世界上的塵埃?”

    於是寫完愚人節《懷沙》便抱石跳入江中自盡了

  • 2 # 翡翠妞兒信玉堂堂主

    其實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食物,只是在那個時候粽子的形狀不同罷了,後來在晉代,成了晉代的節慶食品,再後來流傳到東南亞一些國家,再也沒後來了,如果再後來就是今天的粽子。

    吃粽子來源於紀念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中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 楚國快要滅亡時,農曆五月五日這天,屈原投汨羅江自殺。可見屁老寧可死也不可辱的倔強讓後人敬仰!這偉大的愛國精神值得我們中華兒女傳承與學習及發揚!

    傳說屈原投江後,楚華人民為了不讓江裡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裡投好吃的食物。傳說有一天屈原拖夢給別人說投的好吃的食物全被魚蝦吃完了,他沒吃,後來人們用粽葉包起來,並有角,讓魚蝦誤認為兇器不敢吃,就這樣年復一年,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裡祭祀屈原。

    緬懷偉大的愛國詩人,政治家,所以粽子不是單單美味而存在,它有更高的意義所在……一位詩人的曾經和現在都牽動每位中華兒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鍵啟動的汽車,有必要先自檢再啟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