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翰墨書道
-
2 # 拉比文創
這個問題不難解答。第一,學習書法是一個過程,並非時間越長越寫得好。當學習到達一個程度,剩下的要靠生活閱歷來成就。
第二,你經歷越豐富,心靈的積累就越豐厚,寫字不在是寫字,而是在寫自己心情,到達一定的高度和沉澱後,你寫的不在是心情,而且心境,這個境界越高你的成就就越高。
大書法家王羲之曾有過一段煩惱的人生過程,其實,當時他那時候的字也是相當了得的,但是他就是不滿意。晚上睡覺他抱著自己的妻子左思右想睡不著,這讓她的妻子十分不悅,於是說:”你抱自己的體,不要抱我的體啊”。這時,王羲之恍然大悟,是啊!我為什麼不寫自己的體呢?後來,經過歲月的洗禮,他真的成就了自己書體,成為偉大的書法大師。
-
3 # 少兒書法馬老師
嗯,對,常常有這種感覺。但是剛開始寫幾筆或幾個字感覺挺好的 ,慢慢又重回原樣子了,這就是證明你只練好了幾個字而已,並沒有對整個書體正真的掌握,說明功夫不到位。練書法是件枯燥的事,不要覺得寫好幾個字就沾沾自喜,也並不必要寫不好而灰心喪氣,堅持每天練,肯定對某一種或幾種書體有自己的心得和體會,急於求成是不可能的。
從古到今,出名的書法家就那幾位,所以放平心態,長期堅持必有所獲,個人愚見,望批評指正。
題主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說明非常善於在學習過程中思考感悟。
原因非常簡單,就像我們吃飯需要一個消化過程那樣,書法的臨摹學習有需要一個過程,我們在當時臨摹的效果感覺好,並不一定就是真正掌握了,要在以後能夠精準回想並書寫成功才算真正掌握,做到了學以致用。臨摹練習書法過程中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是什麼壞事情。我們在當時的臨摹學習畢竟還是感性認識多一些,類似視覺暫留。再者就是還沒有完全融入自己的思想意思中,甚至這時候還可能會出現些許疲勞感。如果在過了一定時間以後,遇到使用書寫或練習、習作時,就會把過去在臨摹練習中學過的字形甚至技法從記憶中調出來,不僅有新鮮點,而且還是記憶中最牢固的部分。這時候的書寫才真正是獨立的心揮手運,是自己的書寫,發自內心的書寫,不像當天臨摹時的書寫,還存在感性認識,而這時候的理解與認識是理性的,是更高一級的臨摹學習。時間間隔以後書寫過程,根據自己過去所學內容的記憶和理解的書寫,一是反映的是真正自己掌握書法技法的內容,二是還具有回憶式的書寫,能夠做到這一點,也說明學書者在不斷紮實的進步。真正能夠運用所學知識為己所用,化古為我了。這時學習書法由機械的被動的臨摹到應用與書法創作實踐轉換的關鍵階段,如果在這時候書寫的作品或文字,字字和字帖風格相仿,字字和字帖比對,點畫結構氣韻的相似度越大什麼你對書法的臨摹已經入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