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nfengz3

    趙括紙上談兵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

    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

    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

    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完全相信書本上所說的,不如不要書。其根本道理是指不要太拘泥於書本上的知識,時代在變遷,資訊也在改變,讀書時對書上的知識需要加以分析,如果情況不同卻把書本上的知識照搬往往是無法成功的。如果不帶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去看書本,就會成為書呆子。

    擴充套件資料

    出自戰國的《孟子·盡心下》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這是精闢透脫的讀書法,要求讀者善於獨立思考問題。

    孟子談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時,所舉的例子是《尚書》中《武成》篇的內容,《尚書》作為儒家經典之一,在孔孟的時代也是有著極其權威性地位的。

    因此,孟子這種對於權威著作,對經典保持獨立思考,勇於懷疑的精神,尤其難能可貴,體現出聖賢人物的治學風範。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園如何教孩子認字? 三歲的孩子怎樣教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