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安簡單生活
-
2 # 正一小道
三毛的一生算不上平坦,年幼自閉缺少外界的交流,沒有朋友,獨自求學國外。不知道現在還有沒人能夠體會那種年幼就離開家鄉去到一個陌生城市的孤獨感。在如今溺愛的年代,遠離都是一個陌生的詞。三毛的愛情經歷也是崎嶇坎坷的,相伴相助六年的丈夫突然離自己而去,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說到“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不知道還有什麼能夠超過那樣的思戀。
“我笑,便面如春花,它是能感動人的,任他是誰”不知道那是怎樣的一個女子,笑面如花,眼底卻蘊藏著抹不去的悲傷,人見猶憐。自由自在奔跑於沙漠之上,是對自我的放逐還是生活的無盡憂傷。“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
三毛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得嚐嚐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丈夫荷西的離世給她帶來的是無盡的悲傷,或許這也是為什麼三毛後期的文字總帶有一種悲傷的感覺的原因,三毛的文字總能夠把我們引入其中,或許是融進了生活,或許三毛筆下的那些文字描寫的就是我們這些平凡的人。三毛也可以說是旅行的代表者,她遊走四方,將生活凝聚於文字之中,筆如同軀殼,文字便如靈魂,一個用生命書寫靈魂的人本當受到人們的尊敬
-
3 # 啟航者教育張老師
如果你真的瞭解三毛的話,我想你應該知道她寫過很多的作品。
如果說哪些作品流傳最廣,那當屬《夢裡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來》與《撒哈拉的故事》了。
三毛的作品情感很真實,沒有太多的粉飾,而是展現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與趣味。在她的作品中,沒有一般愛情作品所描寫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唧唧絮語,即使在《結婚記》裡寫到她與荷西婚前談戀愛時的生活,最多也只寫到他們如何在寒風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園的長椅上,想著如何解決溫飽問題。
其實,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像三毛筆下的這樣的作品了,只有在慢慢體會中才能明白三毛本人的真實想法。
三毛的人生經歷非常複雜,從少女到到開始結婚,再到逝世,因此,她作品的字裡行間總是溢滿了悲情的美麗。
如在《啞奴》中,三毛成功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生活在深重苦難之中毫無人身自由,卻又充滿了愛和智慧的黑人奴隸形象。
再三毛的文字裡,我們總能感覺到流露著女性的柔美和細膩。《沙漠中的飯店》是記述她和外國丈夫荷西吃中國菜的樂趣: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沒有成為他們和諧生活的障礙,相反卻成為這對柴米夫妻快樂的源泉。
《結婚記》則記錄了她在沙漠中與荷西倉促結婚的戲劇性過程,種種滑稽可笑與莊嚴的結婚儀式交織在一起。
社會界對三毛的評價很不一致。
我記得以下這是作家梁羽生對她的評價:
有些本來是含義美好的名詞,用得濫了,也就變成庸俗不堪了。才子才女滿街走是一個例子,銀幕、熒幕上的奇女子頻頻出現也是一個例子。我本來不想把這種已經變得俗氣的銜頭加在三毛身上的,但想想又沒有什麼更適合的形容,那就還是稱她為奇女子吧。“奇”的正面意思應是“特立獨行”,按辭海的解釋,即志行高潔,不肯隨波逐流之謂也。
三毛對生命的理解與常人不同,她相信生命有肉體和死後有靈魂兩種形式。她自己理智地選擇追求第二階段的生命形式,我們應尊重她的選擇,不用太悲哀。三毛選擇自殺,一定有她的道理。
回覆列表
我有一套三毛全集,非常漂亮,讀過不止一遍。
從中學開始,從讀過她的第一篇文章開始就愛上了她,從此沒有讓我失望過。
這兩年看得少了,那本全集也很久沒有翻了。
有時,我會覺得自己是不是停留在某個時段不肯長大,不肯走出來。
以前看三毛,她的經歷和文風是超前的,是特立獨行的,是非常有三毛特色的,可是,後來,她這樣的人,她這樣的文章早已不新鮮,而我為什麼還是喜歡她呢?因為她是三毛特色的開創者嗎?因為她和荷西的愛情止於荷西死亡的悲情嗎?因為她走在生命最後幾年的神神叨叨嗎?
可能都不是,是困為在某個時點和時段上,她的文字對我的陪伴影響填滿了我那段生命,無時不是她,無處不是她。
那樣的日子一去不返了,三毛,那個我不認識卻又無比熟識的女人,永遠定格在成都黑白色調地小巷中,滄桑悲涼決絕,出走於紅塵之外,獨立於世人之外,別人永遠不明白她,她也不再尋求這個世界的接納和認可,她就是她,獨一無二的三毛。
三毛的文字是柔軟的,一如她嗲嗲的臺灣腔,她的性格和行事風格又如此西部,是荒漠裡的花,荒寒千傾,一枝獨秀,風沙遮眼,通透明淨。
三毛的一生充滿了神秘,褒毀不一,世人對她的個人生活多有質疑者,其實文人的文字和個人的品德又有多少是相符的呢?不必追索,假如,三毛的文字曾經陪伴過你,溫暖過你,感動過你,讓你對生活充滿希望和美好的嚮往 ,那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