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虎他爹

    這與北京話的文讀有關

    北京話原來分兩種,一種是文讀,一種是白讀。文讀是學校教的語言,白讀是人們日常交流用的語言。到清代中期時,文讀漸漸消亡,到清末時,文讀與白讀已經基本混同,只是在白讀中保留了個別的文讀的讀音,以表示身份。

    圖片說明:評書的創始人為明末清初的南通州人柳敬亭,最初只是說唱藝術的一部分,稱為“弦子書”,他的老師莫後光指出:“夫演義雖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萬類,不與儒者異道。故取之慾其肆,中之慾其微,促而赴之慾其迅,舒而繹之慾其安,進而止之慾其留,整而歸之慾其潔。非天下之精者,其孰與於斯矣!”。

    這樣的例子還有:

    肉,讀如入。

    拍,讀如坡。

    鑿,讀如作。

    脈,讀如墨。

    類,讀如lui。

    淚,亦讀如lui。

    街,讀如jiai。

    由於今天教學也使用白讀,文讀只在相聲、評書等曲藝中存在,被稱為“上(音如賞)口”,上口並無規律,在今天北京話中正漸漸消逝。

    文讀是怎麼來的

    文讀是南京官話,明成祖定都北京後,南京官話就成了官方正音。由於北方人發不了南方方言中的尾音,只好改了聲韻,所以文讀中有的讀音和南京官話也有所不同。

    圖片說明:老舍先生在英國的東方大學任教時,曾錄製過標準北京官話,從中可聽出有一些地方使用了文讀,且發音更豐富。

    過去說咬文嚼字,指的就是上學時應用文讀,因為寫詩必須按文讀押韻,否則即不合格。而戲劇可以按白讀押韻。

    漢語拼音化後,漢語的讀音大大減少

    今天我們接觸的漢語讀音只有160多個,這使漢語幾乎無法拼音化。

    但事實上,漢語在清末的讀音要比今天豐富,只是當時沒有正音正字,在當時,尚存在拼音化的可能。今天看威妥瑪拼音,雖有不準確的地方,但當時漢語的音確實更豐富。

    漢語拼音原本是漢語拉丁化的一個方法,為了便於學習,將一些音歸併了,這樣大大減少了記憶量,但缺點是讓漢語的音漸漸減少。

    圖片說明:被人們稱為“漢語拼音之父”的周有光先生。

    在今天,如果我們只聽一個詞,經常會寫錯字,只有聽整句才能減少錯誤率。

    隨著中國進入電腦時代,提筆忘字的情況開始普及,客觀上表明,漢語不走向拼音化,可能是沒有前途的,但如何走向拼音化,恐怕只能隨緣而定了,再搞漢語拼音這種國家工程,結果可能更壞。

    至於評書為什麼用文讀,原因可能有二:其一,評書可能從南京傳入北京的,更熟悉南方官話;其二,說評書要冒充文人,所以用文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好看的動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