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即出現村落。西周時,周武王封神農之後於焦,是為焦國;又封虢仲於陝。是為虢國。戰國時,始屬晉,後歸魏,部分又為南韓屬地。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90年)置陝縣,屬三川郡。“陝,隘也”,就是險要難以通行的地方。陝縣縣境位於崤山山嶺的環抱之中,“據關河之肘腋,扼四方之襟要”,是豫西和渭河平原間的咽喉,固以“陝”為名。一說周成王時,周、召二公以陝塬為界,分陝而治,故名。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置陝州。隋改陝縣,唐復改陝州。五代、宋、金、元、明、清均屬陝州。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升直隸州。1913年廢州置縣。1928年屬河南省第三行政區管轄。1932年屬河南省第十一行政區管轄。其間陝縣均為行政公署駐地。1949年5月,陝縣解放,歸屬河南省陝州專員公署管轄。1952年4月,陝州、洛陽兩專區合併,歸洛陽專署領導。1959年,黃河水利樞紐工程——三門峽大壩動工興建,陝縣與三門峽市合併。1961年10月與三門峽市分開辦公。1962年3月恢復陝縣建置,縣委、縣政府設於三門峽市。1986年4月,洛陽專區撤銷。三門峽市升格為省轄市,陝縣歸三門峽市管轄。1994年5月,陝縣縣委、縣政府遷址三門峽西溫塘村。1995年,報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大營鄉和西張村鄉撤鄉設鎮。1998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陝縣人民政府從三門峽市區遷至陝縣大營鎮溫塘村。 2015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陝縣撤縣設區,新設立陝州區
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即出現村落。西周時,周武王封神農之後於焦,是為焦國;又封虢仲於陝。是為虢國。戰國時,始屬晉,後歸魏,部分又為南韓屬地。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90年)置陝縣,屬三川郡。“陝,隘也”,就是險要難以通行的地方。陝縣縣境位於崤山山嶺的環抱之中,“據關河之肘腋,扼四方之襟要”,是豫西和渭河平原間的咽喉,固以“陝”為名。一說周成王時,周、召二公以陝塬為界,分陝而治,故名。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置陝州。隋改陝縣,唐復改陝州。五代、宋、金、元、明、清均屬陝州。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升直隸州。1913年廢州置縣。1928年屬河南省第三行政區管轄。1932年屬河南省第十一行政區管轄。其間陝縣均為行政公署駐地。1949年5月,陝縣解放,歸屬河南省陝州專員公署管轄。1952年4月,陝州、洛陽兩專區合併,歸洛陽專署領導。1959年,黃河水利樞紐工程——三門峽大壩動工興建,陝縣與三門峽市合併。1961年10月與三門峽市分開辦公。1962年3月恢復陝縣建置,縣委、縣政府設於三門峽市。1986年4月,洛陽專區撤銷。三門峽市升格為省轄市,陝縣歸三門峽市管轄。1994年5月,陝縣縣委、縣政府遷址三門峽西溫塘村。1995年,報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大營鄉和西張村鄉撤鄉設鎮。1998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陝縣人民政府從三門峽市區遷至陝縣大營鎮溫塘村。 2015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陝縣撤縣設區,新設立陝州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