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226458628992

    勳伯格勳伯格(AmoldSchoenberg,1874-1951)出生在維也納一個猶太家庭。父親早逝,母親教了他一點鋼琴。他主要是靠自學成才的。早年,他生活艱苦,曾為別人配器,擔任一些樂隊的指揮和教學。四十歲入伍服役。1921年,他出版了研究十二音的專著,1925年在柏林藝術學院任教授。德國納粹統治時,他先後移居西班牙、法國和美國,最後逝世於洛杉磯。

    勳伯格他的早期創作如絃樂六重奏《淨化之夜》(1899)屬於後期浪漫主義的範疇,中期創作從1908年開始,具有明顯的表現主義特點,如獨唱劇《期待》(1909)、朗誦配樂《月迷彼埃羅》(1912)等。後者選材於象徵主義詩人的詩,以含糊抽象的筆法描寫孤獨的彼埃羅對著月亮回憶往事、渴望回到家鄉的心情,但主人翁與傳統的喜劇丑角彼埃羅不同,他帶有精神錯亂的心理。音樂中採用無調性和介於演唱與朗誦之間的“念唱”的音調。

    1915-1923年,勳伯格經過了幾年創作上的沉默和研究,建立了十二音體系。這個體系是在無調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將一個八度之內的十二個音排列為一個序列,再用原型、逆行、倒影、倒影逆行的方法創作音樂,並規定在十二個音全部出現之前,不得重複其中任何音。這種方法後來被廣泛使用,成為西方現代音樂的重要技法之一,影響很大。

    勳伯格晚期的創作從1923年起,採用了十二音體系的方法。其代表作如《樂隊變奏曲》(1928)、《鋼琴協奏曲》(1942)、康塔塔《一個華沙的倖存者》(1947)、歌劇《摩西與阿倫》(1930-1932)等。

    勳伯格的兩個私人學生貝爾格與威伯恩透過他們的創作傳播了他的方法和名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伴郎”和“伴娘”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