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明雜說

    有句話說,生活的幸福大多相似,不幸卻各有各的不幸。人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反饋也不盡相同。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對夫妻每天早出晚歸在外擺攤,生活隨著夫妻二人的努力漸漸好了起來,媳婦中午做飯送來和老公一起吃,每天洋溢著幸福的笑臉。然而,一旁的攤主卻反過來說,天天吃蘿蔔白菜,膩不膩啊!你們生意這麼好,可以吃點好的啊?

    生活的冷暖,人人自知。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的生活方式,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生活方式。我們不能站在所謂道德的制高點去隨意評價揣測別人,也不能將所有的不同歸結為統一標準。起碼,各有各的活法,只有幸福開心不違法不犯罪即可。

    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但這並不意味著你能夠要求一切事物。角度不同,反饋自然不同。

    倒不如,在自己的角度,先做好自己的事,是砒霜,咱就不吃還得小心提防,是蜂蜜,咱就想吃的時候可以改簽生活,給平淡無奇的生活加點甜。

    總的來說,我們需要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樣的問題,說不定,換個角度,你就豁然開朗。生活總會給出你意想不到的答案。

    不論如何,保持樂觀,要開心微笑,你要知道,沒有什麼能夠打敗你,除了你自己。

  • 2 # 裡外雅堂

    “吾之砒霜,彼之蜜糖”,原句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出自亦舒的《曼陀羅》:

    女人就像一朵曼陀羅花,美麗動人卻帶有劇毒。當你被她吸引,忍不住想要靠近,你越靠近她,越被她迷惑,最後只能像失去知覺的蟲子一樣,從曼陀羅美麗的花葉中墜落而死。“感情是很主觀的,我不喜歡稀奇古怪的女子,她們令我緊張。日常生活,最要緊的是舒適輕鬆。”

    這句話是意思是,你眼中視若珍寶的蜜糖,卻有可能是別人視若毒藥的砒霜

    這句話包含著辯證思想,即同一個東西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是不一樣的,對於你而言是蜜糖,是很好的東西,但對於另一個人而言,很可能是毒藥。

    認知: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

    一樣的東西,對這個人來說是好的,對另一個人來說,卻是不好的,這是人們各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所呈現的不一樣的出發點,而得出不一樣的結論

    也就是說,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資訊加工活動過程不一樣,即認知不同。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象和思維等按照一定的關係所組成的功能系統,所實現的對個體認識活動的調節作用。

    在認知活動中,個體需要先對感覺訊號接收、檢測,再轉換、簡化,然後合成、編碼、接著儲存、提取,最後才是重建與概念形成,判斷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是一個資訊加工處理的完整過程,是人們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也是個體對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的外界事物進行資訊加工的過程,包括感覺、知覺、思維、記憶等心理活動。

    人們可以通過言語、色彩、形體或印象,去理解、體驗與表達個別的、具體的事物中的一般意義,以與人、社會、自然和宇宙最一般或最本質的方面,建立認知的、道德的與審美的聯絡。但每個人所接收和提取的資訊不一樣,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

    當人們對同一個事物因感知所接收的資訊有所差異,看到的便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面

    舉個例子。

    小張和朋友小李一起游泳館。對於小張而言,從小怕水,游泳對他來說,實在是太難了,但他也真心的想學游泳,所以也很認真。憋氣、漂浮、姿勢等都沒有問題了,最大的問題就是要學會鬆手,放開來遊。但是,每次一鬆手,小張就覺得自己好像快要溺水了,結果憋氣、姿勢什麼的全都亂了,於是就變成了掙扎,而不是游泳。

    這時,旁邊一位大哥實在看不下去了,讓小李幫小張一把,大概的意思就是,先扶著小張,然後趁小張不注意,冷不丁的鬆手,如此一來,小張因為沒了扶助,肯定能學會游泳。小李一想,好像有那麼點道理,之前自己也是這麼學會的。果真就按照那位大哥的意思做了,結果……把小張嗆了個半死。

    這就是認知的差異。那位大哥和小李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在他們的感覺裡,雖然當時被鬆手,感到很害怕,求生欲非常強,但是,也正是因為這種求生欲,自己反而學會了游泳。嗆水難受嗎?難受,但是他們覺得這是學游泳的人必須經歷的。實際上,很多人也常常這樣說,“學游泳嗎?多嗆幾口水就學會了。”總的來說,也可以說是一部分人的經驗之談。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是這樣學會游泳的。也許還有那麼些人,就是經過了漫長時間的學習和練習,才最終學會了游泳,也可能有的人,從來就沒學會。“旱鴨子”也是大量存在的。不過,對於小張而言,只要鬆開,就意味著自己要沉溺,除非小張能改變這個想法,否則任何情況下突然鬆手,對他來說,都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有些事情在這個人看來信手拈來,但在另一個人而言,可能比登天還難。好在小張最後也沒什麼事,只是仍然在學游泳的道路上蝸牛般的前進著。

    而這個例子,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對教育也所有啟發,即“因材施教”,一個教育方式可能有人適合,也可能有人不適合。這是“吾之砒霜,彼之蜜糖”的一種心理學解讀。

    認同:意識與潛意識的戰場

    “吾之砒霜,彼之蜜糖”還可以用另一種心理學角度解釋,即認同與接納。

    所謂認同,就是指個體向比自己地位、成就或權威高的個體或團體模仿與學習,以消除個體在現實生活中因無法獲得成功或滿足時,而產生的挫折所帶來的焦慮

    認同可以由很多種型別:

    1.與父母的潛意識或幻想認同

    父母對子女總有一些期望或者有一些慾望。比如,期望子女成長為自己內心理想的模樣,或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子女身上。這兩者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前者有點“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意味,後者則是將子女視為自己的私有物品。

    舉兩個例子。小林的父母希望小林能夠考上好的大學,所以對小林的學習要求比較嚴格,有時候甚至對他的休閒娛樂也進行限制,在父母,這是他們的樂趣,是他們看到成功的希望,在小林,學習壓力太大了。

    第二個例子。小陳小時候想學鋼琴,但是一直沒有機會,於是帶著遺憾結婚、生子,等到女兒上小學了,她便把自己小時候不能實現的願望全部投注在女兒身上。在小陳,自己的願望通過女兒實現了。在女兒,鋼琴不是自己喜歡的,自己沒有自己的生活。

    2.與攻擊者認同

    事先感到有敵意而搶先表現出不友好的態度,甚至虐待對方。比如,寄養的兒童,會搶先攻擊新的看護人,或攻擊他們親近的人,來解決他們把敵意投射到父母身上後的焦慮。在兒童,他們的焦慮緩解了。在新看護人,他們很委屈。

    3.與內射物認同

    內射物主要是潛伏期形成的,一種關於某人的影像,最後成為超我的一部分。比如將已故的愛人的缺點投入到自身影像,最終無意識的轉移到自己身上。這樣做的結果是意識感到舒服了,因為思念得到了解決。潛意識感到不舒服,因為那不是本意,最終可能引起反應性抑鬱症。

    4.與喪失的客體認同

    留住或抓住失去的重要親人或愛人的某些事物或特徵,來減輕由於思念而產生的痛苦。結果是,意識的痛苦得到了緩解,潛意識的痛苦卻增加了,因為當事人並沒有真正走出來。

    5.與受害者認同

    通過容許自己被傷害或通過使自己受傷,來讓自己表現得像林一個人,以滿足自己的救贖或內疚,或擺脫憤怒。這種比較少見,通常見於一些俄式做盡,想要悔改的人,有時表現出善的一面,想將功補過,但對於被他傷害過的人而言,留下的心理陰影無法估量。

    6.與理想的形象或客體認同

    模仿某個你認為非常棒的人,或者讚美你理想中的某個人,這種防禦在某些迷信的人身上也存在過,為的是逃避各種不愉快。唐開元年間,某年秋天,御園太液池中的白蓮競相開放,引得眾嬪妃紛紛誇讚,玄宗卻指著身邊的楊貴妃說,“你們都誇池中花之清麗,可誰又知道朕身邊這朵解語花的奇妙呢?”然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她能解玄宗語,卻不能解天下民生。她的親戚仗勢欺人,她的義子叛變奪權。最終,楊貴妃被賜死。

    7.與幻想認同

    按照自己的設想,自己想要成為的人行事,這個設想通常是基於某個偶像或英雄,為解決自卑的焦慮。這樣做的結果是自己的焦慮得到了緩解,但對於周邊的人而言,不見得認可,也不見得接受,還可能人家根本不需要這種幫助,甚至是個別人帶來了煩惱。比如,在課堂上推崇自己的偶像,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宣洩,但學生的三觀受到了影響。

    這是關於“吾之砒霜,彼之蜜糖”的心理學解讀,可能還有其他解讀方式。

  • 3 # G鹿姐

    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說對於我是有毒的東西對別人卻如糖一般珍貴甜蜜。我們可以說是認知不同,因此對相同事物的看法感受也不盡相同。

    在我學習的系統排列中,我更傾向於看待同一件事物的人的層次不同,覺知不同,因此這個事物對人的影響便也是不同的。

    比如說,在家族系統中,很多祖輩過去未竟的事宜可能會影響後代現實中的生活和命運。最經常看到的就是現在常說的原生家庭的問題。同樣兩個孩子,可能從小父母都是離婚,也就是沒有完整家庭。

    一個孩子可能一直到中年還未成家,在潛意識中他會被原生家庭和父母的經歷影響一生,認為婚姻是不幸福的,自己是從小沒人要的,是不配得到幸福不能夠組建幸福和諧的家庭的;另一個或許通過學習、或者說是覺悟地認知和自我調整,真正地接受小時候發生的事情,尊重父母的命運和選擇,承認所有過去發生的。從而才能在自己的命運中掌握主導權,不再受到原生家庭和父母的影響。

    那麼上面的案例中,原生家庭的影響難道不是被一個視之為毒,並影響了自己的人生;另一個視之珍貴,看到自己的與眾不同,認可父母和自己不同的命運,並反之將它作為掌握個人命運和生活的一個小小武器了麼?

    所以在我個人的看法中,我還是願意講這句話解答為看待這個事物的人是否具有覺悟的身心。放下情緒看問題,跳出事件看事件。

    在系統排列的案例中,我經歷過很多受到家族影響,不覺知而導致自己愈發深陷痛苦的案例。從您的問題中,我也看到我們真正該視之為砒霜的是自身的無意識、無覺知。清醒地生活,勇敢地做自己。

    因為內心能量足夠,對事物正確認知,看得清自己與周圍環境食物的區別。砒霜蜜糖,又奈我何呢?

  • 4 # 老薑嫩姜都很辣

    每個人的對萬事萬物的看法不同,因為每個人都有各自不一樣的經歷,那些經歷也只能屬於自己,價值觀不同的人相處起來很累,就好像 彼之砒霜 吾之蜜糖. 這世界最厲害的東西不是冷兵器,而是人心.有的人看似複雜其實內心很簡單,有的人看似很簡單,其實內心複雜的狠,有時候既能洞察入微又常常視而不見,在這個網際網路手機發展快速的時代,一切一切都包裝的太厲害,人心也是如此,網路時代的變遷讓人更加學會了高密度的偽裝,戴著一幅真假難辨的人皮面具在臉上,為世人呈現出一幅高尚的模樣,一般人都會被眼前真假難辨的虛殼所迷惑,戴著面具的人總會有自己內心的思維框架.

    那麼來了,只有不斷探索人性才能瞭解人的內心深處的真實模樣,利益是最好的試金石了,在廣大的利益面前人性醜陋的模樣和原始的慾望將會毫無遮掩,完全會被暴露出來.錢可以交一個真心朋友,錢也可以看清一個人的真實內心.

  • 5 # 胖小蝦

    這與個體間對同一事物不同的認知觀念所帶來。這種差異可能是先天的,比如有人吃芒果過敏因而產生恐懼和厭惡,而有人則十分鐘愛芒果的香氣。

    除此之外與個體後天的成長環境有關,他們所接受的不同教育,接觸到的不同人和事,會讓他們各自形成自己的價值取向,從而有“彼之砒霜,吾之蜜糖”的說法。

  • 6 # 上冬十七呀呀

    答:

    道理似乎大家都懂,但在生活中,人們往往會忽視這一點,別的人對自己好時,會從他自己的角度想,給予什麼或者奉獻什麼給你才是最好的,但是卻不知,別人視作珍寶的,我們並不需要或者還會給我們帶來很多不必要的問題與煩惱。

    所以,我們更應該,學會換位思考。

  • 7 # 依雲心理

    你好!“彼之砒霜,吾之蜜糖”的意思是你眼中的砒霜,卻是我眼中的蜜糖。認知不同,角度不同,感受自然不同。

    表現出來的是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有人討厭卻有人喜歡,而且性質截然相反。這種對比所表達的喜歡,比“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的程度更深,更顯得痴迷,哪怕是砒霜,也像蜜糖一樣甜蜜地喜歡。

    比如,親人的意外去世、就很容易讓人產生“我做什麼都沒有用”的感覺。同樣生活在家庭裡的弟兄兩個人,哥哥覺得這是自然的親情喪失,哀悼過後繼續迴歸正常生活,承擔起家庭重任;弟弟會覺得如天塌地陷一般,從此失去親人庇護,從此一蹶不振。後來淪落成“癮君子”,來逃避生活的責任。(真實個案)

    每一個人,都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敏感地帶”。你覺得可以承受的事情,也許對另一個人來說就是引發習得性無助的痛點。我們不能從自己的經驗體會出發,隨意判斷別人的遭遇和感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朋友圈發濃妝自拍是什麼心理?